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上下贯通,接地气、有烟火味,进社区、进农村、进青少年心中。”移动互联技术的迭代、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开启了微媒体智能化的时代大幕,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提供了“核燃料”、插上了“金翅膀”。踏上新征程,广大高校必须提高创新意识,整合教育资源,聚合教育力量,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努力构筑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思政教育新生态。
提高创新意识。高校思政教育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供有力保障。思政教育作为解决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教育,必须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为基本落脚点,这就要求其教育模式和载体的设定要与教育对象、环境变化同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使得思想宣传工作更加智慧,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在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呼应广大师生全面发展的新诉求的进程中,要紧跟信息化发展大势,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将微媒体、数字技术等新兴信息化元素充分融入思政教学活动中。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开发优秀信息化思政教学资源,并将其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与新抓手。加大信息化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力度,特别是激励青年教师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积极制作优秀思政微视频,用好数字化教辅资源,全面推动思政教育、微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聚合,使思政教育活动始终贴合学生思想、契合时代变化、体现教育目标。
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塑造灵魂的重任,发挥好教师的关键作用,对于守正创新、铸魂育人,引导青年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不仅要抓好模式、技术、平台等要素的聚合,还要牢牢抓住教师这一思政教育的核心力量,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同时,必须持续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及网络教学技能。一方面,教师应更好地掌握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善用先进技术,以科学的理论、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媒介传播方面的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和技能,既了解网络技术,又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源数据进行抓取、整合,将广大青年学子易于接受的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思政教育更有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让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推动教育空间和资源多样态发展。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努力拓展网上网下、校内校外思政教育资源和空间,使思政课教育教学摆脱“教材局限”和“教室局限”,使教育资源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教学空间由“封闭式”向“开放化”转变。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智能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指向是实现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为此,高校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手段,对学生学习、交流等行为数据进行采集、比对和筛选,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共性特征进行精准“画像”,并按照学生需求和接受偏好,为其设计供给“清单”,向学生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打造思政教育优质平台,依托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结合学生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实现从“漫灌式”施教到“精准式”施教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真正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聚合各方教育力量。做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教育不能达到最优教育效果,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以“大思政课”汇聚思政大资源,激活社会大课堂,形成育人大能量。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参与。思政教育除了包括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外,还包括日常思政教育,这项工作涉及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人员、教辅保障人员,涉及诸多部门单位,要通过构建制度机制,加强各种力量、各部门、各项具体育人工作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校内思政教育育人合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校内与校外相关部门、组织以及学生家庭的协同。社会相关部门、家庭在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都承担着重要职责,我们应努力打破思政教育教学时空限制,把课堂由校内拓展到校外,搬到田间、地头、农村、社区、纪念馆、工业园区以及家庭等各种场景中,推进到第一线,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同时让更多专家院士、劳动模范、行业标兵、青年榜样等先锋力量参与其中,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举各方之力,以智媒体形式和融合型手段搭建协同平台,切实创新教学第一课堂、丰富校园第二课堂、用好网络新课堂、开拓社会大课堂,共同构建思政教育铸魂育人新格局。(李莹)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