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工业摇篮到产业巨人——聚焦吉林“三地、三摇篮”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46616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从汽车工业摇篮到产业巨人——聚焦吉林“三地、三摇篮”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46616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从汽车工业摇篮到产业巨人——聚焦吉林“三地、三摇篮”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2021-10-22 08:15 | 来源: 吉林日报

  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总部旧址门前,有一块书写着“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碑石。笔画如巨斧劈山,昂扬奋举,碑石历经近70年风雨变迁仍巍然屹立。

  这是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亲笔书写的题词。奠基日期是1953年7月15日,正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之年。自此,新中国汽车工业始于吉林,创于一汽,在无路处开路,于荆棘中前行,勾画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轨迹。

  从诞生的摇篮,到发展的后盾,吉林省与一汽一路携手同行,共同创造了众多辉煌的历史时刻。如今,吉林与一汽正秉持创业时期共同拼搏、历久弥坚的奋斗精神,携手走上汽车产业创新重塑之路,共同肩负起“一定要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的时代使命。

  根植吉林热土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脚踏荒原,艰苦创业,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诞生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是一件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大事,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50年,一汽选址工作就已开始。党中央对工厂选址、工厂设计、厂长任命等工作直接过问与决策,重工业部派工作组赴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勘测。最后,综合战略考虑,以及东北地区资源、交通、工业基础优势,1951年1月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吉斯制造厂(指一汽)设于东北长春附近。”

  自此,吉林省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共同的奋斗历程,把吉林与一汽紧紧联系在一起。

  吉林省对一汽建厂予以全力支援。建厂工程最紧张的时候,长春市的机关干部,大、中学校学生,部队战士组成3万多人的义务劳动大军,支援汽车厂建设。九台县饮马河农民为一汽赶制了冬季施工用的草帘子29180片。一位老大娘把自己家鸡下的几十个鸡蛋也拿到工地上,一定要送给建设一汽的职工吃。

  1954年,长春市第一届人代会出台支援一汽的方针:“主动积极,尽先办理,只许办好,不许办坏。”当年长春市政建设费用的95%和1955年市政建设费用的84%,都用于支援一汽建设,完成了道路、桥梁、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等15项配套工程。长春市商业部门职工说:“只要六五二厂(一汽旧称)需要,不管大风大雨我们都要组织货源,把物资及时送到,比啥都高兴。”

  当时,许多人为了建设一汽,选择将青春留在吉林大地,无怨无悔。

  不久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原理事长张兴业因病去世,享年95岁。1951年7月,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系,年仅26岁,在长春负责修理厂设计。一次陪同考察中,张兴业巧遇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郭力,在询问工作情况后,郭力对他说:“不要走了,就留在这里(一汽)工作吧。”张兴业回答:“我还在搞设计,东西还在北京呢。”郭力马上说:“那让他们把东西捎过来,厂里的工作比机关更锻炼人。我马上通知干部处,明天起你就在这开工资。”简单的一句话,让还未成家的张兴业,毅然远离老家和父母兄弟,在一汽扎下了根。

  仅用了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大地上横空出世。1956年7月13日,一汽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卡车成功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时隔65载,仍在世的老一汽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个特殊时刻。原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秦懋荣回忆,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CA10的诞生,让彼时的一汽人以及全国人民心潮澎湃,“卡车从总装车间下线那天,我们几万人跑到广场上去看。那种高兴和自豪,我至今难忘。”

  历经三次创业 追寻工业强国之梦

  1958年,第一辆红旗轿车在一汽问世,成为重大国事活动的“国车”。此后,让轿车走入中国家庭,满足人民对乘用车的需求,就是无数一汽人苦苦追求的目标。

  1987年7月15日,一汽首任厂长、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饶斌参加一汽解放牌卡车出车30年纪念大会。会上,已是暮年的他激动地说:“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中国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说完,他的泪水潸然而下。十几天后,他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74岁。

  饶斌口中的“第三次创业”,就是一汽实现“上轿车、轻型车”的过程。在此之前,一汽凭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完成了以解放卡车换型改造为代表的“第二次创业”。1986年9月29日,最后一辆“老解放”驶下总装线,生产30年之久的老产品“退役”,解放品牌踏上了创新引领的新征程。一汽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目光,都转向了轿车。

