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6月27日电 题:三江源头的新时代交响——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青海篇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王大千、柳泽兴
六月的青海处处动人:昆仑山莽莽苍翠,三江水滚滚澄碧,神秘的可可西里藏羚羊成群迁徙,柴达木盆地钾肥专列驰援“三夏”大地……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广阔土地上,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各族儿女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清洁水逾6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两次到青海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对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这是2019年6月21日拍摄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昂赛大峡谷风光。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峰峦起伏、碧水淙淙,雄鹰展翅、雪豹嬉戏。海拔3800多米的昂赛澜沧江大峡谷一片生机。1000公里外,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之窗”监控大屏实时切换,草木万物尽收眼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通过“生态之窗”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情况,叮嘱“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目前,大峡谷监测点位从2016年的个位数增加到100多个,实时数据在后台汇总分析,指导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1516名生态管护员精准巡护。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巡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昂赛大峡谷生态管护工作的进步,是青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青海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建设“生命通道”,为普氏原羚安全迁徙保驾护航;封湖育鱼、增殖放流,守护青海湖“水—鸟—鱼”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植树造林、禁牧减畜、退牧还草、光伏治沙,积极保护绿色生态资源;关闭祁连山八一冰川景区,减少人为干预……
2022年4月21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约古宗列曲附近,生态管护员在巡护。约古宗列曲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园区内每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他们共同守护着一江清水。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如今,大美青海铺展靓丽生态画卷:2万多名生态管护员守护着三江之源;藏羚羊由最低时不足3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8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89种增加到228种;2021年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15.2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95%,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100%。
2021年7月23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草原上,牦牛在觅食。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当前,青海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扎实落实: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经5年多试点后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今年,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2017年以来,青海连续5年开展“绿电三江源”活动,即在占全省面积超过55%的三江源地区,城乡生产生活用电在一段时期内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7天、9天、15天到100天,不断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纪录。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6月7日,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制作藏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荒漠、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青海积极规划、规模化开发,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长,火电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装机达4286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83%,新能源装机占比61.36%。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近年来,青海“绿电+生态+民生”的产业形态基本形成:一座座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每个水库都是湿地公园,既净化水质,也涵养水源;荒漠光伏发电有效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光伏羊”养殖等岗位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发电量占青海省七成的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清洁能源累计发电量达7121亿千瓦时,“绿电”外送山东、河南等15个省份,减排二氧化碳5.6亿吨。
这是2022年6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拍摄的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青海把“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为发展方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发挥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资源优势,开展精细化勘探、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等,近100项课题研究正紧锣密鼓进行。2021年生产钾肥502万吨,满足全国需求量的一半,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这是2022年6月13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拍摄的察尔汗盐湖上的采盐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突出青海特色,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旅游品牌。旅游业提档升级,2021年旅游人次、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立足“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优势,认证绿色有机草原面积9000万亩,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覆盖39个县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刚察草原绿草如茵,沙柳河水流淌入湖。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是牧民集中安置新村,2017年依托牛羊养殖业等产业实现整村脱贫。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藏族群众。总书记动情地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现在村里发展起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1476元。”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说,“今年我们成立了6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覆盖了六成村民,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产业发展稳定增收,游牧定居生活幸福。2020年4月,青海省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青海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目前,青海在4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在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共投入22.98亿元,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干部群众心连着心。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这个社区有居民2万多人,其中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18个少数民族居民1800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观看退休人员书画练习、歌曲排练,了解社区向老年人提供餐饮、健康服务,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课后托管服务等做法。他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我们对建设‘石榴籽家园’品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社区党委书记刘翠青说。一年来,文亭巷社区以“石榴籽家园”建设为基础,成立“一家亲”宣讲团,通过走门串户把民族事务服务窗口搬到居民家中,及时宣讲民族政策并了解群众的生活困难。目前社区正在开展“石榴籽幸福家庭”评选活动。
青海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省8个市(州)已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110个,成立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视频记者:吴念、韩方方、赵玉和、李占轶、王艳、柳泽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