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空心村”如何变成“实心村”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陈尤欣 224232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空心村”如何变成“实心村”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陈尤欣 224232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空心村”如何变成“实心村”

2016-10-17 19:39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在册人口395户933人,常住人口104户190人,贫困户87户151人,贫困发生率16.2%。

  在这里,山岭上的村庄与沟谷里的河道形成了400多米的高度差。坡陡山高、交通不便,无霜期短、作物产量低……这些贫困因素积累多年后,让这个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这道扶贫题该如何解?

  进村

  在地图上,高岭村就是一个点,在图们江边上,隔江与朝鲜相望。

  那现实呢?

  这个点,却坐落在山里。

  8月23日,中国吉林网记者通过高铁、客车、出租车,从长春到了和龙。来到和龙市客运站,想坐去村里的车。

  在售票窗口,“去高岭村?上那去问。”售票员摇了摇头,抬手指向了客运站的马路对面,那里停着一辆蓝色客车。

  出了客运站,就被站外等活的司机围了起来,“两位兄弟,去哪啊?”

  “高岭村。”听到这个回答,原本热情的司机们又散了去,也有几个指着那辆蓝色客车,“你们去等那辆车吧!”

  小跑过去,发现车门是关着的,也没有司机。

  从车窗立着的牌子看,是从和龙到上化的。

  “这辆车没什么点,最快也得下午1点能发。”在车旁转悠了10多分钟,也不见司机来,记者就问了附近的一位环卫工。环卫工还补充说,这个车不是每天都发的。

  等不及了,打车走。

  又回到那群司机中,“高岭村咋不去呢?”

  “有段路不好走,容易陷车,我车就是上午让钩机给拽出来的。”一位瘦小的司机说出了让他们打怵的原因。

  转了一圈,没有司机肯接这趟活。

  “出五十,我拉你们。”最后,一位司机喊了一个价。

  走!

  在路上,这位司机给了我们一张名牌,姓张。

  “村里的人,都会留司机电话的,有事方便。”他说,进村的路很不错,是水泥路,但通屯子的车却不是很方便,隔三差五有一趟,没多少人坐啊。之所以有段路不好走,是因为要修供热厂,把一段路面占了,车辆都要绕道走泥路,甚至还有一段河道。

  说着话,那段路就到了,还有专人在路边把守,指挥过往车辆。

  由于经常过货车,路面被碾压得高低不平,出租车很小心地过,也听得地盘给刮得直响,每一声,小张都是心疼得直咧嘴。

  开了10分钟,终于走出了那段路,“给涨十块钱吧!”

  见记者点头,小张的脸也不那么绷着了。

  过了一处安有摄像头的路面,“坐稳当了,要盘山了。”小张也把油门轰到最大,水泥路面变陡起来,车子吭哧地向上爬。

  不仅如此,那些弯又很急,我们在车上就随着弯左摇右摆。

  没多久,手机的信号就没有了……

  突然,一个拐弯过后,水泥路直直地向下了,“这是向下了。”

  又是那么一阵左摇右摆,一片黛瓦白墙出现在眼前。

  新村

  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高岭村了。

  它,还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施工的队伍。

  那些黛瓦白墙的民居,还没有入住,但已都有预定的主人。

  进去看一看。

  “木烟囱的,是朝鲜族民居;水泥烟囱的,是汉族民居。”进屋前,施工的工人告诉了一个辨认的方法。

  每栋民居,都配着一个仓房。

  先走进一栋朝鲜族民居。进了门,就直接上炕了。炕旁,还设有具有朝鲜族特色的锅灶。在屋内,卫生间里不仅安着冲水马桶,还有热水器。

  一旁的仓房,是为了方便村民们储放东西的,还挖了地窖。

  再进一栋汉族民居。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屋子里搭了火炕。自然,锅台也是高高的,不像朝鲜族家的锅灶是与炕齐平的。

