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出炉!吉林省1人入选,8人获提名奖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郭龙 295483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出炉!吉林省1人入选,8人获提名奖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郭龙 295483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出炉!吉林省1人入选,8人获提名奖

2019-09-05 22:08 | 来源: 吉林日报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9月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张富清等58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张佳鑫等257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吉林省共有9人获奖,吉林省长春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刘启芳入选助人为乐类全国道德模范,8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01.png

  刘启芳

image.png

  刘启芳,女,汉族,1979年7月生,吉林省长春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

  刘启芳发起“吉心工程”公益项目,为吉林省贫困心脏病人架起慈善基金与政府医保报销相结合的桥梁,6年间,共募集善款3700多万元,成功为12000多名贫困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她的人生与一个又一个心脏病患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用爱心讲述生命故事。

  2013年,刘启芳放下北京的优越生活来到吉林长春,发起公益项目“吉心工程”,采用“政府医保报销+慈善基金=全免费”创新型医疗救助模式,将救助范围覆盖到吉林省农村地区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群体。“吉心工程”成立之初,提出用5年时间免费救助1万人,让1万个家庭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前,该工程已经成功为12190名贫困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让12190个家庭重返健康幸福生活。

  “吉心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村民义诊、筛查。自工程启动以来,刘启芳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先后组织700余次义诊,深入到4000多个乡村,培训近5000余名村医,为2万余名村民免费做心脏病检查,并长期在定点医院举办“爱国爱心健康大讲堂”,解读政府政策和心脏健康知识等。

  刘启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张超凡

image.png

  张超凡,女,汉族,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艺凡艺术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张超凡出生时就被命运夺去了左臂,却不妨碍她的顽强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样。

  大学毕业那年,年仅23岁的张超凡毅然放弃在北京保研的机会,返乡寻求教育创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创办的长春市绿园区艺凡艺术教育培训学校,为知名学府输入生源达1000余名。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感知榜样的力量,2019年,张超凡与长春市绿园区委、区政府联合打造“梦想小镇”基地公益项目。该基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至今已经招募1.2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重点创立了新时代筑梦展厅、公益梦想课堂、青少年双创基地,开放至今公益参观量达5.24万人次。

  大学支教的经历使张超凡心怀山区困难儿童,多年来她累计为贫困地区捐资128万元,帮扶300余名家庭特困、肢体残疾、自闭症儿童免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8年时间里,她走进部队、高校及贫困山区,进行了700余场公益励志演讲,线下受益人数达28万人次,线上互动人数为5000万余人次。张超凡积极组织发动党员和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公益事业,与自闭症学校联合举办“汇梦未来”公益助学活动,义务为70余名自闭症学员授课。

  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脱贫攻坚行动,将其书稿的稿费全部投入万平无障碍建设当中,用186个昼夜打造了16个无障碍洗手间、电梯、坡道等,全面建成无障碍全国典型实践基地和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联合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成立青年双创空间和创业者资源共享平台,为家庭贫困的残疾人、返乡创业的青年人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想。2019年,张超凡随国务院新闻办、吉林省人民政府出访欧洲,用全英文向世界展示中国扶贫工作成就,介绍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

  张超凡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冬生

image.png

  李冬生,男,汉族,1962年11月生,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湖滨社区居民。

  20多年间,李冬生于车祸中助人、火灾中抢险、鱼塘中救命、赤手夺白刃,7次匡扶正义,以善行义举弘扬了社会正气。

  2003年3月的一天,李冬生开车途中路遇一家三口遭遇车祸。他迅速将危在旦夕的三人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李冬生又帮助办理各项手续,还为伤者垫付手术费用。由于抢救及时,一家三口得以脱险,李冬生却悄悄离开了。2012年7月的夜晚,李冬生和朋友在市场购物时,看见一名男子突然疯狂地用刀将一位老妇人捅倒在地,紧接着又举刀向旁边一位赶来阻拦的老人扎去。李冬生临危不惧,打掉了男子手中的尖刀,与男子进行殊死搏斗,制止了犯罪。在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手臂已被尖刀划伤。李冬生救人危难的义举,早已成为习惯。早在1990年4月,李冬生在外办事时,遇上由于修理工人操作失误引发的设备爆炸,现场有200多公升汽油,随时会被引爆。危急时刻,李冬生冲进火海,拉下电闸。为此他全身多处烧伤,住院治疗一个半月才痊愈。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1998年6月吉星加油站救火、2014年10月在鱼塘救起晕厥的高龄教师、2015年11月在雪地里救助受伤的年迈老人等等。李冬生还心系公益事业,多次为贫困学生和病人捐款,长期参加各类助老扶贫活动。

  总有人问李冬生,面对这么多次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时有没有过害怕?李冬生回答很朴实:“我只知道救人刻不容缓,我看到了,赶上了,就必须冲上去。”

