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大地复苏。阿姨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下乡送电影活动在紧张筹备中,各类文艺活动逐渐展开。不少村民拿起书本学习农业知识,拿起手机开启直播。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逐步开展,村民们也主动加入移风易俗队伍,争当志愿者。吉林松原的一座座村庄里,乡村文化呈现新气象。
跳广场舞、观看电影 农民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傍晚,扶余市肖家乡东榆村秧歌队队员宋丽华吃过晚饭后,拿着扇子和手绢,来到村里的小广场上跳广场舞。随着音乐响起,广场中央的妇女排好队列,踏着音乐节拍舞动。
“夏天来跳舞的人更多。”宋丽华说,“以前吃完晚饭,大家要么闷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就是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打牌。现在每天跳1个小时的舞蹈,既锻炼身体,又丰富了夜间生活,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今年,她们还计划好好排练,参加市里举行的相关活动。
如何推动文化振兴,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吉林松原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各个行政村积极搭建文化小广场,打造文化站,为群众搭平台;另一方面,在乡村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着力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眼下,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全市共5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站,60支农村公益电影流动放映队,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的要求,今年计划完成1123个行政村1万多场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乾安县水字镇往字村村民臧建明说,“大伙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图个热闹!”
农民文化节,葡萄采摘节,美食品鉴会……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活动陆续在松原各个村屯开展,让广大农村居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借阅书籍、学习直播 学习知识丰富头脑
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村委会,一整面墙被制作成书架,上面摆满了不同种类的图书:农业栽培、农机维修、世界名著、中国历史……
翻看发现,不少书都有阅读痕迹。“老人最喜欢看历史题材,青年人爱看小说。”杨家村党支部书记黄艳雨说,“村民爱看书,特别是春耕秋收时节,不少人会借阅农业类的书籍,学习新知识,村里也定期会添置新书籍。”
在黄艳雨看来,随着“三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农民有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现在提倡做新型农民,那就不只是挥动锄头、种下种子那么简单,我们也要主动储备专业知识,才能有长远发展。”村民王志发说。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当下,很多农民不再满足于纸质书本。走进孙传民家,他正在通过快手学习春耕知识。“网上的讲解通俗易懂,主播跟你唠家常话,能学到很多新东西。”他说。
现在很多人已不仅仅满足于看直播,一些农民拿起手机,自己开始直播,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增收。最出名的莫过于长岭县集体乡高家窝堡村的路宝喜。
路宝喜靠传统手工艺制作豆腐受到当地村民欢迎。自村里安装上5G基站,专门有驻村干部上门培训,教村民使用手机直播。路老汉开了抖音账号,网名“宝喜老爹”。“最开始拍小视频录制磨豆腐的全过程,想让更多人看到豆腐是咋做的。后来发现大家更喜欢看毛驴拉磨磨豆腐。”路宝喜拍摄了许多视频,没想到网络浏览量很可观。“以前一天卖三、四板豆腐,直播后粉丝多了,销量增加了,不少外地人开车来买豆腐。”路宝喜说。
村里出了“网红”后,当地加大了网络直播培训力度,不少村民试水直播。有的学剪辑拍摄,专门分享新农村的美好生活;有的则直播带货,网络销售小米、大豆、豆油等土特产。生活丰富了,钱袋子也更鼓了。
移风易俗、做志愿者 文化振兴前景可期
在宁江区大洼镇房身村,志愿者结合展板、宣传海报等,详细明确为村民讲解移风易俗的相关概念,告诉农民群众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引导大家向婚丧事大操大办说“不”。经过志愿者详细讲解,很多村民都在倡议书上签下名字。
“有了村规民约,加上大力宣传,村民们自发地减少了大操大办现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深入人心,风气变好了。”房身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文说。
还有更多村民积极加入乡村志愿者队伍。他们开展汛期防汛、走访群众、用电用气安全防范等工作。针对不同村子的实际情况,为困难群体服务。
“过去不少人看见村干部绕路走,现在更多百姓希望参与到村党支部各项活动中,为建设美丽村庄出一份力。”黄艳雨说。
下一步,松原市将调动更多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和力量,激发群众文化热情,发挥社会文化团体组织作用,促进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同时将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人才结构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重视对现有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教育,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年轻人深入基层,为乡村文化振兴添柴加火。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