  “那个是我的新家,漂亮吧!”在村子里转悠着,正巧碰上了贫困户李仁哲来看他的房子,他每天都要来房子转一转。

  他说,这个新家没用他花一分钱,是免费的。

  转悠中,也碰到了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金昌权,他戴着一顶大草帽,“村子里施工队太多了,都要看一看,有问题协调一下。”

  “我们采取了异地搬迁模式,将村民们集中起来居住。”金昌权解释了一下新村。

  他说,高岭村有12个自然屯,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为了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便于统筹管理,今年4月,高岭村启动了异地搬迁工程。

  结合着村民的意愿,将9个自然屯集中到中心屯高岭屯来安置,共建118栋新居;另有22栋新居建在惠章。

  根据人口的多少,房子有4种面积:1口人的40平方米,2口人的57平方米,3口人的65平方米,4口人及以上的75平方米。

  那房子怎么分配?

  “在盖房子之前,我们就进行了摸底调查。”金昌权说,对每户具体人口数进行了调查,确定每种户型需要盖多少。此后,将相同人口数的家集中到一起,抽签来决定你家的房子在哪,这四种户型都是这么抽取的。

  “除了房子大小外,屋内的设施都是一样的。”金昌权说,大家抽取的,就是你家房子建在哪。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村民们就知道他的房子在哪建。

  这么漂亮的房子需要村民们掏钱吗?

  “贫困户是免费的。”金昌权解释,对于其他村民来说,就是用他们原有房子的宅基地置换的,实行多退少补的原则。

  9月初,村民们就能搬进去。

  踏查中,中国吉林网记者注意到,在漂亮的民居里,村民们的“菜园子”好像没了地方安置。

  “我们将在村子周边,选择一些地作为村民们的‘菜地’,让他们种一些自己喜欢的蔬菜,供日常所需。”金昌权说,这已在村里的考虑之内。

  在村支部内,有一块新村的规划展板。除了这些漂亮的民居,村内还要建文化广场,放置各种建设器材;还要建门球场、旅游接待中心、自助银行、土特产市场等。

  “‘家’亮堂了,大家才能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充满干劲。”金昌权说。

  脱贫

  高岭村很大。

  它有12个屯,记者并没有走全,从高岭屯到税关洞,就有3公里远。在记者感叹高岭村大的时候,村民们说,“它,原本是一个乡!”

  57岁的黄大爷,就是在村子里长大的。趁着村内施工队多,他开起了一个小商店,挣些钱补贴家用。

  “我们这以前是勇化乡,有4000多户人呢。”黄大爷说,现在路好了,以前都是泥土路。夏天一下雨,客车就开不进来了;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啥车也进不来。就是到了现在,路虽然好走了,但因为村里的人不多,通屯的客车也是隔三差五有一趟,不是天天都有。

  靠着种点地,产量还低,也挣不了几个钱。

  他记得,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村里年轻人走出去的就多了起来,“大多去韩国打工了,我的两个孩子也去了韩国。”

  没了那么多人,勇化乡也就成了高岭村。

  到现在,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年人,“村里的地大多包给了外地人,都是老年人也种不了啊!”

  高岭村贫在哪?

  金昌权说,因病和因学致贫。

  因病,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因各种疾病导致没有什么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

  他说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2015年7月1日,他被派驻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开车进到村里,没见到什么人,很静。

  摸底一了解,留在村里最年轻的都50多岁了。

  “等这些施工队进来之后,村里才热闹起来。”金昌权说。

  还有一小部分是因学,村子里没有学校,要想供孩子上学,只能到和龙租房子,这对村民来说是一笔承受不起的开支。

  这个“空心村”如何脱贫?

