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在黄河母亲雕塑前合影。 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摄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讯 记者 李靖“东经一零六,北纬三十九,一条河穿过了兰州……”19日上午,由每日甘肃网和兰州市委网信办组织的“2018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网络大V甘肃行”采访团一行走进黄河风情线,对水车博览园、百年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像三处兰州地标进行采访,在欣赏沿途山静水动、风光旖旎的优美景色的同时,感受历史变迁、聆听金城故事。
水车悠悠转乾坤
在风情线两侧众多的大型建筑里,水车博览园则属于历史的“领跑者”,它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气息久远,再现了50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
公元1556年,段续成功制作了兰州第一轮水车,解决了河岸高、水位低难以提灌的困难,使沿河农业大受其益。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到清代,兰州黄河两岸架设的水车已达300多轮。清道光年间诗人叶礼赋诗曰:“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清末兰州山水画家温筱舟的画《汛月》中也有兰州水车的身影。黄河水车自明代嘉靖年间问世,一直是兰州地区农业提灌工具。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电力提灌逐渐兴起,兰州境内的200多轮老水车因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陆续被拆除、散落,唯独下川村水车被保存了下来。黄河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
兰州人民饮黄河水、唱黄河曲、恋黄河情。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充分展示此项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2005年“水车之都”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建起了黄河水车博览园。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同时也是中国水车独到构造、精湛工艺、雄浑粗犷独特风格的代表,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木架结构造形独特的南大门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水车博览园内的文化广场是体味兰州民俗、兰州历史的好去处,穿行于古建筑群间,品一碗“热冬果”,尝一碟“酿皮子”,乡音乡韵中可以寻找兰州百年辉煌……
多彩贵州网记者陈嘉新在亲身体验了水车的运作之后说:“过去的劳动人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农民只好望天兴叹。但是勤劳智慧的兰州人有顽强的精神,勇于创新,制造了水车这一提水农具,使之成为兰州人民夺取丰收的法宝。”
长城网的评论员郭慧岩也感受颇深:“初次近距离接触水车,真的很震撼,而且博览园中设置了体验式的水车,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可以使他们更生动了解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
“天下黄河第一桥”
结束了水车之行后,采访团一行继续沿着黄河风情线一路向西,来到中山桥前。这座静静跨河而立的大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弧形钢架的桥梁与兰州人民一道历经风云变幻,见证所有峥嵘岁月。
采访团成员在“百年铁桥——中山桥”前纷纷合影,大家对中山桥精美的艺术设计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交口称赞。丝路明珠网记者李昊说:“中山桥经历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能够在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的中山桥已经改成了步行桥,人们在桥上拍照、娱乐、休闲。中山桥因为它的百年历史和独特造型成为兰州的标志性建筑,是兰州人值得为之自豪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江苏网记者曹羽本身就是在甘肃长大的,所以对甘肃的生活有着特别的情愫,“独特的地形使兰州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它是一个汇集了甘肃各地特色的一个城市,行走在中山桥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像回家一样。”
中山铁桥建成以来,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但今天仍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山铁桥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弘扬兰州精神的鲜活教材,成为兰州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名片,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和最具知名度的标志性建筑。
兰州中山桥又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由德国商人承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一城山水半城桥,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为世界展示了别样的风景——山水之地,多桥之城,更是被赞誉为黄河之都、桥上之都。截至目前,兰州市在黄河兰州段河口至桑园峡的中心城区已经规划和建设了43座现代化跨河大桥,近40年来,兰州建桥数量比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还多。如今,中山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也不再允许机动车通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它有着深深的情愫,因为她像一部史诗,镌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难忘“黄河母亲”情
从中山桥继续向西驱车约1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黄河母亲雕像前,行程中,向导介绍,在全国,以雕塑形式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作品为数不少,论风格和艺术表现力,这一尊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得“优秀奖”。整个雕塑为花岗岩质地,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量达40作吨,由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4月30日制成。
作品用“母亲”和“婴儿”两个形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母亲卧在波涛之上,左腿微微弓起,面含微笑,神态慈祥。凝练的线条把母亲秀发的飘指、身材的曲美与波涛的起伏和谐地融为一体,勾画出黄河女神的风采。匍匐在母亲胸前的裸身男婴,天真烂漫,安然无忧,举首憨笑,顽皮可爱。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胸怀博大,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天天向上,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纹和鱼纹,来源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既象征着黄河文化,也隐喻了甘肃历史文化的悠久。雕塑前面还嵌着一块石碑,是1994年8月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所设,碑文是:“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
关于雕像的取材,负责人作了进一步介绍。“整尊雕像选用花岗岩材料,创作人的灵感主要与黄河水色和中国人肤色有关,选用花岗岩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表现出黄河的颜色,表现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肤色,同时花岗岩粗糙的质感似乎也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与巨变。”
漫步在黄河边,采访团记者再次感受到黄河母亲的绵绵之情。四川新闻网记者余开洋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黄河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黄河母亲像不仅仅只是一座雕塑,更像是一种陪伴着兰州人、甘肃人甚至华夏子孙民走过风风雨雨,创业实干的精神。”正如余开洋所说,兰州人,也会像母亲黄河一样,坚强、勇敢、勤劳、奉献,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