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奋战脱贫的乡村,热气腾腾;快速发展的城市,幸福洋溢;不断延展的公路,通达城乡;方便快捷的网络,改变生活……从过去物资稀缺到今天物产丰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连年改善。回首2019,祖国大地处处展现新气象,人人力争新作为。
春节将至,本版约请多位记者,在返乡之际观察家乡发展变化,感悟乡亲生活变迁,记录时代前行脚步。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和镜头,感受基层新活力,喜看家乡新面貌。
陕西西安
老手艺成“香饽饽”
人民日报记者 姜 峰
西安,曲江书城,三楼体验区。“李爷爷,芭比娃娃的项链怎么做?”小云朵有点犯难。“面人李”拿出篦子,“这么一篦,成了吧。”“哇”,小云朵拍起小手,眼里满是对“孩子王”的敬佩。
此情此景,搁到过去,对李元开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年过七旬的他,打小学习捏面人手艺,“除了种地,还能靠这补贴家用。”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老家农村来到西安。扛着面人箱,风里来雨里去,李元开没少吃苦,“大雁塔、芙蓉园、曲江池,我都摆过摊。”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面人的销路特别好,“挣得不少,但也非常辛苦,大冬天的,手经常被冻裂。”
改变在发生。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人们看到了古都西安巧打文化牌的转变。
大前年,曲江书城一开业,就成为“网红打卡地”。在书城的文化体验区,李元开拥有了固定的工作室。经营方式也从过去单纯卖面人,变成了面向公众特别是小朋友的体验式经济。捏的面人也从过去的“三国演义刘关张”向当下流行的动漫卡通形象转变,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在这里融入生活,收获新生。
从“摆地摊”到开门授课,“现在,我的儿子儿媳都在这里工作,最多时有几十个小朋友来学习体验”,李元开说,因为红火,他们一家人过年期间得天天加班,“身边很多做皮影、搞剪纸的民间艺人朋友,也都说这些年越到春节越忙。”
改变的还有家长。小云朵的妈妈卫女士告诉记者,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选择带孩子逛书店和博物馆,体验传统民间技艺等方式过大年。今年春节,小云朵计划多捏几个面人,等开学的时候送给老师和同学们。“她自己捏的面人,特别珍惜!”卫女士说。
江西上饶
养起中蜂日子甜
人民日报记者 程 龙
“姚师傅,过冬保暖做好了吗?”江西上饶广信区五府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恒崽站在田埂上,向在蜂箱旁忙碌的姚生有喊道。
春节将近,这座位于武夷山北麓的深山小镇山青水绿、林木葱茏,其间星星点点分布着1.6万多群中蜂——这可是当地几百户蜂农的“绿色提款机”。“好着呢,出太阳了,我给晒晒。”50出头的姚生有去年靠150多箱蜜蜂实现纯收入10多万元。
早几年,姚生有以种田和砍伐毛竹为生,一年到头也只有两三万元收入,加上妻子身体不好,2014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上半年,镇里免费发蜂种,姚生有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在政府的帮扶下养蜂。“遇到技术难题,我都问郑站长。”姚生有经常骑摩托车到镇里郑恒崽的办公室,一待就是大半天。郑恒崽开玩笑说,“要不你搬个桌子,来这里和我一起办公好了。”
让郑恒崽欣慰的是,去年姚生有的蜂蜜获得了“全省中蜂蜂蜜大赛”银奖。说到这里,姚生有满脸笑容。去年10月,在郑恒崽的陪同下,他到省会南昌领回了奖状。
“脱贫了心里跟蜜一样甜,今年再扩大生产,希望可以翻一番。”如今姚生有已经是“蜜甜不怕深山远”,“我的蜂蜜还没割出来就有很多人来预定,都是老客户。”自己的日子甜了,也不忘带着周围人一起干,“几户邻居在跟我学养蜂,郑站长快退休了,就由我把学到的技术教给他们。”
“2019年全镇产蜂蜜近200吨,产值5000多万,全镇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58%。未来我们要让更多乡亲靠着家门口的好山好水,过上好日子。”镇党委书记韩峰说。
河南郸城
一起过个文化年
人民日报记者 吕中正
腊月二十三,豫东的年味越来越浓了。学生放假,民工返乡,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靳庄行政村文化广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一年一度的“一会四评”表彰大会正在进行。伴随着一曲返乡青年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16名村民身披“孝老爱亲户”“脱贫致富户”“诚信守法户”“清洁卫生户”彩带,手捧奖状,满面笑容。他们成为村里这个春节最耀眼的“明星”。
村民郝美娟是靳庄村的“孝老爱亲明星”。今年,她把70多岁的公公婆婆接到自家新盖的楼房里,这几天儿子儿媳也带着孙女回家过年,一大家子人欢欢喜喜,其乐融融。
据了解,郸城县在全县开展了“一会四评”活动,每村每年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选“孝老爱亲户”“脱贫致富户”等,并在全县宣传。“3年来,全县523个村级组织累计开展‘一会四评’1569场次,很多身边的模范成了村里的明星、榜样。”郸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吴青锋说。
在秋渠乡朱大楼村,新建起的村文化广场上掌声阵阵、热闹非凡,郸城县坠剧团送戏下乡,颇受欢迎。说起村里的变化,朱大楼村党支部书记高卫东说,现在村风更好了,村民凑酒场、牌场的少了,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运动健身的多了。
