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一腔热血洒疆场 报国英名垂千古——唐吉昆 长春-吉林新闻地图 陈尤欣 263874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一腔热血洒疆场 报国英名垂千古——唐吉昆 长春-吉林新闻地图 陈尤欣 263874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长春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一腔热血洒疆场 报国英名垂千古——唐吉昆

2018-04-16 17:27 | 来源: 吉网

  王永君   刘建伟

唐吉昆.png

  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姚新一,字瑶圃。1907年农历7月初7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现属吉林市)满族的一个贫农家庭。全家务农为生。唐吉昆从小聪明,深得父母的钟爱。

  1915年,唐吉昆8岁,父母节衣缩食把他送入私塾读书。他边读书,边帮家干农活,学习成绩很好,博得老师的喜欢。1921年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24班。他深知父母供他读书不易,所以,进中学之后,学习更加刻苦勤奋,尤其喜爱文学,擅长英文,且品行优良,被老师和同学们所赞许。他中学时期的班主任老师唐赓老先生回忆说:“唐吉昆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很稳重,态度和霭,对人亲热,同老师、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他是24班中品行最好的学生,一点也不浮躁,总是踏踏实实地学习。他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他平时的俭朴生活来看,家庭生活是不富裕的。这个学生给老师和同学的印象是深刻的。”

  1925年8月,唐吉昆从中学毕业,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教员专修科文科班读书,不幸,父亲突然病故,家庭生活困难,难以继续升学,在这势将陷入辍学之际,幸得亲友资助,才免于辍学。当时的吉林省早有党组织的活动,有杜继曾建立的吉林县支部,1926年7月在吉林一师又成立了肖丹峰、毓文华、张宾3人组成的党支部,肖丹峰与唐吉昆是同班同学,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形势,阅读进步书刊。

  1927年7月,唐吉昆毕业于吉林一师,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教书,当教员薪水虽低微,却也可维持一家生活,但是,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强烈的爱国之心驱使着他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对家人讲:“我们要为国家,不要只为小家,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呀!”为了求学深造,他征得母亲和妻子同意之后,于1928年下半年考取了在吉林省城的公立政法专门学校(1929年改为省立大学),一年的大学生活,虽然在学业上有所长进,但许多社会问题却使他越来越困惑,他决心到北平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9年7月,唐吉昆来到北平,住在吉林同乡会馆,后经同乡推荐到北平弘达学院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共产党员魏拯民(即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著名领导人),二人一见如故。在魏拯民的引导下,唐吉昆开始从事反帝救国的宣传工作,他们为工作方便,租了间民房,在这里写标语,印传单,把这些宣传品藏在屋内青砖地下,他们常是两三个同学上街,以提问题,吵架为由把警察引开,再把传单向群众撒去。有时在人多的闹市,竞把标语贴在警察的后背上。

  当时的北平,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唐吉昆难以坐在书斋里读书。他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积极参加了轰动北平的三轮车工人罢工,服务工人罢工,门头沟工人、通州农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等斗争。

  在斗争的实践中,唐吉昆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1929年下半年,22岁的唐吉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1930年夏秋之交,唐吉昆受党组织派遣回东北到佳木斯桦川中学以当英语教员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这里有他昔日的省立一师的同学张耕野。张耕野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张耕野主张教育救国,俩人很快携起手来,共同宣传革命思想。唐吉昆向张耕野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主张,使张逐渐改变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唐吉昆在学生中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在佳木斯学生中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唐吉昆率领学生走上街头讲演,声讨日本强盗侵略罪行,号召群众抵制日货。他还带领学生同工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一起上街游行,到县政府请愿,呼吁“驱逐日寇,保卫中华。”在学校,他利用讲课等形式给学生讲救国救民、人人有责的道理,动员大家起来抗日救国。同时,按党的指示,组织进步教师和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向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号召群众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为了唤起群众救国热忱,支援东北义勇军,唐吉昆领着学生上街募捐,排练话剧“红楼梦”,在佳木斯大戏院公演。唐吉昆在幕后代演员唱《葬花词》,唱得情真意切,深受好评。

  在唐吉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和启迪之下,张衍野的妻子金风兰,妹妹张守兰以及学生赵敬夫(白长岭)、郑志民(冷云,即著名的“八女投江”中抗联女战士),陈雷等爱国青年也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佳木斯,白色恐怖遍及全城,工厂停工,商号关门,学校停课。唐吉昆忧心忡忡,四处奔走组织各校老师学生抗议、请愿,敦促东北驻军抗日卫国。不久,又同董仙桥等同志一起,到农村的各抗日队伍中进行抗日宣传,试图建立一支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由于条件未成熟而未成。于是,他继续发展地下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力量。

