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吉剧发展路径——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第二次研讨会纪要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徐慧 267461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头条 | 吉剧发展路径——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第二次研讨会纪要 省内-吉林新闻地图 徐慧 267461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头条 | 吉剧发展路径——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第二次研讨会纪要

2018-06-20 09:37 | 来源: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blob.png

  2018年6月15日上午,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第二次研讨会在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会议室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吉剧发展路径”。会议由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林主持,省文化厅艺术处相关负责同志、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四平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白城市吉剧团有限公司、公主岭市吉剧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吉剧老艺术家、青年艺术家代表及相关业务人员,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部分中青年剧作家和理论家参加研讨并做重点发言。以下为发言摘要。

  孙桂林:

  根据厅里的安排,今天是艺术节研讨会的第二场,也是就一个剧种展开讨论的唯一一个研讨会,可见全省文化艺术界对吉剧的关注和关爱。

  乡音乡情驻我心!吉剧是吉林人民的家乡戏,是吉林人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的重要载体,因此吉剧自1959年诞生以来,一直成为吉林的文化符号和名片。

  就一个个体生命而言,60年足以磨砺出一个神闲气定的沧桑智者,但对于一个剧种而言,60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可能仍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因此吉剧有过初创时的煎熬,有过辉煌时期的骄傲,有过彷徨时期的苦闷,也有谋求振兴时期的焦虑。这都不奇怪。关键是我们如何卧薪尝胆,奋力拼搏,走出焦虑,回应家乡人民的关心和关爱。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吉剧一线的院团长、管理人员、有代表性的演职人员、剧本创作人员,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吉剧方略以来吉剧的创作实践,特别是艺术节期间上演的吉剧剧目,围绕吉剧剧种建设、剧团建设、剧目建设等展开研讨。交流经验,开启思路,明确路径,推动吉剧振兴。

  肖汉臣(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表演艺术家):

  我14岁便在《桃李梅》中饰演书童,是看着吉剧这一实验剧种成长到今天的,把我这一生交给了吉剧,而今内心坦然,深知自己担当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责任。吉剧要振兴,重在发展传承,演员断代是突出问题。看到跑大兵的都是女孩子装扮的,心里不是滋味。

  演员培养是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一百个学生里能出五个就不错了,吉剧的当务之急是要从科班开始,科学培养一批表演人才。

  吉剧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做到“能文能武,能今能古”,包容并蓄。

  当今的吉剧人要将吉剧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走出一条宽广的正路。

  徐文静(四平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吉剧的剧种建设。

  1、在剧种建设方面,相关部门最好给我们规划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吉剧的从业者特别是基层剧团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遵循并得到有针对性的支持。

  2、进修、学习等等希望基层演员们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吉剧艺术当中。

  3、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吉剧代表人物不断涌现,也希望看到流派纷呈的局面出现,他们可能会成为吉剧剧种建设的标志。

  4、希望为吉剧艺术搭建更多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对吉剧艺术进行宣传、推广。比如说,给吉剧更多进校园、进社区等走进基层群众中间的机会,将吉剧艺术渗透到每个角落。

  二、吉剧的剧目建设

  吉剧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剧目创作就应该是个性价值的体现,吉剧剧目的创作一定要具备吉剧独一无二的喜剧精神,这是吉剧艺术区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三、吉剧的人才培养

  要想传承和发展吉剧艺术,就要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下大力气。在基层,由于身份、待遇等方方面面的客观原因,又会经常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到吉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希望能够从各个方面加大支持和扶持的力度,比如说设立吉剧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或设立吉剧艺术传习所等方式,给吉剧从业者较好的待遇,较高的身份和地位,让真正喜爱吉剧艺术的人才为吉剧艺术奉献毕生的精力,为吉剧艺术的发展不懈坚守。

  于国忠(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作曲家):

