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拂面来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郭龙 237778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改革春风拂面来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郭龙 237778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改革春风拂面来

——回眸我省五年发展之改革篇(下)

2017-04-10 23:06 | 来源: 吉林日报

  5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立柱架梁、击楫勇进……全省改革浪潮迭起,改革大船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面深化改革犹如鲲鹏展翅,乘风翱翔。

  5年来,全省上下从领导小组到改革办再到专项小组和责任部门,都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工作衔接无缝隙、无盲区,改革合力不断增强……以重点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

  5年来,一个个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改革措施先后落地,改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吹进每一个人的生活,白山松水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发展与改革高度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经根植于白山松水间这场浩瀚的改革行动中。

  既需顶层设计,也要摸石过河,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经济进入调整期,从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改革进入攻坚期,体制藩篱待破;社会进入转型期,深层次矛盾叠加凸显……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顶层设计,事关成败。

  时光回溯。

  2014年,我省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成立,第一时间,改革专项小组建立了工作制度,制定了工作规则,形成79项改革任务的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推进措施;

  2015年,结合吉林实际,我省制定了《吉林省全面深化改革实施规划(2014-2020年)》,把176个方面改革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为429项具体改革事项,并明确了每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成果形式;

  2016年,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专项工作小组由6个增加到9个,改革成效第一次纳入绩效考核,用群众的“获得感”检验改革的“含金量”,形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的硬约束。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省委、省政府决心坚定:新常态呼唤新动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用改革释放生产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经济体制改革有大动作,吉林“国字号”企业改革好戏连台。作为传统的老牌国有企业——吉林化纤虽然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利润值。公司针对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这一痼疾,铆足劲挥出“三板斧”,使老国企焕发新生机。坚持“一企一策”,切实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森工集团、吉煤集团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改革,既是破解问题的“一盘大棋”,也是产生效益的“一局活棋”。土地确权——农村改革的又一次破冰。如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农民撬开了利用土地资源致富的新路子。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突破了过去农村土地不能抵押的屏障,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改革既需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国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我省首创了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同时,瞄准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凝结阻滞关键环节,通过产业间配套政策,在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等领域集中发力、精准施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新路子。

  既需重拳治霾,也要鼎力治水,改革力保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好是吉林最聚人气的“颜值”、最有魅力的风景。

  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为了让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我省制定了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的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生态连廊,建设生态屏障。

  2013年,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一豹带两崽”的珍贵影像,这是国内首次拍到“一豹带两崽”的野生东北豹实体影像,世界罕见;2014年,省林业厅公布7段东北虎活动视频;11月,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拍摄到一只野生东北虎的正面视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我省的东北虎、东北豹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莫莫格湿地监测到白鹤数量最高时达3809只,约占世界种群的90%以上。

  近两年,全国多地环境污染经常出现“爆表”,为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让“天蓝等风吹”的日子不再来,我省先后出台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污染天气管控办法、生态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以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燃煤小锅炉和老旧汽车,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齐下”,争取“雾开霾散”。

  西部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长年干旱已让这里成为全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我省正在通过以“绿色”为“底色”,变盐碱地为草原和湿地。白城市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力争苦干三年完成建设目标,把一个缺水城市打造成为碧水绿草环绕的城市。改革向着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不断迈进。

  生态建设,很多时候要在两难中取舍。2014年4月1日,随着长白山林区最后一车天然林商品材缴入国库,长白山森工集团天然林全面停伐。这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宣告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已经结束,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全省重点国有林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期”。

  随之而来的是恢复和重启生态系统功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根本性举措。我省实施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公益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而今,生态文明的理念已在我省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去保护生态,像珍爱生命一样去守护身边这片绿色,才能让吉林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干净。

  既需改善民生,也要有获得感,改革惠及人民群众

  改革,就是要让普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省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民生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让百姓真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心向民生的情怀。

  面对脱贫攻坚这道“民生考题”,我省围绕扶贫攻坚目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积极构建“1+N”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支撑体系。一村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脱贫措施。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留“死角”、找准“路子”,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全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是2015年的6倍、省级资金投入是2015年的12倍;这一年,我省完成贫困户搬迁3166户,新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4个,扶持贫困户创业8337人;这一年,全省3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振奋人心的数据折射出我省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其背后是一派幸福的民生图景。

  过去,先交钱、后看病是医院的规矩,可这个规矩如今被打破,我省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推行了“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模式,把人性化服务融入医疗救助全过程。为改变省市医院人满为患、县乡医院资源闲置的现状,我省积极推行分级诊疗改革,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2016年,吉林省与海南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开通,标志着我省到海南“猫冬”的“候鸟”老人和长期在海南工作的两类人群,将告别“跑腿报销”。今年3月,我省又正式开展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工作,各市州备案工作也同步展开。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手续后,在居住地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出院手续时可直接报销医疗费用。

  长期以来,因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择校热”是饱受群众诟病的一大顽疾。为此,我省启动了城市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实践探索,改变校际间“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个体的自我发展、强弱的差异发展,变为科学均衡发展,使域内学校同步快速提升。

  以民生为坐标,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2016年,我省全面开展省外异地居民身份证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工作,看似小事,却解决了困扰群众的大问题,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点滴变化的背后蕴含着的是深厚的为民情怀。

  一个个壁垒被打破,一项项难题被破解,改革释放了更多红利。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标志着养老金“双轨制”破冰,全省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实行过渡期办法,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并轨,彻底告别了养老“免缴费”时代。

  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随着一件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张张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正展现在2700万吉林百姓面前。

吉林日报记者 王丹

责任编辑: 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