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国宝级”迁徙候鸟。
当长白山的第一场雪花飘落时,中华秋沙鸭便开启了南迁的漫漫长路,待到来年三四月份,又沿着精选“航线”飞回北方。“东北繁殖,江南越冬”,基本就是中华秋沙鸭一生的轨迹。
在陕西,每年越冬期间可以看到上百只中华秋沙鸭迎着冬日暖阳嬉戏河面,或飞翔起舞,或探水觅食,或追逐打闹,为冬日寂静湿地增添了活泼的生趣。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对生境因子极其敏感的鸟类,它们生活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需要水质清澈,中间有突起的沙洲、石滩、滩涂,人类活动干扰少等河流景观。
据悉,每年11月下旬,中华秋沙鸭迁徙来到陕西湿地越冬,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洛南洛河,丹江湿地,宝鸡千河湿地、蓝田灞河段、汉江洋县段等地,于次年3月初迁飞走。
洛河水域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丹江湿地枫杨、芦苇、荻花、香蒲随风起舞。千河湿地碧水环绕鸟语花香……
“随着陕西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适宜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生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数量从最早的两到三只增加到如今最大群体十二只左右,分布区域从佛坪、洋县增加到如今洛南、宝鸡、西安灞河、汉江等多个区域。”陕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德怀介绍。它们的到来充分说明,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为更好保护中华秋沙鸭,2022年11月9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上,《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对外发布,中华秋沙鸭入选。中国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携手多家机构,共同发起建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重要湿地的管理,守护包括36种受胁水鸟在内的5000多万只候鸟迁飞通道。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雄鸟头颈绿色而具金属光泽、冠羽长,背黑色,两胁具深色鳞纹。雌鸟头及上颈栗褐色、冠羽长,两胁具深色鳞纹。嘴橘红色,端部具钩。尤喜湍急河流,也见于湖泊等湿地。常单独或集小群,善潜水觅食。喜食各种鱼类,亦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因其极其珍稀,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