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兴安岭深处,伊春市大箐山县永翠河流域常年栖息着与大熊猫一样的国宝级动物——中华秋沙鸭。
这里是黑龙江省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以中华秋沙鸭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水域、红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标准》(GB/T14529--93),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属“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6种,II级保护动物33种;共有昆虫类12目82科448种、鸟类17目46科210种、兽类6目16科43种、两栖类2目4科8种、爬行类2目3科7种、鱼类6目9科2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永翠河不仅是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所需水份的主要供应地,也是大箐山县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汤旺河、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地,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意义和保护价值。
保护区于1997年5月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同年7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2月黑龙江伊春市带岭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年来,保护区在资源保护和建设乃至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护区的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中华秋沙鸭 王志富 摄
据了解,因为种种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国内能够确认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吉林的长白山,另一处是小兴安岭(大箐山县)的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通过多年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区内繁殖的有20-30余对,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的偶见种成为目前种群数量达200余只的常见种,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被认定为中华秋沙鸭在国内最大的集中繁殖栖息地。
中华秋沙鸭 王志富 摄
多年来,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取联防联治,警民共管保护措施,实行中华秋沙鸭产卵期、孵化期封闭管理,重点针对春秋两季、鱼汛期不分节假日,不定期、不定时对保护区所辖26公里河道进行全面、全天候巡护管理,制止任何形式的乱捕滥猎、盗采、盗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非法行为。经过“白+黑”“5+2”的努力,有效遏制了乱捕滥猎的违法行为,为中华秋沙鸭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中华秋沙鸭 王志富 摄
据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同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中华秋沙鸭专项调查监测、自然湿地岸线维护和地貌修复、疫源疫病监测、生物围栏和废弃沙场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巡护能力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为今后中华秋沙鸭种群及其他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保护区能力建设切实得到了提高。
保护区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保存完整,风光秀美、环境优良,中华秋沙鸭营巢的巢树充足,河水无任何污染,清澈见底,小型冷水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丰富,为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能较大幅度地增加提供了保障。
东北网
记者 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