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01587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01587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

——通化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19-12-11 02:57 | 来源: 吉林日报

  村庄美,产业兴。多年来,头戴“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国家生态县”等国字号的荣誉光环,通化县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声声号角,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以“整治”为引擎,以“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为两翼,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这场环境整治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发展的大门,推动通化县快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标本兼治,明晰思路统筹安排

  “乡村颜值”有保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首要问题就是整治什么?怎么整治?

  “这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投资、治理范围的扩大,也是一次工作内容的调整、一次治理方式的变革,更是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目的是要通过环境育人,通过环境改变人。”通化县委领导说,“做好这件事必须循序渐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对此,通化县明晰时间表、确立路线图、规划重点任务,强化监督考核,建立长效机制,高位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该县制定《通化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确定13项目标、5项原则和5个方面26项主要任务。按照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结账的工作模式,推动部署。

  目标既定,全县自上而下调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开发区同步健全完善相应工作机构。

  环境整治不能一阵风,为确保农村环境长治久美,通化县坚持整治、监督、巩固与发展同步推进:

  ——狠抓督查检查,制定出台奖惩办法,实行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建立县督查到村、乡镇督查到屯、村督查到户的三级联动督导检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增强工作合力,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包联、乡村实施”的网格化管理机制,逐项分解任务,层层夯实责任。

  ——保证资金投入,仅2019年,该县就整合各项涉农资金3.5亿元,统筹安排、捆绑使用。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投入18.5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持续用力压实责任,通化县还制定县级领导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包保新农村建设责任制及考评办法。确定每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一个乡镇和两个重点推进村,全县共安排210个包保部门帮助村里协调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使每个村都有一门“好亲戚”。

  综合整治,天蓝地绿水清村洁

  “美丽生态”亮起来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治理“脏乱差”。

  “我们坚持‘以净为底’,从影响农村环境面貌根本性问题入手,抓好‘脏乱差’等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通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元柱话语坚定铿锵。

  在农村,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

  通化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2019年,县财政补贴800万元,实施16个行政村农村户用厕所整村推进。投资798万元新建19个农村水洗公厕,转变农村百姓生活习惯。

  小垃圾影响大环境。对此,通化县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县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沟渠内、村庄周边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的粪便堆、杂物堆,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实现了“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乡镇周边、交通沿线、景区周围无垃圾”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县152个行政村清理沟渠656.2公里,清理农村道路913.9公里,清理公共场所349处,清理庭院3.3万个,清理各类废弃物6461立方米,拆除废弃建筑218处,受益农户5万多户。

  构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通化县还实行垃圾分类转运,从源头上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分类,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实行国投公司接管通化县环卫处,逐步推广环卫城乡一体市场化运营管护机制。目前,全县已达到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和收集处理全覆盖。

  经过整治,如今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漂浮在河道中的垃圾不见了,山清水秀,恬静宜居。

  串点成线,释放资源优势红利

  “风景长廊”现新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就是生态环境,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抓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化县委领导说。

  精致大气的朝鲜族门牌楼、古色古香的传统朝鲜族草房、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通化县金斗乡广信朝鲜族民俗村,映入眼帘的是蜿蜒小河如丝带绕村,户户小院干净整洁,游客休憩在朝鲜族仿古民居欣赏朝鲜族歌舞,尝一尝特色美食,感受朝鲜族山村的浓厚韵味,十分惬意。这是通化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全域旅游”思路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

  今年以来,通化县把东片自然生态文化路线、南片特产和生态农业产业路线、西片生态健康养生路线、北片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4条精品路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全线整治、全面提升、全域美丽”为主线,“一米一米”抓推进、“一段一段”做示范、“一条一条”建样板,全力加快4条精品线建设。特邀请吉林大学规划团队高标准设计,整体施工,通过庭院革命、节点景观打造、标牌标识规范、精品村培育、文化植入、业态培育等工程,力争把4条精品路线建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风景长廊。

  努力培育精品村,该县按照《吉林省开展乡村振兴“百村引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成功申报“百村引领”行政村2个、“千村示范”行政村16个。在示范村建设上,按照“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整治,擦亮生态底色、扮靓村庄特色。

  多业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潜力

  “美丽经济”兴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只有以产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牢树这一理念,通化县积极促进人居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产业相融合,把产业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转变,在融合中不断激发着乡村发展潜力。

  抓住“有机、绿色”这一优势,不断丰富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内涵,建设了振国养生谷壹号庄园、赤柏松村高丽谷花海、转水湖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项目,重点开发了长白山“人参之路”、满族“龙兴之路”、红色教育“抗联之路”、果松暖水民宿等景观景区,正在形成集采摘、饮食、娱乐、观光等于一体的健康乡村游文化品牌。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道地药材、绿优稻米、有机蓝莓、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全力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9%。2019年,通化县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人参加工企业总数达到120家,开发出人参药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5大系列600多种深加工产品。

  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通化县还实现村村有产业、有项目,高质量完成493人脱贫、4个省级贫困村退出的脱贫任务。

  乡村美景入画来,幸福生活踏歌至。众志成城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换来了通化县乡村环境面貌的崭新容颜,换来了振兴发展的实在成果。从环境改善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的通化县百姓,步伐更加铿锵,乡村振兴之路愈发光明。

  吉林日报记者 王忠先 李铭 通讯员 刘海波 潘宜芹 刘刚

编辑: 鞠华军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