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场上退伍老兵的作为担当 国内要闻-第一新闻 张杰蔷 311129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脱贫攻坚战场上退伍老兵的作为担当 国内要闻-第一新闻 张杰蔷 311129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国内要闻

脱贫攻坚战场上退伍老兵的作为担当

2020-04-19 10:33 | 来源: 人民日报

  图①:梁曙(右)走访了解村民困难和诉求。
  詹 鹏摄 
  图②:高旭背村里老人过河。 
  陈喜云摄 
  图③:张建武(左)向贫困户讲解土地经营流转合同。
  帅 瑜摄 
  图④:冯武耀(左)走访贫困户。 
  朱 磊摄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号令。

  脱贫攻坚的决胜战场上,一直活跃着退伍老兵们的身影。他们中有的是扎根贫困农村多年的村支书,有的是先富不忘后富、带领群众脱贫的企业家,有的是尽职尽责的扶贫干部……他们用忠诚和汗水书写着责任担当,展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退役军人,听他们讲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故事。

——编 者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梁曙——

  “让大家喝上干净水”

  金 歆 白 浪

  4月的黔西北,雨下个不停。群山间大雾环绕,路边是百米深的悬崖。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掩藏在这曲曲折折的山坳中。

  来到茨竹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延伸到山脊背后的小水渠。“这条水渠是最近才引的,以前,茨竹村的村民们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现任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茨竹村前任第一书记、退役军人梁曙感慨地说。

  从前茨竹村严重缺水,村民要步行几个小时到山脚下背水吃。没有水,地里就种不出多少粮食,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茨竹村有285户,都在一个地方背水,许多人半夜三更就去排队。”村民王民军说,“那时候我们喝口茶,有时都能看见杯底沉淀的泥浆,因为水是从泥坑里沉积的雨水中一点一点收集起来的。”

  村民对水充满了渴望。2015年,梁曙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茨竹村的梁曙向村民们承诺:“我一定要帮大家建好引水设施,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在大山深处、巉岩石壁,梁曙顶着烈日、肩扛锄头,带领乡亲寻找水源。他召集村组干部,组成找水小分队,带着手电、柴刀、绳索、铁锹,由熟悉村情的两名村民做向导,在山上探寻一切可能存在水源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处水源。

  找到了水源,梁曙一刻也不停歇,马上着手引水工程的建设。磨破嘴皮跑项目、想方设法筹资金……梁曙多次联系水利部门到茨竹村进行实地勘测设计,规划4个工程建设项目,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筹集到100余万元资金……工程立项了,资金到位了,梁曙便组织乡亲们抓紧施工。螃蟹沟饮用水工程不到1个月时间便竣工投入使用,其余3个工程也在一年内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看着从自来水管里流淌出的汩汩清泉,茨竹村的村民笑逐颜开,他们结束了祖祖辈辈背水的历史。

  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梁曙组织全体村民创立生态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先后引进社会资金规划建成2000亩辣椒和6000亩皂角种植基地,100余亩林下养鸡和2000多平方米的能繁母猪饲养基地……“我是扶贫干部,也是退役军人,老百姓盼的就是我要做的。”梁曙说,“看着大家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我越干越有劲!” 

  陕西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第一书记高旭——

  红枣成了致富“金蛋蛋”

  记者 龚仕建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哟,九十九道弯上哟,九十九只船哟,九十九个艄公哟来把咱的船儿搬……”

  如今,黄河上早不见了艄公的身影,这首《黄河船夫曲》的诞生地——陕西省佳县螅镇荷叶坪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也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有第一书记高旭的辛勤付出。

  1969年出生的高旭,是土生土长的佳县人。他1986年12月应征入伍,2013年12月转业到榆林市能源局仅半年,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脱贫攻坚的新战场。

  初到荷叶坪村,细心的高旭发现全村因病致贫率高达53%,但病因一直无法找到。怀疑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的他,迅速对全村4口井水进行采样化验,结果发现全村水源重金属均严重超标。

  “必须安装净水装置,每户安装一台!”高旭下定决心并说服村镇干部群众。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高旭像给自己置办家当一般考察市场。当时每台净水器市场价是3000元,高旭跑了好多地方,讨价还价,最后商定每台2600元,榆林市能源局补助1800元,村民自己只承担800元。这之后他通过争取项目,家家户户又陆续喝上了自来水,从根子上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

  荷叶坪村盛产红枣。前几年,由于受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加之每到红枣成熟时,秋雨绵绵,红枣裂果,全村2100亩枣树一度处于“树没人管、枣没人收”的尴尬境地。

  2018年,在高旭的提议下,荷叶坪村结合扶贫政策,将全村2100亩枣树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从剪枝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均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红枣成熟后合作社保底回收,有效解决了村民红枣销售难、收入不稳定问题。合作社还全方位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兑付工资近80万元,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上工、挣到钱。

