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至今,人们都在自然中寻找着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一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马拉雪橇是人类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工具。
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发现的属于史前时期岩棚彩绘岩画,其中就有滑雪狩猎场面,这是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方式。阿勒泰地区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有实用功能、审美价值和独具地域特色的雪橇交通运输工具。如今,雪橇这一古老的传统制作技艺仍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在阿勒泰地区各民族群众中流传。
雪橇,又称爬犁、扒犁、扒杆、冰床、拖床、柁床。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盖土人为汉语耳。” 形象地描述了雪橇的形制、构造和使用的环境场合等问题。
传统的雪橇多用韧性较强的桦木、榆木等制作。选用 10 厘米左右粗的木材做滑板,雪橇前端的弯曲造型是经窑炉烘烤,去掉木材水分,将被弯曲处的木料里侧部位用锛子削薄,将滑板的前端套上自制的弯板模子,然后用模子将滑板前端反复变弯曲,直到滑板前端弯折与板身形成大约 150度的钝角,这是雪橇制作中很关键的工艺。雪橇的横撑用鲜柳树条制作,既结实又有弹性。雪橇的安装结构是用榫铆连接的方法,使其结构上非常牢固,在雪橇辕与橇体连接处用兽皮条捆绑固定。
雪橇是非常便捷的环保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它的选材是对特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其功能、样式、结构、加工等工艺设计过程,既符合科技规律,又富有艺术内涵,凝结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马木尔别克,马拉雪橇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下,马拉雪橇申报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带领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孔吐汗村村民成立马拉雪橇合作社,形成制作、销售、展示等一条龙服务,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随着社会交通日益发达,马拉雪橇从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传承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相应的民间游艺竞技活动,它以其独特的民俗魅力带给阿勒泰冬季旅游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