  那时,改革开放春风般拂开了国门,当几十万辆外国车带着风靡世界的尖端技术装备,潮水般涌入中国大地时,一汽人被震撼了,也坚定了“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信念,要打破我国的汽车工业“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的历史。

  为了选择优秀合作伙伴和产品,一汽走出国门,对世界上6个国家22个车型进行反复对比,1988年8月,终于叩开了德国大众公司的大门。

  1989年,3万辆奥迪先导工程起步,吉林省再次成为汽车产业的焦点。1990年4月,第一辆乳白色的奥迪轿车带着一汽发展我国轿车事业的雄心驶下了装配线,一汽人三年前发出的第一个宣言——从“中、高级轿车起步”,从此开始变为现实。

  1991年2月,一汽-大众公司成立,一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项目建设工程随之开始。这个总投资111.3亿元,年产15万辆的普及型轿车项目,成为一场与时间的角逐。为给项目提供重点支持,吉林省将15万辆轿车工程列为省一号工程,成立了由省市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定期到现场办公,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994年8月,一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项目总装车间首先建成投产。1995年底,冲压、焊装、涂装车间相继建成。1996年4月30日和7月10日,传动器和发动机两个关键车间建成投产,历时近5年,项目建设工程终于全面完成,成为一汽轿车发展史上的耀眼篇章。

  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大力支持下,一汽先后建设了一汽轿车、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形成了商用车、乘用车并举的产品格局,实现中国轿车工业的大跨越,开始与国际接轨。

  三次创业,成为合资合作的开拓者,让一汽和中国汽车工业快速缩短与世界先进的差距,为回归自主创新、振兴民族汽车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矢志改革创新 产业巨人肩负时代使命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一汽集团研发总院,走进实验室了解企业技术研发情况,并察看了“红旗”等自主品牌的最新款式整车产品。总书记说,看了一汽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成果展示,感到眼前一亮。现在,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竞争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等趋势不断发展,对我们来讲有危有机,危中有机。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一汽继续前行,让“红旗”进一步明确了振兴民族品牌、奋力自主创新的使命与责任,也指引着吉林汽车产业迈向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是写在一汽深处的基因,也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强大的力量。面对新的使命,也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加速一汽发展、红旗振兴。

  改革怎么变?一汽以市场为导向,变分散为集中,重新布局品牌架构,形成红旗、解放、奔腾三大拳头品牌,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牌规划和打造。同时,通过发挥技术、研发优势,强化品牌竞争力,让旗下品牌跃迁成长。

  几年来,中国一汽从顶层设计入手,将一汽原来的中央管控型的组织构架,通过改革优化核心价值链资源配置,实现各业务板块责、权、利、产、供、销一条龙,管理链条、执行效率大幅提高。在人事方面,通过“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机构能增能减”四能改革,激活企业的动力、活力、干劲。

  改革激发了新的活力,创业精神再一次激励着一汽人,中国一汽发展迅猛提速——

  2020年,中国一汽销售整车370万辆,实现营业收入6974.2亿元,同比增长12.9%。

  民族品牌“红旗”,年销量从2017年的不足5000辆增长至2019年的10万辆,又跃升至2020年的20万辆,短短3年多时间增长42倍,创造了世界产业奇迹,今年正在冲击40万辆目标;

  “解放”品牌强劲领跑中国重卡市场,2020年实现销量47.4万辆,同比增长41.1%,实现国内重卡市场“五连冠”、中重卡市场“四连冠”。

  中国一汽改革创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举全省之力、聚全省之才、集全省之智”,持续不断地从政策、资源、资金、体制、环境、服务上为中国一汽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动一汽实现配套回归、产能回归、排产回归、结算回归、创新回归、人才回归,坚定支持一汽做强做优做大,加快走出汽车产业发展新路。

  政企融合、高效顺畅的央地关系,让吉林省成为中国一汽领跑汽车行业背后的属地服务力量。到2025年,中国一汽预计实现收入过万亿元,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达两百万级。“十四五”期间,中国一汽预计在吉林省投资近千亿元。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汽车“新四化”趋势,吉林省与一汽紧密携手,再启新程,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技术驱动下“超车”时机,掌握关键技术,以自主创新强势突围,谱写民族汽车工业崛起和吉林振兴发展的新篇章,从辉煌历史迈向新的风景。

  不同的时代,不变的精神。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正孕育着一个崭新而热烈的新梦想。

  吉林日报记者 华泰来

编辑: 鞠华军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