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兰:泉水湾的“生态蜕变” 国内新闻-第一新闻 梁欢欢 361617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青海乌兰:泉水湾的“生态蜕变” 国内新闻-第一新闻 梁欢欢 361617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国内新闻

青海乌兰:泉水湾的“生态蜕变”

2022-08-10 13:56 | 来源: 青海新闻网

摄影:党成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杨红霞 报道)距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城仅5公里的希里沟镇河东村以东的泉水湾,因乌拉斯塔山地下泉水喷涌而出自然形成的一湾清水而得名。虽名曰泉水湾,却是乌兰县的沙化重灾区。

  8月9日下午,参加2022“走进大美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走进泉水湾,了解当地防风治沙工作成效。

  “小风沙飞扬,大风沙满天。沙丘无脚年年走,庄稼遭埋常绝收。”这则民谣描绘出了泉水湾昔日恶劣的生态环境。

摄影:党成恩

  家住乌兰县柯柯镇的王占奎是泉水湾地区的护林员,他指着眼前种植了一棵棵树、一片片草的山坡说,“这里以前都是沙漠,除了泉眼处能看到青草,其他的地方看不到一棵树、一棵草。风沙大,沙尘天气多,基本没人来这边。现在这里草多树多,气候也变好了不少。”

  据了解,乌兰县内类似泉水湾的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54540.9公顷,其中流动沙地6527.5公顷,半固定沙地2853.2公顷,固定沙地57931.3公顷,潜在沙化土地34129.1公顷,是青海省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动沙丘不断侵蚀农田、城镇、水域和道路。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沙化危害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自2009年起,针对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乌兰县开展防风固沙工程。在泉水湾地区,近700人用了两年时间在这片荒漠里种上了树苗。

  来自乌兰县防沙治沙工程部的工作人员孟全菊从2009年开始工作就负责相关工作,她也亲眼见证了泉水湾地区从荒漠到现在的草木丛生。回忆起当时的治沙工作,孟全菊只有感叹,“当时这里根本没有路,运输工具也比较缺乏,工人们基本都是靠着人背、肩抗,将树苗运上山,条件非常艰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棵棵树苗栽种到泉水湾的荒漠里,但树苗的成活率只有约三分之一。

摄影:党成恩

  为了提高植树成活率,有效阻止沙化进一步蔓延,工程队不断改进方法,先后用芦苇草、麦草、燕麦草、PVC抗老化编织袋和稻草帘等多种固沙材料,铺设机械式方格沙障。沙障设置完工后,在方格内营造防风固沙林,采用“柴达木地区沙地杨树深栽旱作造林技术”,造林苗木主要选用耐旱耐寒的乡土乔木树种青杨、新疆杨、旱柳和灌木树种柽柳、乌柳、梭梭,同时对潜在沙化土地进行网围栏封育措施,采用灌草型全封的方式,使封育区恢复自我修复功能,并对封育区部分植被盖度较低的地块采取补播柠条、沙蒿等措施,提高项目区林草总盖度。

  自防风固沙工程实施以来,泉水湾实施了工程固沙3500亩,防风固沙林4700亩,减少了扬尘、沙尘暴、大风、浮尘的天数,告别了“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泉水湾等局部地区生态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大大减少了风沙危害,防护效益逐渐凸显,沙区内植被得到良好恢复。

  作为全程参与泉水湾地区防风固沙项目的工作人员,孟全菊比别人更懂得一棵树、一棵草在这里的意义,“现在看着泉水湾,心里特别舒服。因为我们的坚持、护林员的守护,让这里从寸草不生到如今树长起来了,草种出来了,生态环境变好了,野生动物也来了,特别有成就感。”

摄影:杨红霞

  来自大象新闻的记者付雨涵表示,自己只是听说过防风固沙,第一次到实地来采访,感到特别震撼,“从寸草不生到现在的一片‘绿洲’,真正了解之后才知道过程是多么艰辛。十年前种植的一棵树长到现在也很小,明白了在高原种植一棵树的困难。看着眼前这片草地、树林,能看出当地的防风固沙工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乌兰县累计完成总面积达62.85万亩的防沙治沙工作,完成目标任务的232.8%。“十四五”期间,乌兰县计划针对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建造防风固沙林,预计开展防风固沙3万亩。

  来源:青海新闻网

编辑: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