  在吉剧音乐人才创作方面,要搞吉剧剧种梯队人才培养。没有代代相传的吉剧作曲家,吉剧难以传承。

  一个剧种仅靠四五个人干是太少了,人才不怕多,人才济济才能成事。吉剧鼎盛时期,全省有十六个吉剧团,加上各地文化馆,吉剧作曲四五十人。放眼全国,好的剧种剧团多,作曲人才多到几十上百,我们也不能落后。要培养吉剧能挑大梁的作曲家,要有高深的创作功底,在纵横两向从多声部、配器等全面掌握一个剧种,还得有攻关能力。

  要注重培养年轻的吉剧音乐人,代代都有大师级作曲家,剧种才能前进发展。别指望一口吃个胖子,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底,你还得勤奋刻苦还得是那块料,否则休想达到。我可以给年轻人打基础,身体好的话可以教下去,身体不好小弟们接班教。哪怕小孩子们从配器入手,我们就不用外请人了,自己有人干,这样不好吗?在他们中间发现好苗子,将来投考音乐学院,再回来搞吉剧,不要送,要考,要真才实学。

  政府应在吉剧音乐年轻人才培养方面立项,做出投入。

  刘杨(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通过在中国戏曲学院四年的学习,开阔了眼界,也对比出吉剧自身的不足。吉剧需要人才,需要可塑之才,吉剧想走得长远,还需要编剧、演员、导演、音乐、舞美、灯光等多方面的人才加入到吉剧的队伍中来。通过剧目的创作,真正做到以戏带人,出人出戏。

  以下是我不成熟的意见:

  1、恢复吉剧的中专班,从小培养,为全省输送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程式化表演,来丰富各院团的舞台。

  2、尝试创作小剧场剧目。吉剧的三小戏就应该属于小剧场的形式,现在全国都在搞小剧场实验,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

  3、整合资源,全省联合创作,表演风格,音乐唱腔统一,互相补充行当角色,齐头并进,充分发展。

  刘勤(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

  如何让观众的上座率由虚变实,由无到有,由有变大,是吉剧发展的真正转机。

  一、一切为了观众

  1、真善美的吉剧的剧目

  只有从观众生活中生发的真实的故事、人物,只有善良温暖的传递,只有时尚的有家乡熟悉亲切味道的艺术,才能感染打动观众。

  2、充分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是观众生活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互联网,用竞猜、飚戏、观众临摹大赛、有奖等,调动观众参与的热情,激发观众成为吉剧人的自豪,带动观众走近吉剧参与到吉剧当中。

  3、重视儿童吉剧

  儿童吉剧的开发不仅是赢得未来观众,而且也是能拐来成人观众最好的渠道。今天的儿童是见多识广品味和口味都高的小精灵,给儿童的吉剧不能是弱智低水平的吉剧,而是最精致的最完美的有丰富真善美内涵的吉剧。

  二、剧团做好批发、保质保量

  1、今天政府买单的主旋律作品要更加精益求精,要让讴歌时代楷模、身边真善美的人物和故事感召观众的同时,充分得到政府的赞扬和观众的肯定。

  2、主旋律吉剧和经典的传统吉剧可以根据情况买一送一,把面包做成三明治。

  3、吉剧在接受政府订单买单之外,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积极寻找在企事业、党政机关、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演出的机会,要主动根据他们的故事、人物和需要排演吉剧。

  4、点击率和关注力也是效益率,想尽一切办法,把批发演出搞火,把观众心搞火搞活,吸引更多的眼球。

  5、吉剧的批发要与重质量和重眼球齐头并进,积极拓展观众市场。

  陈默然(公主岭市吉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结合我省吉剧发展的实际,除了省直院团具备基本的排戏条件,编、创、表演、伴奏、舞美的占有优势,基层院团搞一部大戏非常困难。以我们公主岭为例,2018年5月9日,我们与省文联、省剧协联合出品了吉剧《蒲公英》。该剧编剧为省艺术研究院的葛连丰老师,作曲为省戏曲剧院吉剧团的张思光副团长,导演是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导演李滨老师,主演为长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亚丽、夏铁民老师,长春话剧院王洪利老师,乐队为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乐队、长春评剧院乐队及本团乐队。吉剧《蒲公英》是集全省优势资源共同来完成的一部作品。

  从这部戏上经验来说,整合资源优势,凝心聚力,打造精品,资源互补,对吉剧的发展来说,不失为一条路径。

  付飞(白城市吉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副团长):

  吉剧发展路径在哪里?

