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吉林:科技小院 大有可为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王韬 3731606
人民日报关注吉林:科技小院 大有可为 省内新闻-吉林新闻地图 王韬 373160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新闻

人民日报关注吉林:科技小院 大有可为

2023-06-05 09:34      来源: 人民日报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科技小院 大有可为(深度观察)

  梨树科技小院

  土地作“黑板” 作物当“教材”

  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村头有一栋白色二层小楼,楼后成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楼前小院的门垛子上,“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进进出出的,是一群农民打扮的年轻人。

  这里就是梨树科技小院所在地。时值玉米生长关键期,1个多月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沙野每天早晨6点起床,在试验田里一泡就是一整天:测土、播种,跟踪玉米生长、分析土壤数据、做施肥与土壤耕作实验,样样不落下。

  “做试验和示范,工作要比一般农户做得细致,这既是‘种地’,也是科研,需要更加用心。”沙野说。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共同建立科技小院,在梨树县开展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试验和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院成立至今,80多名研究生在此扎根,短则一年,长则五六年。从硕士读到博士,这是沙野在小院的第六个年头。

  “我们的研究到底能不能用,怎样才能用好?”这个问题曾长期困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米国华。何不带学生去东北做玉米高产高效实践?当张福锁院士向他提议时,米国华欣然答应。这正中他的下怀:在生产实践中解答困惑。

  2009年,科技小院与梨树县农技推广站合作开展“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既了解农户生产需求,也建立技术传播渠道,更发掘了一批爱农业、想在农业上干出大事业的农户。

  竞赛吸引了上千人参与,米国华有了信心。不多久,6名研究生分别进驻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和小宽镇西河村开展调研、试验和农技推广,科技小院正式在这里“安家”。

  一开始,不少农户对城里来的大学生并不信任。“你们拿尺子量根、叶子这些东西有啥用啊,现在就能量出哪个产量高吗?”三棵树村村民姜云飞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困难没有难倒小院师生。农户不明白的技术细节,他们绞尽脑汁地用大白话解释;农户不相信出苗效果,他们就直接把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户“眼见为实”。他们引进先进农机,建立了“条耕技术”,使秸秆的覆盖免耕得到有效推广……春种到秋收,小院的师生工作在地里,吃住在村里。

  如何让更多农民用上好技术?多年的实践中,小院师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找到了思路。“‘玉米高产高效竞赛’中有的农户打破高产纪录,但应用面积增加慢,主要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曾在小院工作6年、如今是一家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的伍大利告诉记者。

  2012年,高产示范户郝双带领本村农户开展规模化经营,小院为这家“双亮合作社”制定了种植技术规程和管理方案,当年就实现规模化种植110公顷,节约成本10%、平均增产25%,每户增收5000至8000元。

  以合作社为平台,梨树县建立了科技小院联盟。“联盟以‘点对点’服务为机制,安排学生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跟踪,并开展联合培训、联合试种等。大量新技术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小院社会服务经历影响、毕业后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赵英杰说。

  合作社、科技小院联盟,推动实现了技术服务全面化、技术应用规模化。

  “我有农大的研究生做同学、农大的教授当老师,需要的先进技术都不缺。”卢伟说。他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近些年,科技小院学生的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成了这家合作社的“金字招牌”。如今,该合作社入社农户176户,耕地面积达690公顷。

  “科技小院成了农户打开视野的窗口,也是科研部门调整研究方向、服务基层农户的窗口。”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

  “送走一茬茬大学生,科技小院留下了一项项实用的成果。“小院学生与农民交流,能发现很多农业生产一线的问题。简单的,就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复杂的,就用科研手段来解决。”米国华说。

  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14年来,梨树科技小院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技术推广面积3万多公顷。在此驻扎过的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3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科技小院还与县农技推广总站合作,将技术辐射至东北地区300多个合作社。

  科技小院让科学家成了“农民”、农民成了“科学家”。“深松土地不能浅,选种包衣是重点。适时早种别太晚,合理密植别太远……”如今,谈起技术,梨树县很多农民头头是道。

  村民杨青云自主设计了简易式秸秆归行机,2016年申请专利,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村民宋国峰不仅是一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还评上了省中级农技师的职称;村民在务农之余,还会来小院当实验员,打土钻、清洗扫描玉米根系,干起细活也不含糊……得益于科技小院,一批“科技农民”快速成长。

  本报记者 喻思南 谷业凯 刘诗瑶 蒋建科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王韬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