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马路:浓缩的长春历史文化符号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20071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百年大马路:浓缩的长春历史文化符号

2016-08-0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大马路商店

大马路商店(1918年左右,民国时期) 本组照片由房友良及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大马路老天合

大马路老天合(1937年左右,伪满时期)

大马路振兴合

大马路振兴合(1937年左右,伪满时期)

旧市街大马路

旧市街大马路(上世纪30年代)

坐落在大马路上的永康庄全景

坐落在大马路上的永康庄全景(伪满时期)

大马路景象

大马路景象(伪满时期)

  引子:

  大马路,长春历史文化的缩影,记录着长春商业的繁荣和沧桑,承载着长春城百年的岁月沉浮,述说着长春由一个乡间集市演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历史往事。早年曾有“窥大马路而小长春”的说法。

  相约著名文化学者、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听曹老师侃侃而谈,仿佛穿越百年,一幅幅史志画面跃然眼前。

  大马路,先从历史说起

  “要说长春的大马路,得先从历史说起。”曹保明说,大马路是长春历史文化的缩影,长春是东北近代历史的缩影。

  近代中国东北的历史首先要从清军入关说起。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统一了中国,把东北用柳条边(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来划分保护起来,从辽宁的威远堡,一直到现在舒兰的亮甲山。“柳条边的外面就是现在的长春市,当时划给了蒙古王爷,变成了他的附属地,为的是感谢他帮助清朝推翻了明朝,就在今日净月潭、新立城一带。道光和咸丰年间,柳条边就被中原‘闯关东’给突破了。”其实,在大量的突破之前,也就是嘉庆元年就有很多中原人到这里来种地,一条南北向的小路慢慢形成,出现了农贸市场,主要交易东北、松花江产的大豆、粮食。这就是长春的第一个“市儿”,就是长春的前身“宽城子”,就是现在的大马路。

  史料记载,长春以“马路”命名街路的方法,始于1907年长春正式开埠通商。时年1月14日,长春的一块新城区——商埠地,在“满铁”长春附属地和长春老城之间开建。1912年,南北向贯穿整个商埠地的“商埠大马路”建成,始为沙石路,称为“北门外大街”,今天的大马路正是脱胎于此。后来,在大马路沿途,自北门开始陆续修建了6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与大马路交叉,并分别命名为二马路(现长春大街)、三马路,直至七马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埠大马路不断拓展和延伸,1930年改建成柏油马路,并延伸到旧城,将旧城的南大街、北大街连起来。此时的商埠大马路北越七马路(现在的上海路)直通火车站,全长2584米,宽20米。

  老呔帮入关,称雄东北

  清朝乾隆末年,一场30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波及整个中国东部,持续3年之久。迫于生计,直隶河间府乐亭县农民刘新亭决定闯关东,搞长途贩运。此前,刘新亭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没有人想到,他的这个决定改变了家族百余年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东北商业史上最重要的开端。他的后人,以及乐亭周边的商贩所形成的“老呔帮”,沿着刘新亭的路线不断向东北腹地延伸,乐亭刘家称雄东北,成为名震天下的“京东第一家”,宽城子则成了“老呔儿”们的大本营和各地商旅聚集地。极盛时期曾有10万多“老呔儿”在此立足。他们的益发合、东发合、金发合、成发合、文发合、涌发合等字号在长春赫赫有名,涵盖了粮栈、大车店、草市、杂货、钱庄、茶店、烧锅等诸多行当。后来著名的益发银行和商埠地最大的商场泰发合(一商店)就是多家“发”字号合资设立的。当时吉林商会董事会的19人中,“老呔帮”就占了9人,东三马路上的乐亭胡同也被老百姓俗称“老呔儿胡同”。

  光绪元年(1875年),第二次大旱灾降临,持续4年之久,逃荒人数达2000万,宽城子变得更加热闹。

  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直隶连续14年发生洪涝灾害,史上罕见,越来越多的“河北老呔儿”走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向东北腹地发展。因此,河北人的势力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一带最大。

  忆往昔繁华岁月

  “大马路的繁荣是从长春厅衙署由新立城迁到宽城子开始的,特别是长春开埠之后。”曹保明说。

  道光五年(1825)年,清政府把长春厅衙署从新立城长春堡移到了宽城子,大马路就开始越来越繁华了,以这条街为轴线,辅以东西横向、南北平行的几条小街,形成了长春厅的政治、经济中心。