  李冬生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郑立永

image.png

  郑立永,男,汉族,1972年5月生,吉林省吉林市实力出租车公司出租车驾驶员。

  郑立永在21年的出租车司机生涯中,数次仗义出手、勇斗歹徒,协助警方参与围堵肇事车辆50余次,抓捕犯罪嫌疑人10余人,为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最美的哥”。

  2013年6月5日,郑立永从车载广播里听闻有一名持刀男子,在朝阳街手机市场行凶后,抢劫一辆黑色捷达车向雾凇大路方向逃窜。郑立永马上驱车向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在吉林市林荫路的一所住宅小区内,郑立永和赶来的其他司机将歹徒抢劫的车辆围堵住。歹徒持刀想从副驾驶车门逃跑,郑立永见状立刻随手捡起路边的砖头进行阻止。在众的哥和私家车司机的共同努力下,歹徒最终被控制在车内,警察随即赶到将歹徒带走。

  郑立永还有数次勇斗歹徒的经历。2003年11月29日晚,郑立永开夜班,一男子打车坐在副驾驶位置,当行驶到一个漆黑胡同里,郑立永感到有个冰凉、锋利的东西顶住了自己的脖子,他马上意识到遇上歹徒了。他猛地用手死死按住歹徒拿匕首的右手,用力把匕首从自己的脖子下移开,抬起右脚猛踹歹徒头部,把匕首抢了过来。顺势抓住歹徒右手,将其控制住。歹徒趁他报警之机,猛地起身逃跑。郑立永扑上去,与他展开搏斗,将歹徒制服并移交警方。

  郑立永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王桂贤

image.png

  王桂贤,女,汉族,1954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四平市商业城布匹裁剪行业组长。

  几十年来,王桂贤始终秉承着“时时处处铸诚信”这一人生信条,在布匹经营中坚守“一货一签,包退包换包送,不合格产品不进、不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两一”“三包”“两不”承诺,赢得了顾客信赖和同行赞誉。

  王桂贤在多年从商生涯中,始终如一履行自己对消费者的承诺。她常说:“人无信不立,经商必须以诚信为本,绝不能只承诺不兑现,更不能唯利是图。”有一次,两位顾客急需几幅红色金丝绒窗帘。王桂贤争分夺秒地帮助他们选定了布料,又迅速联系、协调裁剪师傅,优先予以赶制并如期交货,让顾客非常感动。虽然费心费力又是零利润销售,但王桂贤心里却特别满足。还有一次,两名学生急需两套服装,却因故不能来取。当时正赶上王桂贤身体不适,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她便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将服装交到他们手上。别人问她“,你往返两个多小时图个啥?”她坦然地说“:图个信誉。”在面对一些突发的退货要求时,即便完成了布料剪裁,她还是无条件退货,她说:“挣钱要紧,信誉更要紧,承诺包退就要给人家退,不能讲条件。”多年来,她从未违背诚信为本的理念。

  王桂贤虽是个商人,但从不贪不义之财。2016年,在顾客离开后,王桂贤发现账目上多收了钱,便立即追回顾客,将钱还了回去并致歉。

  王桂贤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丁华

image.png

  丁华,男,汉族,1964年2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铁东区分局治安大队民警。

  丁华部队转业后成为当地一名排爆警察,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成功处置各种挑战,历经数次生死考验,先后排爆400余次,处置炸弹、手雷上万枚,被誉为“排爆英雄”“拆弹专家”。

  2017年5月8日,铁东区某采石场进行了30年来一次最大量爆破作业。丁华赶赴现场,制定了周密的爆破作业流程和应急方案,在爆破作业过程中采取不间断现场监督的方式,现场执勤监管工作有序进行,未发生任何事故。

  2017年6月14日,四平某小区施工现场挖出一枚炸弹,因锈蚀与空气接触燃烧,产生大量烟雾,状态极不稳定,严重威胁现场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丁华接到处置指令后迅速赶到,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现场对炸弹实施降温处理。在指挥部做出搬运引爆决定后,丁华请缨:“让我一个人去,一旦出现意外,别造成更大的牺牲。”在他捧起炸弹时,冷却的炸弹突然蹿出1米多高的火焰,他的手瞬间被灼伤。他忍着剧痛将炸弹放到安全位置。在进行二次灭火冷却后,又独自驾车把炸弹运往安全地带进行销毁。

  2018年4月24日清晨,丁华接到处置某小区工地发现炸弹的指令,他独自一人冒死对炸弹进行现场勘查。在初步处置后,一场历时9天的艰难排爆行动开启。这次排爆遇到很大困难,一方面炸弹位于繁华地段,周边均是高层居民楼,最近处仅30米;另一方面炸弹体量约为50公斤,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爆破公司的人一致认为应当就地销毁,但如果这样,爆炸引发的冲击波势必造成楼体松动,预测损失将以亿计;如果转移销毁,一旦发生爆炸,势必造成人员伤亡。关键时刻,丁华又一次挺身而出,他进入现场,先是对弹坑注水以隔绝空气,之后将炸弹抬出放入事先摆好用于转移的特制水槽内。驾车最终将炸弹拉到郊区成功销毁。丁华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