  不久,唐吉昆受党组织的派遣来长春,担任长春特支负责人,以长春省立二师英语教员的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唐吉昆主要负责省立二师的学校的学生运动。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长春特支的主要任务,一是发展组织,二是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满洲省委的要求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长春特支提出“没收敌人的武装,拿起刀斧、梭枪、土枪,动员和组织群众起来抗日”的口号。唐吉昆一方面通过组织进步青年学生利用张贴标语,游行集会等形式动员、宣传群众,掀起抗日高潮。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创立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在长春城内,唐吉昆和长春特支领导人带领党员在群众中秘密宣传,有一次还率领几个党、团员到公园门前举行游行集会,公开向游人讲演,宣讲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参加抗日斗争,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2年8月,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宋国荣和殿臣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占领了双阳县城,在县城两个多月,领导人民斗争地主劣绅,救济穷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气焰。在此期间,宋国荣抗日义勇军准备攻打长春,派肖丹峰到长春找内应,肖找到了长春特支负责人唐吉昆。他俩在吉林一师时是同学,此时二人都是共产党员,对抗击日本侵略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唐吉昆又找到了长春特支书记刘作垣,刘作垣以吉林第二监狱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经唐吉昆、肖丹峰、刘作垣等人共同研究决定:如果义勇军攻打长春,刘作垣、唐吉昆等长春特支率队从城内接应。监狱党支部负责组织暴动,率领“犯人”炸狱,来个里应外合。唐吉昆为此日夜奔忙,四处联络,购买枪支弹药,派党员到群众中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来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计划未能实现。

  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长春特支写了宣言,并给省立二师学校的学生发些宣传品,让他们散发。当他们往信筒里投放时,被日本特务发现,结果日本特务按信上的名字,把二师的学生逮捕了40多名,唐吉昆为了掩护自己和长春特支的安全,离开了长春。后来形势有所缓和,唐吉昆又回到了长春,住在刘作垣处,名义上是作客,实际上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5月,在满洲省委特派员的帮助下,成立了特支干事会,成员有刘作垣、唐吉昆、傅根深等人。

  1933年冬,中共满洲省委遭受敌人破坏,直接影响特支的安全。长春特支接到哈尔滨的紧急指示:“哈总号倒闭,涉及长春分号,速作准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长春特支干事会商量,鉴于形势危急,决定让引起敌人注意的刘作垣、唐吉昆二人离开长春去关内暂避,其余人员原地隐蔽。为避免同时出事,两人分头行动,刘作垣去北京,唐吉昆奔大连乘船去上海,到关内再碰头,就这样,唐吉昆匆忙离开他战斗过的长春。

  唐吉昆离开长春后,1934年8月辗转到依兰县立中学以做教师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依兰是座古城,教育发达,进步知识分子云集。北京朝阳大学毕业的李大丕也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与唐吉昆住在一个独身宿舍里。由于上级党组织并未向他们介绍对方的情况,他们两个人从认识的第一天起,彼此都在观测对方的行动,都在探索对方心灵深处的秘密。经过约一个月的工夫,彼此都了解了对方的一些情况。他们从相识到相知,在互诉心曲时,彼此掩饰不往内心喜悦的心情,两人不约而同的说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惊喜之后,便计议如何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唐吉昆除教书以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为党工作上。他首先在学校开展工作,先后发展了30多名党员。又逐步扩大到街道以至农村,很快建立了中学党支部和街道党支部。他还亲自指导依兰中学学生杨继懋、龚宝林创建了第一个团支部。党团组织成立之后,活动范围逐步从学校扩展到城镇、城郊及农村。在这些工作基础上,于1935年8月成立了依兰区委,唐吉昆任区委书记。接着又成立了依兰县委,唐吉昆任县委书记,李大丕任宣传部长。这时,依兰县党的组织除城市里的中学、街道支部外,在农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等地都有了宣传和群众工作活动。同时,还领导着桦川、通河等地组织,共有党员100多名。