  到了近代的1840年鸦片战争和1894年甲午战争,大马路成了粮油加工的重要地盘。空前的繁荣让帝国主义列强也盯上了长春,所以到后来外国列强修中东铁路的时候,就经过了宽城子,那时的长春就有火车站了。1903到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人打胜了,长春五公里以外的地方成为日本的附属地。日本人为扩大侵占长春,又建立了头道沟火车站和宽城子火车站。清政府急了,为了跟日本人抗争,开始扩建大马路,安路灯,吸引了大量商号,商业空前繁荣。银号、钱庄、百货、日杂、药店、丝绸、布匹、鞋帽、建材、陶瓷、鲜货、水产品、饭馆、客栈、粮店、油坊等行业的店铺达400余家。

  一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3年溥仪来长春当皇帝时候开始,这个地方已经繁华到可以跟日本人抗争。晋商、鲁商、徽商都到这来做生意,老字号都集中在此,比较出名的是茶叶老字号东发合,还有玉沧源、鼎丰真、郑发菜刀、李连贵大饼、董氏药膏、老韩头豆腐串儿统统在这有买卖,非常繁荣,与哈尔滨的塞尔维亚大街齐名。很多粮油加工店用的都是德国西门子的水泵,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20世纪30年代,商埠大马路上有3家闻名远近的大型百货店——玉茗魁、泰发合、振兴合。玉茗魁百货店商品价格低廉,颇受广大农户的喜爱;而泰发合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中上层的居民,其货品齐全、质量上乘、价格适中;振兴合也就是后来的“东北商场”,则以经营小商品为特色。

  几度沉浮待新生

  伪满洲国“定都”长春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日本人大批涌入,也改变了商业格局。

  日伪当局一边大肆掠夺资源,一边倾销日本商品。由于日商控制进出口,中国商户只能为日本企业代工代购。

  在日本政治掌控和日本商品的冲击下,长春的民族工商业陷入畸形发展怪圈,粮栈、杂货店、车店和旅店迅速增多,其他行业则日渐萧条,大批店铺、商号因缺少货源纷纷倒闭,或惨淡经营。原本三层楼的泰发合百货店只剩一层维持营业;著名商号鼎丰真、稻香村食品不得不“关门上板”,叱咤一时的玉茗魁也只能无奈停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时长春的百行百业,除水、电和粮食加工业外,全部停产。为了谋生,很多长春人都当起了小商小贩,大马路又热闹起来。泰发合、玉茗魁、振兴合、南世一堂等商号陆续恢复营业。

  国民党占据长春后,接管了日伪遗留的工厂、物资和银行,时局动荡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居民购买力下降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城区仅有的五十几家商铺还在惨淡经营。许多工商业者把大笔资金转移,以至于长春解放后,民营商业恢复发展举步维艰。

  长春解放后,铁路运输、供电供水和公共交通陆续恢复,人口逐渐增长,很多企业也相继走入正轨,一些小手工作坊和饭店重新开张。

  1951年,泰发合百货商店被长春市百货公司收购,变为长春市第一百货商店,人称“一商店”。几十年来,这里曾是长春人购物的首选之地。

  从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大马路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单位为主体的商业街,主要经营日杂、鞋帽、服装等,饭店、旅店、照相、理发等饮食服务行业也兴盛起来。

  然而,随着商业活动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大马路再次陷入了被动。

  改革开放后,大马路又出现了新的生机,轻工大厦、科文公司、东风照相馆等相继新建、扩建,一些店铺恢复了老字号,如东发合茶庄、鹿鸣春饭店。1979年,大马路上的老字号“鼎丰真”摘掉使用了十几年的“工农兵食品厂”招牌,刻有“鼎丰真”三个大字的牌匾被重新悬挂起来。真料、真技、真品、真味,“正是一直坚持这四真,鼎丰真这个百年老字号一直发展到今天。”鼎丰真第六代传人王放说。

  经济交易活跃的大马路一路高歌,甚至跻身于全国十条著名商贸街之列。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庆路、长春站前、红旗街、桂林路四大商业集聚区逐步转变为中心商贸区,曾经称霸百年的大马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至今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近代、现代文化建筑。

  新世纪,长春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中提出,保留大马路传统风貌及店铺经营特色,配以原有老字号店铺和国内知名的老字号,增加古玩店铺以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戏楼、茶楼、棋社等休闲娱乐场所,把大马路建设成为展示长春市传统民俗文化的走廊。

  曹保明说,对于大马路这样富有群体记忆与情感依赖的公共场所,进行拯救与合理再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进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今年,长春决定实施旧城更新改造,“打造大马路示范街路”赫然入目。我们期待,百年商街焕发新的青春。

  专家顾问:曹保明 著名文化学者、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参考资料:《发现长春》、《长春历史话题》

  记者 王英 孟凡明 朱德超 刘霄宇

责任编辑: 鞠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