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潘刚:一杯牛奶的中国效应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陈尤欣 235676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对话潘刚:一杯牛奶的中国效应

2017-03-14 13:38 | 来源: 吉林日报


  潘刚,男,1970年出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

  吉林日报社总编辑陈耀辉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

  【原标题:一杯牛奶的中国效应——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对话

  万物复苏,草木吐青,三月的北京,春意来得更浓烈一些。

  在这个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会代表委员们齐聚于京,共同谱写着春天的故事。所以,与全国政协委员潘刚的旧友重逢、促膝长谈,是畅叙友情,更与这“春天的故事”相关。

  放眼世界,“在伊利人眼中,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喝牛奶的,一种人是不喝牛奶的。”一杯牛奶赋予以潘刚为代表的伊利人的使命是,“要将这两种人变成一种人,即喝牛奶的人——享受牛奶与健康的人。”

  既然着眼于世界,伊利人就需要不断放大他们手中这杯牛奶的效应。

  就在去年,由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乳业20强”中,伊利的排名跃升至全球乳业8强,并持续稳居亚洲第一。这一名次不仅是中国乳制品企业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亚洲乳企的最高排名,被认为是中国正式迈入全球乳业强国和改写全球乳业格局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潘刚把一杯牛奶的效应放大到了极致,而与潘刚对话的意义,正在于从这一杯牛奶的中国效应中寻找到一些带有共性的启示。

  “潘刚之问”——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

  背景:正值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潘刚之问”这一关键词也同期热度飚升,不仅频频见诸多个新闻媒体,而且跻身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排行榜前列。

  3月7日,潘刚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企业家需要执着于品质和创新》的署名文章。文章中,他对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发表看法,并再次提出了他的“潘刚之问”——“作为企业家,我们自身更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

  陈耀辉: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令社会各界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格局充满了期待。当然,挑战的艰巨性也不能回避。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是源于何种动力?

  潘刚:作为实体经济企业中的一员,伊利集团对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深有感触。

  伊利的合作伙伴和服务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群体。我们肩负着保障产业链上下游500万奶农、经销商、员工和其他合作伙伴生存发展的重担,同时也承担着每天为消费者提供一亿份伊利产品的责任。这条产业链上每一环节的生存与发展,都与伊利集团紧密关联。所以说,发展要靠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要靠实体经济。

  我们实体经济正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也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创新者才能更强更快。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说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那么,我们就要积极探索打造数字化运营体系。现在我们开发的“伊利大数据雷达平台”,覆盖了250多个数据源,有效数据量级达到全网的90%以上。通过这个雷达,我们可以精准地洞察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正如我在那篇署名文章中所说,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摆脱“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补上品质这一课,提升实体经济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如何让我们的企业做到创新与品质兼具?归根到底,我们需要既有创新精神,又有能力去追求卓越品质的实业企业家。

  陈耀辉:对于时下大家关注的“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这一“潘刚之问”,能给出您的答案吗?

  潘刚:当前,随着品质消费时代的到来,中国政府正大力倡导培育“中国工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前行的重要引擎。我相信,未来中国会陆续涌现出很多兼具创新精神和追求品质的实业企业家。

  同时,我们还需要深耕培育“中国乔布斯”的土壤。比如建立扶持青年企业家创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创业教育,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比如营造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在全社会塑造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也不以一时成败论得失的良好舆论氛围。另外,政府还应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者的机会成本。

  我觉得,有了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的乔布斯”们才能破土而出,有了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中国的乔布斯”们才能茁壮成长。

  “一杯牛奶”——中国品质的伊利样本

  背景:伊利品牌家喻户晓,但潘刚的名字并不是众所周知。不过,低调谦和的个性,掩不住他身上的耀眼光环。

  2002年,32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是当时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2005年,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当年伊利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凭借着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和统御全局的能力,潘刚带领伊利实现了健康稳健发展,持续领跑中国乳业,稳居亚洲乳业第一,位列全球乳业八强。

  潘刚,以一杯牛奶,将“中国品质”在世界乳业的舞台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陈耀辉:10余年来,伊利集团带动了整个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开启了中国的“液态奶时代”,改变了中国人的饮奶习惯,让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享受到了牛奶的营养与健康。那么在这一进程中,伊利是如何打造一杯牛奶的中国品质的?

  潘刚:我还清楚地记得,2014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伊利时,对企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四个最严”要求,把整个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战略层面,伊利把质量领先战略升级为质量领先3210战略。也就是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的质量队伍、世界一流的行业标准以及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同时要升级全球质量领先管理以及“端到端”全链条质量自主管理2个体系;对全链条不满足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要求的过程和结果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最终保证零食品安全事件。

  在企业文化层面,伊利把品质作为企业信条,视品质如生命,持续强化全体员工对高品质的坚守和追求。

  在标准层面,我们建立了比肩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通过和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英国天祥集团合作,我们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了“国家标准线、企业标准线和内部控制线”三条质量控制标准。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了50%的标准设置了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的标准设置了内控线。不仅如此,伊利还搭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覆盖“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保障。

  此外,针对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伊利在持续深化和完善产品追溯程序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智慧乳业,利用智能设备、大数据等,实现了从种植、养殖到生产、物流、销售的全链条操作环节的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实时预警食品安全风险。