  随着军事占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开始了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唐吉昆和一些进步教师,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抵制与斗争。唐吉昆讲国语课,巧妙地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祥林嫂》、《呐喊》等著作,后来在开明校长薛缓辰的支持下,索性舍掉文言文,直接讲授《鲁迅文选》等进步著作。没有书就动手誉写,油印讲义,学生爱不释手。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革命者唤醒青年爱国良知的心声。唐吉昆向学生讲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的事迹,启发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讲得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以致学生不愿离开课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家庭的不幸遭遇,仿佛岳飞的幼年,如今的处境,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苦难,欲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必学岳飞雪耻的精神。”在唐吉昆的启发影响下,一些青年学生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犹如烈火般燃烧起来。时机成熟

  了,唐吉昆就向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联的十月革命道路,并指导学生主办《前线》刊物,刊登进步文章。

  为了培养、锻炼青年,唤起更多的民众抗日救国,唐吉昆又组织学生排练并走上街头演出《卓文君》、《街头人》等节目。在唐吉昆等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辛勤培养下,依兰中学不少青年等先后走向革命。他们曾回忆说:“唐老师是我们革命引路人和启蒙教师。”

  唐吉昆领导依兰县党组织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反对抓兵,反对归屯,反对保甲制的斗争。组织城乡群众以缝衣组、绣花组、运输组以及四百字会、五百字会等为名,建立抗日救国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他们贴标语,撒传单,有的抗日救国会专门成立“打狗队”,惩处特务、汉奸。到1935年末为止,全县有抗日分会4个,救国会23个,有的设会长、副会长、组织部、宣传部等。

  “九·一八”事变二、三年后,武装抗日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为了支援抗日武装斗争,粉碎日寇的经济封锁,唐吉昆领导的依兰县党组织抗日群众为抗日军筹集、运送枪支弹药、粮食、药品,传递情报,掩护抗日军战士转移。有时还直接参加武装斗争,配合抗日武装截军车,破坏交通,袭击警察,扰乱敌人。

  中共依兰县委成立后,唐吉昆的家成了县委的主要活动场所。为了保证安全,迷惑敌人,他家炕上经常摆着鸦片烟具和赌具。每逢县委开会、碰头,就由他的孩子放哨。县委还在党员家里、教员宿舍和店铺设了几处联络点。这些秘密联络点除了召开会议,接待上级领导之外,也常接待抗日军的干部和地下通讯员。

  中共依兰县委成立时,中共吉东特委突遭敌人破坏。依兰县委是在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的情况下,独撑局面的,可见工作的艰难。唐吉昆等共产党员凭着他们的觉悟和聪明才智,把依兰县地下党的工作和抗日救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36年5月,唐吉昆利用伪三江省教师会考的机会,在佳木斯桦川中学召开了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唐在会上分析了斗争形势,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部署了工作,并根据需要,将桦川中学党支部改为中共佳木斯区委,隶属依兰县委领导。1936年9月,唐吉昆就依兰的政治形势,县委的组建及过程工作向上级党委写了书面报告。

  1936年秋,中共道北特委遭到破坏,白色恐怖笼罩着依兰县城,一些党员、革命者被杀害,依兰县委也暴露了。面对同志、战友的斑斑血迹,唐吉昆潸然泪下,但他却坚定地说:“宁做中国鬼,不做亡国奴;头可断,血可流,炎黄子孙不可侮。”为了避免更多损失,经上级同意,由高禹民、邹殿勋等人组成新县委,高禹民为县委书记。同年12月5日深夜,唐吉昆接到北满临时省委通知,为了躲开敌人的搜捕,来不及与妻儿告别,便与李大丕向抗联驻地转移,后高禹民将唐吉昆家属送回吉林隐居。

  唐吉昆怀着眷恋之情,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志和学生,离开了日夜战斗的依兰,走出城门。他深情地望着城门上“东北重镇”4个大字,对李大丕说:“我对依兰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青年人有不少已经成为我的同志、亲密战友。我们在这里已经建立了地方党的县委,在这周围的县里,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如果再呆几年,那时革命的种子就会遍地开花。”一位送行的学生握着唐吉昆的手说:“老师何时我们再相见啊!”