  郑德荣(已故)

image.png

  郑德荣,男,汉族,1926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德荣是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6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胸怀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远大理想,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成为学高德馨、以身垂范的榜样,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矢志不渝、与时俱进,始终坚守事业的“红色方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德荣致力于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党史研究。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上世纪70年代末,高校急需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党史新教材。他勇挑重担,主编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成为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最早推出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郑德荣在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客观全面地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后的二三十年里,他深入研究,持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

  潜心治学、孜孜不倦,始终探究学术的“红色底蕴”。郑德荣一生出版50多部著作和教材、发表了260多篇论文,很多都填补了学术空白。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一书,是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专著,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被高校、党校广为采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他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观研究方面的“拓荒之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面,他也撰写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渊源与思想精髓》等多篇论文,设置了多项研究课题,阐述了自己卓有建树的观点。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始终传承理想的“红色基因”。几十年来,郑德荣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注重德育为先,培养的14名硕士和49名博士,目前大多耕耘在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片学术沃土上,并成为本领域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郑德荣说:“作为教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学生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郑德荣被追授为“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

  王红伟

image.png

  王红伟,女,汉族,1975年1月生,吉林省舒兰市溪河镇溪浪口村村民。

  为照顾年迈母亲和年幼侄子,王红伟用瘦弱肩膀扛起家庭重担。她放弃婚嫁全心在母亲身边尽孝,给小侄子以母爱,用自己的真情付出诠释着人间挚爱。

  王红伟原本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2008年5月,她的哥哥意外身亡,留下年幼的侄子嗷嗷待哺,嫂子也一蹶不振,全家人的生活变得拮据窘迫。王红伟一边忙着8亩旱田里的庄稼,一边照顾悲痛欲绝、未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的嫂子,还要安抚年迈的父母。短短几个月,王红伟原本110斤的体重减到只有80多斤。嫂子难以承受丧夫这个事实,离家出走,留下了只有7岁的侄子,王红伟主动承担起照顾侄子的责任。2013年,她的父亲也离开人世,家中就剩下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侄子。王红伟暗下决心,即使终身不嫁,也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照顾好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王红伟多年来把照看母亲摆在第一位,细心照顾老人起居。每天一起床,就给母亲梳洗、做饭,忙完地里农活回来,打扫家里……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她对母亲的爱与付出,让老人慢慢从丧子之痛中走了出来。

  经历了家庭巨变的侄子时常生病。一次半夜,小侄子高烧发作,王红伟赶紧带着孩子连夜赶到医院,确诊是小儿手足口病,需要住院输液治疗。王红伟日夜陪护、寸步不离、悉心照料,直到侄子恢复健康。多年来,瘦弱的她练就了强大的内心,人生历练让她变成了“生活的万能手”。这位孝顺、有责任心的姑娘,用自己朴实的付出诠释着人间最真挚的爱。

  王红伟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隋广杰

image.png

  隋广杰,男,汉族,1966年8月生,吉林省大安市慧阳街道城南社区居民。

  隋广杰三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患病的岳母。在妻子因病去世后,隋广杰依然悉心赡养着岳母。再婚后,又与现任妻子共同继续照顾老人,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美德,是群众心目中的“大孝女婿”。

  1988年,婚后的隋广杰把岳母李桂兰接到家中,主动承担起照顾岳母的责任。岳母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隋广杰夫妇没有稳定工作,一直打工维持生活,即便如此,夫妻俩坚持长年为李桂兰买营养品调养身体,尽其所能陪伴老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老人以照顾。

  2014年,隋广杰的妻子因病去世,给李桂兰老人带来沉重打击,老人不吃不喝,陷入绝望。女儿不在了,老人觉得不便继续在女婿家生活,便带着伤痛准备离开。这时,隋广杰来到老人身边,郑重地说:“这些年我早已把您当作自己亲生的母亲,淑玲走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我为您养老送终。”岳母被这番话深深感动了。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岳母的精神状态慢慢好转。老人家逢人就说:“女婿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时光流逝,岳母李桂兰渐渐体会到隋广杰“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处,开始操心隋广杰的再婚问题,到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隋广杰心里有一个不容商量的再婚条件,“必须孝顺前妻的母亲”。后来,他的现任妻子刘淑荣走进了这个家庭,他们共同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隋广杰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自2007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今年是第七届评选表彰,我省目前共有7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58人荣获道德模范提名奖。

  来源 | 综合自中国文明网、彩练新闻

  作者 |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雪洁

编辑: 郭龙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