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获得感”装进心里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徐慧 238242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把群众的“获得感”装进心里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徐慧 23824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把群众的“获得感”装进心里

——回眸我省五年发展之民生篇(上)

2017-04-15 22:46 | 来源: 吉林日报

  这是一张温暖而幸福的民生答卷:

  就业有路、创业有策。2012年至201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75.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0.99万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万人,零就业家庭不挑不捡,3天就业的承诺,掷地有声;

  老有所养、医有所保。5年来,我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120元增加到380元,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使15万人次参保人员受益,直接结算医疗费用23亿元,温暖人心的惠民举措,备受期待;

  贫有所济、需有所应。我省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脱贫攻坚行动”,实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29449人,超额完成年度30万人脱贫任务的目标,鼓舞人心;

  ……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的话语犹在耳畔。

  “吉林经济欠发达,但民生工作不能落后,甚至要超前。”省领导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了政府的惠民之心和为民之德,折射出执政者的智慧与敢负责的勇气。

  民生工作,必须跟经济发展紧紧拧在一起,发展经济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总钥匙”,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切问题的关键。

  就业创业:稳住“基本盘”

  就业,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一头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5年来,省委省政府从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把促进就业作为惠民生政策的重中之重。

  “下岗让我的生活来了一次大反转,也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说这话的是下岗职工李涛。他从大安市第二汽车配件厂下岗后,曾经为寻找工作而苦闷,2013年李涛抓住了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机遇,看准方向,加盟了大安市服装工业园。如今,他的公司实现了年产值上千万元,安置下岗职工上百人。走过最艰难岁月的他深深体会到,危机往往也是转机。

  当前,我省的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都面临着去产能的任务。下岗职工的稳步再就业,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围绕去产能过程中职工的安置问题,省市、县区两级就业服务机构把下岗失业职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摸清人员底数,逐一建档立卡,制定“一对一”的就业援助方案。面对去产能压力多管齐下,推进下岗职工稳步再就业,扩大培训项目,纳入电子商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区分4类求职意向,量身提供帮扶;建立统一劳务输出平台;实现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能进能出。

  “眼下,社会的创业就业环境好了,扶持政策多了,我们对未来创业就业之路越来越有信心。”敦化大德创客园海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武传锋深有感触地说。

  大学毕业后的武传锋带着振兴农业的激情,回到了家乡,但作为一个初创型企业,起步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是敦化大德创客园的优惠政策,救了我的企业。”武传锋说,入驻创客园他不但享受了免房租还享受到了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现在他的企业已经走上正轨。目前,公司的菌种销售达到5亿袋以上,产值700多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万多名农民就业。

  社会保障:提升幸福感

  午时的春光正暖,在长春市绿园区温馨养老院的房间里,80岁的许阿姨享受着从落地窗照射进来的阳光,细说着她住进养老院的好处:“每天定点提供3餐,还有水果和小点心作为间餐。护工的素质也很好,照看我就如自家的亲人。最主要的是我每个月只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服务。”许阿姨的幸福晚年,得益于我省启动的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入住定点养老或护理医疗照护机构接受长期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的老人照护费用不设起付线,城镇职工和居民分别可以按比例报销。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我省越来越多的老人心中涌过一股暖流,眼前浮现幸福美景。

  “蒸五花肉、鸡蛋糕、胡萝卜烧南瓜、酸菜海带汤,一荤两素一汤,10块钱。”在长春市二道区荣光街道岭东社区“幸福里助老之家”,81岁的杨连春老人在享受完“免费的午餐”后,就和朋友们打起了扑克。他觉得每天来这里过得很充实。

  为应对老龄化,我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套餐式服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目前,全省有500多个社区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占全省城市社区总数的37.8%,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多少年来异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困扰百姓生活的一件烦心事。而今这样的烦心事再也不会有了。

  今年1月17日,我省参保人吉林大学退休职工李女士成功通过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在海南省完成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这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直接结算的案例。

  提起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李女士喜不自胜。李女士是我省到海南“猫冬”的“候鸟”老人之一,由于患病经常需住院治疗,但一直苦于“跑腿报销”带来的不便。

  自2016年国家启动全国跨省异地就医工作以来,我省提前部署,在全国实现异地就医工作“五个第一”:即具备“第一批”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资格;“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省13个统筹地区同步接入国家平台;“第一批”通过与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联调测试;“第一组”完成国家对异地就医地方系统实地验证;成功完成全国“第一例”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医疗保险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让广大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从2015年开始,我们克服异地政策、制度、管理、经办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差异的困难,通过建设跨区域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积极探索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省医保局负责人说,目前,我省已与25个省份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同时,省内现已开通105家定点医疗机构,以供来吉林就医的外省参保人员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此项工作将有效减轻参保人跨省就医时的垫付压力,并通过简化报销流程,为就医者提供更多便利。

  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

  “谁能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在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朝鲜族大娘金顺姬正在新房子里生火做饭。说起现在的生活,大娘难掩兴奋之情,“洗澡有热水,做饭烧气儿,自己发电还能卖钱,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上下认真落实,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变“大水漫灌”式投入为“精准滴灌”,变“撒胡椒面”式帮扶为“靶向治疗”,通过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异彩纷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百花齐放……一套套“组合拳”,啃下了很多“硬骨头”,拔掉了很多“穷根”。

  “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的政治任务,要举全省之力强势推进,集全民之智精准扶贫。我省通过建立'1+N'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政策推动。”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1+N"政策体系涵盖了脱贫攻坚的主要领域,力度大、含金量高,切中了问题要害,切实做到了脱贫攻坚政策横向全覆盖、纵向插到底。

  “原来看别人种蓝莓发了财,可是家里没钱投,只能干着急。”家住靖宇县三道湖镇支边村64岁的葛希金是村里的贫困户,他腿脚不好,老伴和儿子都有病,每年只靠种地收入的5000元钱维持生活。

  2016年元旦过后,县扶贫办给老葛和村里的贫困户免费送去了蓝莓苗。如今,蓝莓已经到了快要收获的季节,他心里乐开了花。“到今年秋天,家里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我们家也终于可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我省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先后总结推广了20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和生态建设,做到了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从古至今,民生一直是国家强大、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从长白山脚下到松花江畔,从八百里瀚海到边陲山区,浓浓的民生情怀,描绘出我省人民全面奔小康的温暖底色……

  记者 王丹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

  赵广欣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发展的人民观。

  改革与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要注重体现“发展的温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

  就业有路、创业有策,老有所养、医有所保,贫有所济、需有所应……5年来,我省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幸福的民生答卷。

  这份答卷的圆满来自于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来自于省委、省政府的惠民之心,也来自于我们各级政府的智慧与勇气。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经济新常态下,没有零成本的改革和调整,也不存在一马平川的转型之路,要把改革的成本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让转型的风险隐患降到最低,民生保障和社会政策至关重要。譬如,妥善安置好转岗和下岗职工,钢铁和炼化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才会顺理成章;有针对性增加就业岗位,才能及时应对因为转型升级而出现的工厂关停。

  越是在改革克难攻坚的紧要关口,越是处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风险累积增多的形势之下,越应发挥好民生保障“蓄水池”“调节器”的功效,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以民生改善汇聚更多改革共识和发展合力。

  改善民生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开启社会活力的钥匙;不仅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需求的力举,更是个体梦、家国梦竞相绽放的托手。民生无虞,我们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实现才有最坚实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深化改革也才会收获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责任编辑: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