  唐吉昆随北满临时省委巡视员经过艰苦跋涉,徒步一天一夜,才在汤旺河沟里的密林深处,找到北满临时省委交通站。1937年2月末,抗联九军军长周保中听说唐吉昆和李大丕到抗联工作,特意派两名战士把他俩接到吉东工作。同年3月14日,唐吉昆出席了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会上决定成立吉东省委,并设立秘书处,由唐吉昆任秘书长。

  1937年4月,唐吉昆带领省委秘书处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处,选择环山面水之地建房,作为办公点,建成的房子虽粗糙简陋,但是在唐吉昆的眼里,却比高楼大厦还要美丽。他激情地说:“这好像小学生画了一栋歪歪扭扭的房子,自己却认为很美丽,因为这是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里重新工作了。”唐吉昆以极大的热情,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唐吉昆在秘书处,除了负责起草省委文件,还要传达上级重要指示,接待外地负责同志、交通员、联络员,了解地方情况,分析敌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同时,他还担任省委机关报《救国时报》和省委机关刊物《前哨》的编委主任。在新的环境,丰富的生活和艰苦的战斗中,他经常撰文、写诗、编歌曲,借以传达党的指示,抒发自己的激情,指导对敌斗争,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1937年9月29日,吉东省委在四道河子召开省委会议。30岁的唐吉昆被任命为省委秘书长。职务高了,担子重了,工作范围广了,然而,唐吉昆却仍然虚心向战士们学习在密营生活和战斗的经验,以便更好的适应战争的需要。他一有空就练习瞄准,装卸枪、擦油。战士们调侃地说:“秘书长,你的枪总揩我们的枪油吃。”他笑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现在用笔和枪战斗,将来我使用斧头镰刀时,就不揩你们的油了。”

  唐吉昆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关心干部、战士的成长。为了提高抗联战士的思想文化素质,他亲自组织党课,编写宣传材料,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当年的同志回忆说:“白天工作忙,秘书处的唐吉昆组织我们晚上上党课,在密营的火堆旁,教我们学习革命理论。”唐吉昆谦恭勤奋,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常同秘书处同志一起开荒种地,采摘野果,站岗放哨。战士们说他不像一位大领导。当年抗联五军军医徐云卿说:“唐吉昆同志在我们战斗的日子里,没有架子,待人亲热,孜孜不倦的学习,忘我地工作,风餐露宿,同甘共苦,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1938年初,抗联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吉东省委在周保中率领下,来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区,日伪军连续向这里“讨伐”,致使抗联战士常吃不上饭,睡不上觉。唐吉昆带领省委秘书处全体同志,拿起枪杆,投入到总指挥部的转战行列中。

  1939年初,日寇以两个师团的兵力把抗联二军和吉东省委包围在刁翎地区,妄想一举“歼灭”。在敌重兵包围中,只有两条路可选择:或者与敌人硬拼,全军覆没;或者避免接触,突出重围。突围谈何容易,在400多平方公里的林海里,敌围密如蛛网,上空,每天有10多架飞机轮流巡察、扫射、轰炸。二路军指挥部与吉东省委同敌人象捉迷藏似的周旋了近一个月,才突出敌人包围,向四道子疾进,准备与九路军会合。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朔风凛冽,气温降到零下40度左右,干部、战士们行军在深山险谷之中,渴了,以雪为饮,饿了,以糠充饥。有的战士冻得断指裂肤,有的冻饿而死,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里,他们终于胜利地闯过了难关。

  1939年2月,唐吉昆奉命率领10余名战士小分队,从二路军总指挥部赴方正县委秘书处旧址转移印刷物品和重要文件,他们冒着严寒,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走了3天3夜才到,当他们返回总指挥部密营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莲花泡的山谷中,突遭400多敌人的袭击。敌人如蝗虫一样涌来,枪声、炮声、喊声响彻山谷。在发疯的敌人面前,小部队战士在唐吉昆带领下,凭借有利地势,同敌人展开殊死决斗。不幸,在激烈的枪炮声中,这位年仅32岁,正在作战的年轻的省委秘书长中弹英勇牺牲了。

  唐吉昆的牺牲,激起了战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与愤怒,他们仍然坚持同敌人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抗联10多名战士的血洒在英雄的阵地上,染红了山石、白雪、大地。

  省委和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听到唐吉昆和小部队全体战士壮烈牺牲的噩耗,特派一支小部队找到烈士们战斗的地方,怀着对烈士的无比敬仰和对敌人的深刻仇恨,将烈士们的遗体掩埋在莲花泡西岸的一棵苍翠的古松下。周保中特为烈士们召开追悼会,并作一首“挽歌”:

  ……

  同志们!安息吧!

  踏着你们洒下的血迹,

  誓将民族解放进行到底。    

  前面就是胜利!前面就是胜利!

  那是你们伟大、光辉永不褪色的业绩。

  每当春回大地,迎春花盛开的时节,人们便络绎不绝的来到佳木斯市郊猴石山上唐吉昆纪念塔前,献上簇簇白花,缅怀先烈创业的艰难,寄托后人无限的哀思。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年轻的抗日英雄——唐吉昆。

编辑: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