  一、人才培养是关键。演员是艺术生命和艺术形象的缔造者,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

  二、组织好剧目生产。一个剧团要发展,剧目生产是最重要的,没有自己优秀作品,剧团在行业中就没有立足之地,在老百姓中就不会有好的口碑。

  吉剧是我们吉林戏剧之根,是我们吉林艺术之魂。做为吉剧人我们有信心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支持关心下,我省的吉剧事业会再创一个多彩的春天。

  李昂(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

  近年来吉剧的发展态势良好,前途光明。面对吉剧未来的发展,更应该保持后劲、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下面仅对吉剧在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一些浅见:

  一、稳扎稳打

  剧种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剧目、声腔、名角等各方面的积淀,需要厚积而薄发。在成绩面前更应该保持清醒,下一步应该稳扎稳打,才能做到步伐稳健。慢下来好好完善一些剧种建设的基础问题,进一步打磨比较有基础的优秀剧目,打造经典;进一步完善吉剧音乐体系。创作排演新剧目固然是吉剧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剧种的基础建设才能保障吉剧发展的后劲。

  二、突出特色

  吉剧是在二人转母体之上建立的,是吉林人乡音、乡情的最佳载体。不同剧种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唱腔,二人转的曲牌是吉剧音乐的宝库,这座宝库还应该进一步挖掘,根据吉剧自身的音乐特点,将二人转优秀的曲牌进行合理的板式变化,突出地方戏的音乐特色。在剧目建设上应该根植东北地域文化,书写吉林故事。吉林黑土广袤、城市林立,多民族文化共荣,东北的地域文化也是多元的,吉剧未来的发展应该拓宽思路,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重视观众

  戏曲历来视观众为衣食父母,拥有观众就拥有未来,失去观众最终将走向衰落。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多方挑战,不仅仅是吉剧,戏曲整体发展不景气是难以回避的事实。如何赢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应该是吉剧未来发展应该关注的问题。首先,应该始终坚持为人民创作,把戏写进人民的心里,观众就会更愿意走进剧场。其次,应该接受人民的检验,关注观众的喜恶。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用调研报告数据客观的分析得失。第三,加强吉剧进校园,演出、讲解、座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培养吉剧的年轻观众。

  高媛(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编剧):

  探索与创新,始终是文艺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剧种建设角度,吉剧作为不足百年的新生剧种,仍然具备极大的创新发展可能。

  从剧目建设上,现在每年大戏节及艺术节上上演的剧目仍以新编大戏和经典老戏为主,而新编戏的内容和观众的欣赏趣味有距离,流传度堪忧。

  从人才培养角度,吉剧新生力量需要实践性较强的展示和交流空间。

  基于以上三点,吉剧发展路径上,在未来可对进军小剧场戏曲领域做出探索。

  首先,有观众才有戏曲,戏曲观众的流失(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匮乏)始终是整个业界都为之困扰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创造年轻人与戏曲艺术相互接触与对话的渠道,培养年轻戏迷。

  其次,考虑到戏曲剧目的传播度和流传可能,也需要更为灵活的演出形式来对新创剧目进行实践,基于观众反馈进行修改和提升,同时给新生代戏曲演员练兵的平台。

  再次,现阶段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业已提供了小剧场戏曲艺术交流发展的平台,譬如北京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海的“戏曲·呼吸”小剧场戏曲节。

  小剧场戏曲好处有三:

  第一,可以缩短演出时间,较短的时间内让观众感觉到戏曲艺术意象化形式之美。

  第二,小剧场戏曲普遍布景简单,少量砌末,演出便捷,便于观众广泛接触。

  第三,给年轻演员以亮相“圈粉”的机会,为戏曲发展注入生机。

  综上所述,吉剧也大可根据自身特点、时代特点和当下青年人的精神需求,制作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作品,利用小剧场戏曲特有的优势走一条“小”路。

