信仰殿堂里永不熄灭的烛火 吉刻快讯-第一新闻 杨春红 责任编辑:张琪 审核:姜乃波 276035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信仰殿堂里永不熄灭的烛火 吉刻快讯-第一新闻 杨春红 责任编辑:张琪 审核:姜乃波 276035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刻快讯

信仰殿堂里永不熄灭的烛火

——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

2018-11-09 09:33 | 来源: 吉林日报

  有一些人,虽已离去,却成为历史星空中最闪亮的坐标;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永远是信仰殿堂中通明的灯火。

  2018年5月3日,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在长春去世。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67年的学术研究让他著作等身,67年的教书育人让他桃李满天下。

  斯人虽远去,精神将永存。郑德荣教授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矢志不渝 坚守信仰

  对于信仰,高尔基这样说:“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威廉·詹姆斯如此说:“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的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

  郑德荣也始终坚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

  是什么让他一辈子心无旁骛、执着坚守心中的信仰?回望郑德荣走过的人生历程,从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

  1948年,早已厌恶在“国统区”读大学的郑德荣,毅然决然投奔解放区,跨进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

  “共产党里有大学问家!”在学校里接触的人、经历的事,让郑德荣得出这样的结论。为此他内心激荡不已,“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这所“红色熔炉”的锻造,让他奠定了信仰基石。

  刻苦学习,顺利留校,郑德荣幸运地被分配到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工作仅一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郑德荣”这个名字便与中共党史研究紧紧相连,并成为他终身奋斗的事业。

  难能可贵的是,郑德荣坚持知行合一,不仅“信马”,还要“传马”“护马”。当现实需要理论阐述时,他从来都是“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甘做党的理论战线“一块砖”;当遇到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时,他敢于正面发声、用真理捍卫真理;教书育人过程中,他崇尚“士以弘道”,要求学生“理想一定要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甚至,他连锻炼身体、规律生活,出发点也是“为党再多工作几年”……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郑德荣既是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在他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

  求真务实 严谨治学

  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这是郑德荣一直坚守的学术研究信条。

  “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他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生事业。

  多年来,郑德荣勤学不辍,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他撰写出多部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毛泽东思想史稿》,就是郑德荣与黄景芳、陈一华合著的,这部书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修订本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确定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理论学习的配发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共党史博士点是全国高校最早的3个中的一个,郑德荣是这个博士点的奠基人;他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影响也颇为深远——首次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他撰写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最早一部创立概论体系的著作,至2015年9月已印刷13次;他一生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均有藏书。

  郑德荣的学术研究,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郑德荣的研究视野一直与时代同步。

  为掌握学术动态,郑德荣坚持阅读大量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而且还记读书笔记。学习成为了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而这习惯贯穿了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

  躬身垂范 立德树人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必须在政治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上有高尚的情操,否则,就不配为一名中共党史教师。”

  郑德荣毕生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用真情、真心、真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他的博士生,都忘不了先生的第一堂课。不谈专业知识,而是和学生们谈信仰,谈对“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等词的理解。这是堂“举旗定向”“壮骨补钙”的课,解决的是“总开关”问题,为同学们系好为学为人的“第一粒扣子”。

  善于联想、富有启发性,是郑德荣的教学风格。全脱稿讲授,他的课堂生动而深透,思想的火花时时迸发。他的“提示、讨论、小结、作业”四段授课法,使博士生处于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良性循环;他实行的“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逼着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视角分析问题。

  作为东北师大党史学科学术带头人,郑德荣潜心育人,使东北师大党史专业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承担了多层次的繁重教学任务和一些重点项目的科研任务,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学科,成为教育部培养高校党史、革命史教师的基地。由他主持的在原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以中共党史学位点为依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系所结合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有较大影响力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1991年,国家教委组织委属院校147个研究机构评估,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名列第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德荣培养的博士生,绝大多数都耕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沃土上,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他们犹如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广袤原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忘初心 耄耋勃发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郑德荣把永久奋斗作为最强动力,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生命意义的更多可能。

  在大多数人心中,60岁退休后本应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岁,但郑德荣却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退休后的30多年间,郑德荣培养了49名博士生、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

  尽管早已成就卓越,尽管年事已高,郑德荣却未停止学术创新的脚步: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3篇;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又申报了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了纪念文章,并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

  不吃老本、超越自我,郑德荣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堪称“人生黄昏时间的彩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一系列论文、论著,闪烁着最新的思想火花。

  “67年干一件事,平凡处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他76岁还上讲台,90岁仍作报告。得了癌症后他说,‘我一上台就什么都忘了’。一生奉献和坚守是郑老精神的核。”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这样评价郑德荣。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2018年5月3日,92岁的郑德荣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前,他对学生留下的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

  “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郑德荣教授用毕生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的优秀共产党员先锋形象,犹如一座巍巍矗立的丰碑,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吉林日报记者 刘怀 宋育欣

编辑: 杨春红 责任编辑:张琪 审核:姜乃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