  正是得益于这些举措,伊利提供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品质提案”——传递民意的思想者兼快递人

  背景:5年来,潘刚参加全国两会,共递交了10份提案,内容涉及乳业发展、牧场建设、学生饮用奶、证券法、普惠金融等话题。今年,注重“品质提案”的他又带来两份提案,一个是建议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振兴实体经济,另一个则是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

  潘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正因为我们一直在与农牧民打交道,所以我提案的内容都应该从民众中来,从实践中来,从调研中来。其实作为政协委员的我,只是一个传递民意的思想者兼快递人。”

  陈耀辉:您今年的提案重点关注了实体经济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注意到您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称“目前向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有10多个,收费项目有60多项”。那么,结合伊利集团自身发展,您认为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同时,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潘刚:实体经济是国民济的基础和命脉,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的经济竞争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我个人认为,当前我国振兴实体经济面临三大挑战:研发投入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甚至缺失;非税负担沉重,融资成本走高,综合成本持续上升;投机资本冲击实业缺乏法制保障。

  为此,我认为在现阶段,应该由政府主导,联合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共同设立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推进实体企业创新战略,联合突破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性技术,以带动、引领实体经济整体性的提质增效,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此外,还需要通过整顿事业性收费项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比如对资本进入民生行业建立审批制度等,促进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振兴中国实体经济。

  从我们伊利集团所处的乳品行业来看,涉及到农牧业、制造业、服务业,属于贯穿全产业链的实体企业。在这么多年的企业实践中,我体会到,现在已经到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关口。实体经济振兴,品质是关键。企业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探索新服务和新业态,才能真正引领消费升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伊利既要立足我国实际,又要放眼世界,把品质作为信条,聚焦全球最优品质的同时,不仅率先在业内布局全链创新战略,还积极实施“全球织网”战略,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陈耀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伊利集团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您在提案中做了哪些深刻的阐述,伊利又将如何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发挥自身的龙头作用?

  潘刚:在有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里,我的主要观点是:聚焦于扶植农业龙头企业,让其发挥优势,引领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明确指出龙头企业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动力。根据调查研究和我多年一线工作的实践感受,我认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着农业企业“小、散、弱”、品质提升难度大、成本上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深层次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培育和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实现“提品质”“降成本”,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龙头企业,要采取相关政策保护它们免受资本热钱的冲击。

  比如说与伊利切身发展利益相关的乳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近年来,由于面临品质和成本的双重挑战,重压之下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做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小企业本身融资能力较弱,往往容易陷入很尴尬的发展境地。同样,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由于规模小,成本控制难度大,营销渠道也比较局限,面对来自国内外品牌乳企的激烈竞争,普遍存在为节省成本,降低对加工工艺、检测设备、质量标准等行业硬性要求的现象。也正因为看到了乳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遇到的这些问题,伊利探索了一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局,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协同、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伊利集团为1600余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全年融资金额近45亿元,其中,支持合作牧场近500户,融资金额10亿元。

  看好吉林——“唱衰东北”的言论不攻自破

  背景:3月6日,出席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吉林代表团举行全团审议并向媒体开放。在记者提问环节中,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回应了有关“投资不过山海关”“人才流失严重”等唱衰东北经济的论调。

  从巴音朝鲁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知吉林省发展环境的可喜变化:

  ——吉林已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

  ——吉林的民间投资在去年逆势上扬,民间投资增长12%,占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74%,投资者的信心大大增强;

  ——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全省出现了投资增长、人才回流的喜人态势。

  陈耀辉:一段时间以来曾有一些唱衰东北的言论不绝于耳,比如说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蹋陷”“失速”,甚至还产生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作为在吉林省投资的域外企业,您能否针对吉林省投资环境近几年来的变化,谈一下切身感受?

  潘刚: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经济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种短期的周期性下滑现象。但这是暂时的,复苏是必然趋势,而且这种向好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伊利和其他企业一样,正在见证并经历东北地区的经济复苏。而吉林地处黄金奶源带,又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伊利积极在吉林投资、布局,得到了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而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吉林的投资环境一直在持续向好,赢得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也成就了越来越多企业的成功。

  陈耀辉:乳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伊利集团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是乳业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范例。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还需要有很多工作去做,您对此有何建议?

  潘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农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和供给侧改革相关的好消息,比如,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拓展产业链价值链等。这些都表明,我国农业正在有序、稳健地步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

  作为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大省,吉林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通过乳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我想,这项工作一定要抓到几个关键着力点:

  对于农业而言,品质始终是一个核心发展命题,关系着舌尖上的安全。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找准消费者对高品质的需求,不断研发和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要求,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此外,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覆盖全产业链,带动效果明显,对行业具有标杆影响力。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借鉴和参考龙头企业的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可追溯制度相关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龙头企业的科学生产体系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整个农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用创新成果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大力推动创新战略。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要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吉林正处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时期,应当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点燃创新引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只有创新,才能使得供给端更好地响应、满足需求侧的要求。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吉林无论从资源禀赋,还是产业环境,都具有明显优势。我相信,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挖潜、集中发力,吉林一定能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成就。  

责任编辑: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