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建功新时代——吉林振兴这五年丨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我省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59102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喜迎党代会 建功新时代——吉林振兴这五年丨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我省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鞠华军 359102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喜迎党代会 建功新时代——吉林振兴这五年丨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我省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2022-06-16 09:31 | 来源: 吉林日报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吉林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放眼吉林大地: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5.04%,森林蓄积量达到10.9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有林区全面停伐,使全省9400多万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去年全省所有市(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新高,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

  五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五年来,绿色发展制度保障合力形成——从局部到全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彰显着保护生态的决心,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迸发。

  五年来,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从“青山”到“金山”,保护与转型相得益彰,绿色发展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春夏之交的吉林大地,到处演绎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佳话。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育更加广泛的绿色价值观

  黑土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宝贵的黑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是中国饭碗的底气。守护黑土地,保卫大粮仓,早已成为吉林人的共识和追求。

  2018年7月1日,我国首部保护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也是首次将土壤进行类型划分,打破耕地、草原、林地、湿地的局限,冲破农业、水利、林业、牧业的界限,凸显出《条例》立足生态保护的定位。

  一个政策拉动、因地制宜、能推广落地、有法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最新数据显示,我省有2800万亩黑土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已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这片黑土地,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

  这五年,吉林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响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陆续发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全局性变化。

  ——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管家”,真正实现青山有人管、绿树有人护; 

  ——河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1.8万名河湖长勇担使命,只为河湖长安水长清;

  ——《吉林省“无废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吉林省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吉林省秸秆禁烧量化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让生态文明建设有的放矢,绿色发展层次水平逐步提升。

  2021 年,我省将每年的9月 26 日,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查干湖的日子,设立为“吉林生态日”。这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也正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培育更加广泛的绿色价值观的担当与作为。

  一项项重要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引导着生态文明渗透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吉林实践”

  仙人河,东辽河一级支流,过去由于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仙人河水质严重劣化,对东辽河水质产生了极大影响。经过整治,沿岸路面铺就石砖、整洁通达,河内水草荡漾、水波清亮。

  仙人河的变化是吉林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鲜活样板。吉林把加强污染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以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民谋福。

  五年来,全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启动实施“双碳”行 动,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聚焦保护水资源、强化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守护水岸线、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和做强水经济“6+1”项重点任务,建设清洁能源经济示范区,持续开展绿美吉林行动,启动吉林万里绿水长廊建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作扎实推进。

  从山间到平原,从城市到乡村,持续不断地守绿、护绿,“蓝天白云”“水清河畅”在吉林已成为常态。吉林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阔步迈入青山绿水间。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战场,成效令人欣慰。东北虎、东北豹、中华秋沙鸭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河流、湿地成为野生动物迁徙的必经地,野生动物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全省各地各部门全方位全领域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着力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展开,生活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倡导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越来越多的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

  白山松水间,人们正用汗水浇灌和培育共同的绿色家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一步步变成现实。

  做活生态产业文章,共享生态成果之甜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得“金山”不负“青山”?

  在吉林抚松,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长白山腹地深处,这里曾是商品林采伐兴盛的地区之一。

  2014 年5 月 1日,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树不能砍了,林场不能守着绿水青山挨饿。”露水河林业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林下经济产业格局。 

  从“砍树卖钱”到“引人看树”,露水河的发展是一扇窗,是绿色发展理念从认识到实践的生动诠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表明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只有绿色发展,才是永续发展,才有常青基业。吉林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全省各地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之美催生出发展之变。

  吉林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壮大,点绿成金跑出“加速度”,成为吉林的经济发展底色。今年,吉林已经谋划和建设一汽新能源汽车、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万里绿水长廊、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一批重大绿色发展项目。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正值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吉林将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吉林。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吉林的绿色征途,永不止步。

  吉林日报记者 陈沫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 鞠华军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