  此外,他们还新建了210平方米的保鲜库,将鲜食红枣上市时间推迟2到3个月,价格从每斤1元提高到3元左右,红枣也就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在高书记这个‘新艄公’的带领下,荷叶坪村近两年连续实现了贫困村整体出列和贫困户全部脱贫目标。”村委会主任张小建说。如今,“树上有枣、树下有鸡,水中养鱼、水面养鹅”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在荷叶坪村已基本形成。

  湖北谷城县五山镇军旅班河公司总经理张建武——

  销售好生态 办起旅游区

  李龙伊 帅 瑜 张建明

  云雾山,位于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崇山峻岭,山峰连绵。

  “猪满圈,羊满山,散养土鸡跑得欢,自酿果酒卖了几个县……”这段“顺口溜”的作者是云雾山上的邓家坪村村民。而村里的这些变化,与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张建武密不可分。

  张建武是五山镇军旅班河公司总经理。2003年入伍,2008年,他转业后放弃了在深圳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邓家坪村创业。

  那时,受山区条件限制,很多村民都是贫困户。张建武一头扎进深山,挖山劈石修路,在村山脚下的班河边创建了襄阳市第一个退伍军人创业园——“山水班河退伍军人创业园”,探索出了“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民”的山区创业发展模式,带动周边战友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张建武的公司常年养殖黑猪200头以上,鸡、羊成群,带动周边14户规模养殖、其他村民零散养殖,这些养殖户均与张建武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仅养殖黑猪一项,全村实现收入近百万元。前些天,张建武平价卖给村民郭祠义的黑母猪下崽了。一窝十几只猪崽,一只1000元,供不应求。“再加上喂养的10头黑猪还能卖4万元,太高兴了!”郭祠义笑得合不拢嘴。

  种植业是张建武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扶贫项目。一些农户无资金、无劳动能力,经双方自愿,签订协议,张建武流转他们的土地300亩,栽种桃子、李子等果树和蔬菜。云雾山到处都有野生猕猴桃和葛根,还有野生蜂蜜,过去都烂在山上。张建武创办了果酒作坊和葛粉、蜂蜜加工厂,每年收购村民采摘的野生猕猴桃60多万斤,土蜂蜜1500多斤。

  利用云雾山天然的山水资源,张建武还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2013年,张建武成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大山深处的班河,渐渐成了人们蜂拥而至的旅游景区,7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创办,还带活了当地村民土特产的销售。村民们吃不完的蔬菜、土鸡、土鸡蛋、腊肉、腌菜、豆腐等等,就近卖给旅游公司的农家乐餐馆。去年,退役军人李永树,光卖豆腐、茶叶,就收入了7000多元……

  江西赣州定南县鹅公镇党委书记冯武耀——

  打造就业扶贫示范园区

  记者 朱 磊

  23个村(社区),6个省级贫困村,1136户4724个贫困人口……2016年,冯武耀担任江西赣州定南县鹅公镇党委书记,这位1997年入伍的老兵,扛上了一副新担子。到任后,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坚持“家访”2小时左右。

  “冯书记,这条路太不好走啦!”“我想种脐橙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满满15本笔记本,汇集了各类问题,让他既掌握了各类民生难点,也逐渐找到了攻坚克难的方向。在下村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

  43岁的卢保华是鹅公镇大风村村民,幼年时患病导致双腿残疾,生活离不开轮椅。贫困和不幸让他一度自卑抑郁。2018年11月,大风村扶贫工作队员张扬帆在大风村小学开设“同心画室”,义务教学生和村民画画。对绘画感兴趣的卢保华成为第一个“大孩子”。2019年6月,在鹅公镇举行的“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书画义卖活动中,卢保华的9幅画作被一抢而空,得到了绘画的第一笔收入3200多元,还收获了一批绘画订单。

  “同心画室”的成功,给冯武耀很大启发,何不以此为载体,打造扶贫品牌,实现“智志双扶”?如今“同心画室”已经开设了四个画室。2019年10月,鹅公镇“同心画室”参加了江西省扶贫产品展示对接会。

  2017年,冯耀武开始筹备打造就业扶贫示范园区,带头与在外乡贤和务工人员联系,动员他们回乡创业,并积极争取优惠政策。

  目前,园区有电子设备、数据线、制衣、玩具等行业扶贫车间和加工企业共50家(其中扶贫车间12家),去年年产数据线21亿根,被誉为华南地区数据线生产第一镇。园区可提供1800多个岗位。

  凭借“用好旧资源、挖掘新资源、用好新政策”的发展思路,鹅公镇的手工业创业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生态养殖基地都已初见规模。截至目前,鹅公镇已脱贫1060户4579人,6个省级贫困村均脱贫,退出贫困村序列。

编辑: 张杰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