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潘子荻
【学习进行时】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总书记提出这四个“与共”,有何深意?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用四个“与共”,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与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方热土,虽风俗迥异,却血脉相通。四个“与共”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辉煌历史、现实奋斗和坚强决心。
昨天,一家人一起创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数千年来,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共同描绘祖国的锦绣山河、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过程中,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
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一家人勠力同心,披荆斩棘,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昨日的辉煌。
今天,一家人齐心协力过上好日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包钢在大规模建设中遇到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当时全国上下积极行动,掀起了一场支援包钢的热潮。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因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内蒙古的“草原母亲”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这些“国家的孩子”,并将他们抚养长大。
两个感人的小故事,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生动写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为了让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为了让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习近平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调研,一次次与各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都曾留下总书记坚实的足迹和深深的牵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发展阶段在变,发展环境在变,发展方式在变,但总书记让“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从未改变。
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明天,一家人同心共筑中国梦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石榴籽”各呈个体而又互相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饱满结实的石榴果。习近平在谈到民族团结时多次使用“石榴籽”这一比喻,形象而又传神地凸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涵义。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如何开展?习近平提出了行动指南:
——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
条条举措,同一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一家人。
中华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需要各民族同胞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永不分离。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