据组织文化下乡的郸城县文联主席张祥金介绍,2019年全县组织广场舞大赛、农民丰收节、戏剧电影进农村等文化活动3873场次;今年,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各种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现在村庄美了,百姓富了,‘面子’有了,但更应该有文明的‘里子’。今年春节,我们安排了一系列充满正能量的文艺活动,让大家过一个文化年。”秋渠乡党委书记梁辉说。
湖南安化
村里修通致富路
人民日报记者 王云娜
记者的老家王家坪村,曾是湖南安化县的贫困村,位置偏僻,地少人多。小年前夕,记者驾车回村。才下高速就到村头,一眼瞥见堂哥王华开的“悦客”商店。
“回来啦!”华哥张罗我进屋烤火。小店人来人往,华哥忙得脚不沾地。“挣不少吧!”“一年8万!”华哥满脸喜悦。
眼前的华哥自信笃定,让我俨然忘记了他就是那个曾患腿疾的“放牛娃”。华哥行二,出生几个月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与腿疾相伴。大伯做泥工的微薄收入,负担不起3个孩子上学。华哥主动提出辍学养家,16岁当起“放牛娃”。
几年前,村上修建第一条进组的水泥路。华哥动念:“有三轮车就能送货,把果蔬蛋肉卖到更偏远的山沟沟。”有人质疑:腿脚不便能行吗?他认准自己能行,借来3000元购置一台小型助力三轮车,当起“货郎”。
从此,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去镇上的菜市场挑选新鲜菜品,再往山里赶。买卖久了,乡亲们发现他老实厚道,有事都爱找他。随着一条条村组级公路硬化,做生意更方便了。2018年马安高速通车,村子沸腾了!华哥决定在村口开一家综合商店。他拿出积蓄说干就干,“货郎”摇身变“掌柜”。去年上半年,高速连接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华哥的生意更好了。如今,华哥与邻村一位姑娘组建了家庭,生儿育女,眼瞅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有人笑他傻,不争贫困户。华哥说人勤地生金,能靠双手为什么要等人扶?“2017年王家坪脱了贫,人人都受益。”堂哥跟我掏心窝子,“废弃的村小现在是文体活动中心,大家能在那打篮球、乒乓球,看演出。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哟!”
黑龙江牡丹江
鲜美年货端上桌
人民日报记者 方 圆
红彤彤的帝王蟹,大块的碟鱼头,巴掌大的扇贝……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西安区,这几天,记者老家楼下的街道热闹非凡。走进正在举行的首届俄罗斯商品展销暨西安区名优商品年货大集,水产品、农产品、工艺品等500余种进口“俄货”和国内精品年货琳琅满目。通过绥芬河市中俄互市贸易区引进的各种俄罗斯商品,从口岸直接送到了市民的餐桌上。人们不由得欣喜:今年的年夜饭,美食大餐有得吃了!
寒冷的天气挡不住人们采购年货的热情。摊位前,记者碰到了“50后”的吕大爷。“这个年货大集举办得好呀,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这么好的年货。这次准备把大虾和鱼子酱加到年夜饭的菜单里!”吕大爷说,“小时候吃顿饺子就算过年了,现在日子好了,年夜饭从6个菜到8个菜,又变成12个菜、16个菜。”
韩玲是一位“70后”,她和丈夫都是公务员。聊到年货,韩玲说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能喝到饮料,“那也不是随便喝的,有限量,每人分几瓶,兄弟姐妹为了防止对方偷喝,都把饮料藏起来,现在想来很有趣。如今,各种年货已经变成了日常商品。时代发展真是太快了。”
牡丹江市是中俄地区友好合作示范城市,举办“俄货”大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看到了不少新年货,打算买回去跟家人分享。我还给外地的同学快递了一些,让他们也尝尝鲜。”韩玲说。
跟市民聊得正热乎,西安区区长张海峰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向大伙儿介绍,牡丹江市先后建设了绥芬河边合区、互贸区、综保区等,“六区联动”抓住春节消费旺季,促进互动交流和联动发展,今年大家肯定能过上一个有口福的春节。
四川盐边
住上小楼干劲足
人民日报记者 卢 涛
腊月二十五,记者回到老家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旭日村,喜气洋洋,年味已浓。一座崭新的二层小楼院落里,传来阵阵欢笑声。走近一看,原来是郎发良家在做年菜宴请乡亲。“今年收成好,挣了钱,得邀请街坊邻居高高兴兴吃顿饭!”44岁的郎发良笑得有些憨厚。
糖果、饮料、春联、零食礼包……明亮的堂屋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年货。看记者好奇他的新房,郎发良介绍说:“一层是堂屋和老母亲的卧室,二层五间房,我们夫妻俩一间,儿子女儿各一间,还有两间留着待客。”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新房让他感到格外自豪。
几年前可不是这样。
“一家五口挤在两间40年前盖的土瓦房里,漏雨不说,还老担心房子会塌下来。”郎发良的妻子阿格用彝语告诉记者。2014年,郎发良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快,4000多元产业扶贫资金下来了。
郎发良抓住机会,叫上同是贫困户的彭道华,买了青花椒苗,又学了核桃嫁接技术。在政府帮扶下,郎发良种了200多棵青花椒,嫁接了一百来棵核桃树。“这些经济林木可是我家的宝,光这一项,去年就帮我挣了2万多元!”
腰包鼓了,郎发良动起了翻盖新房的心思。村支书卢梦告诉他,国家给精准扶贫对象提供4万元补助,用来重建或翻修住房。郎发良一听,咬咬牙拿出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一座小楼拔地而起。
“村里像郎发良这样干劲十足的人越来越多了。”卢梦笑着说。“国家带着脱贫,咱自己可不能松劲!”郎发良对新年充满期待。最近,他家刚安装了WiFi,“听说可以上网卖农特产品,来年我得试试。我们的青花椒、山核桃,大家一定喜欢!”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及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