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致织就船帆,扬帆远航,方能横济沧海;用严谨搭起天梯,登梯入云,方能攀宫折桂。”这是“钳工大腕”徐朝辉的座右铭。
徐朝辉,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装配车间主任,全国技术能手、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省钳工首席技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42岁的他从事钳工工作已有24年,可谈及钳工之路,徐朝辉告诉记者,起初心里是不情愿的。
1993年,徐朝辉职高毕业后成为公司的一名钳工,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刚毕业的毛头小子,哪爱干这个,总想着出去闯闯。”徐朝辉说,可工作中一次次被老师傅精湛的技艺折服后,他便爱上钳工这个职业,并把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手艺。
徐朝辉热衷于参加技能大赛,并把每一场比赛、每一次实验当作技能的修炼和工艺的提升。在他的办公室里,各种精细的金属小零件、小制作,犹如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别看这小工件小,手工打磨有时候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我认为钳工技能比赛是一种修炼,一块破铁板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个精美的工件,我享受这样的过程。”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要做就做到极致”是徐朝辉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于装配钳工来说,除了负责安装,还常常需要对零件进行打磨,使两个零件的契合度更高。在业界,人们一般用“雕刻发丝”来形容钳工手艺。
“钳工工作最重要的细节就是控制好精密度,打磨后零件的间隙为百分之一毫米,比发丝还要细十分之一。如果掌握不好,轻则减短设备使用寿命,重则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想要做一名好钳工,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必须做到极致。”因为全部需要手工操作,三五分钟衣服就会湿透,一个小时胳膊就抬不起来了,稍有不慎还会受伤。记者看到,在徐朝辉的手上,布满了新伤旧疤。
厚积薄发。技艺的不断提升让徐朝辉对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利用自己的经验不断对公司产品进行革新,成功改进操纵室换挡机构,使修井机换挡成功率达100%;主动提出改进车间箱子跑合实验台,从而实现带负荷跑合试验的重大改革,改变了原来只能空跑的历史;2006年,公司新产品40吨不压井修井机首台组装时,用户突然提出要将操作室前移至井口附近,当时产品已装配过半,如果改变设计就会延误工期,徐朝辉便提出将原固定式操纵室改成可升降活动式,不但使钻工在井口瞭望更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这些年,我多次到俄罗斯等国家参观学习他们的工业基础,触动很大。我觉得咱们中国制造的设备应该进一步加强细节,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变成中国创造。”
由于徐朝辉创新意识强,公司技术研发部门的设计人员也常常向他请教,设计出的产品使用性能大大提高。徐朝辉参与设计的产品还曾获得3项实用型专利。
“做到极致”是徐朝辉对工匠精神技艺的理解,但在徐朝辉心中,个人的成功只是一个方面,团队的整体持续上升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传承与发扬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从2012年开始,徐朝辉在装配车间全面开展“师带徒”工作,带动新生力量共同成长,并领办成立“徐朝辉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首席技师2名、高级技师5名、高级工人7名。2016年,工作室被推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已经成为车间的核心团队。但在徐朝辉看来,他和伙伴们仍走在成为“大国工匠”的路上。也正如他所言:“制造业的强大,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装进脑子里、放在心坎儿上心,更要运用到实践中、传播到人群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上叫得住的品牌。”
吉林日报记者 李铭 实习生 顾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