  范春双(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

  一、剧种建设

  吉剧是新兴剧种,是人造剧种,母体是曲艺,摆在吉剧剧种建设方面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戏曲化,行当、音乐、唱腔、功法、程式、剧本等等都需要加强建设。吉剧是地方戏,那就要突出地域特点,要地方化。首先是戏曲手段上的地方化,然后是故事题材上的地方化。不是只能写本地题材,而是要将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题材拿过来,本地化,怎么转化成本地特色的题材。

  二、剧目建设

  剧种建设是要通过剧目建设来实现的,剧种建设是总体设计,是战略,剧目建设是实施方法,是战术。所以排演剧目的时候,应该回头关照到戏曲手段的建设,行当建设唱腔建设功法程式这些都应该考虑到。

  戏曲的特点就是表现情趣。考察这么多年保留下来的剧目,就会发现这一点。应该发挥戏曲的优势,多排有情趣的戏。并且有情趣的戏才会有身段,总排那么正的戏,演员只能板板整整地站那唱,长此以往,身上都没了。

  还有就是喜剧精神。悲剧喜唱、游戏感,喜剧精神一方面体现在体裁上的喜剧质感,一方面还体现在行当上。

  剧本方面,我觉得编剧最好要懂戏曲,懂戏曲才能用戏曲思维结构剧本。所以这就涉及一个编剧培养的问题。好的戏曲编剧非常难培养又必须要培养。剧本不好,根基不牢,剧种建设、行当建设、唱腔建设、演员培养都无从谈起。

  三、人才培养

  人才是决定吉剧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重视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因为戏曲舞台演出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一个人是撑不起来一台戏的。所以培养人才不应该仅限于培养一个或几个台柱子,而是要多层次地培养人才。只有各路角、场面、四支交作,整个班底都地道,戏曲演出的整体呈现才会精彩。只有各层次人才形成了梯队,才能保证院团发展的可持续性。

  张思光(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副团长):

  吉剧姓“吉”,有根有脉,有深厚底蕴,振兴吉剧与振兴发展吉林文化一脉相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吉剧振兴的发展路径,要在要认真研究和培养观众兴趣上下更大功夫,让吉剧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焕发出吉剧振兴的强大生命力。首先要传承创新,吉剧来源于二人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有很多优秀传统需要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人民群众艺术需求,使吉剧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其次要突出剧目,培养名家。努力培养一批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作曲,培养一代又一代名人、名角、名家。再次要合力振兴,吉剧振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方面共同去塑造、打磨。

  艺术节研讨会专题研讨吉剧,是对吉剧的关心和关爱。我们一定倍加努力!

  孙桂林:

  大家从各自角度畅谈了吉剧剧种建设、剧团建设、剧目建设尤其是吉剧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既总结了成绩,展望了未来,也谈到了问题和发展中的困惑,谋求吉剧振兴的心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有的具有启发意义,有的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我们整理后作全面汇报。

  受大家发言的启发,简要谈谈我的看法,向各位请教。

  一,强化文化自信。

  我觉得我们应当把吉剧放在新时代中国戏曲发展和吉林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谋划和设计。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实施吉剧振兴工程的利好形势下,做为传统文化活态存在的戏曲艺术吉剧,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也有着令兄弟省份无法比拟的政策支持。所以说强调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在剧团尚处在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做为吉剧人,吉剧这个事儿我们干还是不干?是死心塌地还是三心二意。认谁了,就抛开疑虑,去除杂念,放飞想象,忘我地投入到吉剧发展的事业中,吉剧就大有希望。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二,寻找支点和路径。

  仅仅有文化自信和美好的设想还远远不够,戏曲振兴和发展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有的剧种以名角为支点,有的剧种以创造新程式为支点,有的剧种以新包装为支点,有的剧种以剧目深刻的思想性为支点,但不管找到或利用哪个支点,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让传统艺术走进当代青年人的心灵,如何让传统艺术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时尚。找到了支点,也就找到了突破点,也就看到了路径和目标,从而进入艺术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另外,我们在守住根本的前提下,也不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应站在当下放眼未来,而不是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多做一些探索、做一些多尝试,这样吉剧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感谢各位分享体会和经验。

编辑: 徐慧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