  高岭村给出的答案是:扶贫资金入股企业,贫困户变成股东享受分红。这种新型扶贫方式可谓一举双赢:既支持了企业发展,贫困户又有了稳定的收益。

  “企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分红会越来越多,我们还将吸收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每月至少保证在2000元以上。”和龙市顺合鑫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敬潭说。

  顺合鑫牧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1000只养驴牧业小区。高岭村以委托经营、入股分红的方式与企业合作,预计今年分红50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建设5.74公顷的木耳大棚和5.75公顷标准化黄牛养殖基地,由长春施慧达集团免费提供生产设备和黄牛繁育新技术,项目建成见效后,交由高岭村继续经营管理,吉林大学提供繁育技术支持。村集体运营并根据产生的效益,集体留用20%,其余部分给村民分红。

  推进专业合作社项目,把87户151名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经营中,按照村民个人意愿组织贫困户成立养牛合作社、木耳合作社、农机种植合作社等8个专业合作社,由村民推荐有能力、有经验、有意愿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以年末分红的形式,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同时,村党支部专门成立监管会,村干部对接合作社,对合作社运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责任监督,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带富功能。

  回来

  如果只到这里,高岭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空心村”的帽子该如何摘掉呢?

  “我们要让走出去的人回来,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金昌权说,虽然有些难,但这是必须要走的路。否则,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也就失去了意义。

  “还好,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有人回来了。”金昌权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金昌权说的这个人,是31岁的夏清泉。

  “我从村里走出已经10多年了。”夏清泉说,他家是新德屯的,没有什么耕地,从地里刨出来的钱,只够年吃年用。原本是靠砍伐山上的树木,还能够生活,但不让砍伐之后,日子就难过了。

  “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我就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出来了。”由于文化不高,出来的夏清泉也只能是出力气挣钱,在上海、大连、海南、山东等地都打过工。

  “说实在的,城里的钱没那么好挣。”说到这,夏清泉有些低沉。

  每一年,他都会回到村里过年。看着村里还是老样子,没啥意思,还是要走出去,年复一年。

  “最近两年吧,只要回家,村干部就会来问问情况,讲一些回乡创业的政策。”夏清泉说,当时也就是听听,没往心里去。

  今年过完年要走的时候,他在和龙车站,看到到处都是宣讲回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环境不好,钱也不好挣了,我就回来试试。”夏清泉就回到村里创业。

  他在辽宁、山东打过工,看当地养驴的比较多,也不错。在村里的支持下,就养了20头驴,正常情况下,这些驴6个月就能出栏,每头驴能挣1000元钱。但由于村里实施异地搬迁,就没地方养了,也赶上村里建养驴基地,“我养的这些驴就卖给了基地,挣了6000多块钱。”

  “我先在基地打工,学学养驴技术啥的。”夏清泉说,他将来还是要准备单干,一点点把自己的事业做起来。

  “你觉得村里变成啥样,出去的人能回来?”记者问他。

  “除了挣钱,起码得没有后顾之忧吧!”夏清泉想了想说。

  对于夏清泉之问,高岭村的回答呢?

  “我们要实现‘安居’与‘乐业’并重,让‘人走人又回,空心变实心’。”金昌权说,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里不仅有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在村里的建设规划上,不仅要建医疗所,还要重建学校;在产业项目上,不仅有这些实体项目,还要发展农村电商和旅游业,做到有产业、能致富。

  让“夏清泉”们重新回来,高岭村才算完成了脱贫这个任务。

  记者手记:

  让“夏清泉”们回来!

  这是包括高岭村在内所有“空心村”需要面对的现实。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脱贫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正如,愚公想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信心,就源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贫困,也正如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山,要想永久地搬走它,还在于我们有活力的源泉:人。

  “夏清泉”们,当年走出村子,是因为贫穷,是因为外面的机会更多,只要努力了就能赚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何让他们回来?

  夏清泉的回答是“没有后顾之忧”。

  简单的6个字,解决起来却不简单。

  没有后顾之忧,我们该怎么理解?我想,除了“乡愁”,那就要有实实在在的对比和变化。诸如,收入上,应该与外面赚取的差不多,甚至上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业机会;自己的孩子,能就近上学,不需要跑到镇子或更远的县城;信息沟通的无障碍化,再也不用担心山里手机没信号、上不了网……

  外面,没有村里更精彩。“夏清泉”们自然会回来,甚至还会吸引外面的人来村里打工或创业。

  中国吉林网记者 王小野文/摄

责任编辑: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