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旁的贫困村如何过上花样的幸福生活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郭龙 224234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花海”旁的贫困村如何过上花样的幸福生活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郭龙 224234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花海”旁的贫困村如何过上花样的幸福生活

2017-07-24 16:0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提到辽源金州,你会想到:花海。

  没错,每年的七八月份,从辽源至金州的高速路段,漫山遍野都是各色的花儿。从高速的金州出口下来,就进了鴜鹭湖花海,五彩缤纷。

  可就在这高速路口下,就在这花海旁却嵌着一个贫困村:双福村。

  村民想融进那片“海”

  8月25日,走高速去金州。

  从金州出口下高速,就到了鴜鹭湖花海。据司机说,这片花海有200多公顷,花期可延续3个多月,夏秋两季错时开放,可漂亮了。

  花海,位于金州乡的福善村。

  双福村,就与福善村隔着一条乡道。

  福善村这一侧,是连片的花海,各色的花儿竞相开放。甚至,还有成片的向日葵,那金黄的脑袋勇敢地抬向了太阳的方向。

  而双福村这边,不见花海……

  它,与一般的农村无异,都是被农田包围着。

  “可牛啦!”说起福善村的村民,双福村的村民脸上除了羡慕,还有着一丝的不甘。

  就隔了一条道,都是农民,差距就出来了。

  村民老王算了一笔账,看看差距在哪?

  “由于地归了公司,种了花,一亩地一年能挣1100元。”怕记者没弄明白,他又补充强调了一句,“这是啥也不用干,就能挣到的。”

  “我们呢?一亩地一年到头也就四五百元钱,还得种得好了。”老王说,就隔着一条道,地都是一样的。

  要不是开发成花海,福善村与双福村还都差不多,“只能说是他们的命好!”

  “我们也想游进‘海’里去。”听着老王算账,有村民说笑着。

  实际上,这是他们真实的期盼。

  双福村的“双贫”

  魏勇才,原是金州乡计生办干部。

  今年年初,被下派到双福村担任村支书。

  别看只有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魏勇才却把双福村摸得很透彻。

  他说,双福村有“双贫”。

  一个贫,是贫困户。

  他介绍,双福村有12平方公里,8个自然屯,458户1641人,贫困户65户113人,占总人口的6.9%。

  其中,子女与老人分户生活的37户70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56.9%和61.9%,普遍因为子女赡养老人的能力不够,处于共同贫困的状态,只不过是子女有劳动能力过得相对稍好一些,土地经营大多数还是在一起。

  这65户贫困户中有11户12人为五保户。“他们很多都不愿意去养老院,都是在亲属家居住,由亲属养着或接济。”魏勇才解释。

  还有是因病致贫的。“一人得病,全家致贫。”魏勇才说,这话放在农村一点也不假。他们都是家里有得不治之症的,举债看病。结果,钱花没了,人也没了。进而,导致这个家穷了。

  也有因残致贫的。诸如,缺腿的,小儿麻痹的,精神障碍的等。他们都干不了活,出不了力,自然生活来源也就没有。

  此外,还有一些因为特殊情况致贫的。诸如,火灾。

  “这是我们村贫困户的情况。”魏勇才说,要想脱贫,他们是重中之重的对象。

  还有一个“贫”,那就是从整个金州乡来说,双福村整体经济发展不行。“以去年的数据来说,我们乡去年的农民纯收入为1.2万元,而我们村呢?将近6000元,差了一半。”魏勇才摇了摇头,这也是村子要摘掉的帽子。

  干能脱贫致富 

  如何脱贫?

  魏勇才给出了一个字:干。

  在村支部会议室的墙上,贴着一行字是对“干”的深刻解读:干能脱贫致富,干能改天换地。

  但说起来容易,如何能真正让村民动起来?

  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觉得,应该先是村民的信心,有了信心,才会干劲十足。”魏勇才说。

  先来看贫困户的。

  在农村,看一户人家穷富与否,首先看房子。“走在屯子里,看房子就能看出这家过得怎么样。”魏勇才强调,对于“精准扶贫”来说,还是要区分是农民无能力建砖瓦安全房,还是老人、妇女、留守儿童不愿意建新房或者在城镇有租房陪读不建房等情况。

  为此,对全村12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在原住房基础上对其房屋进行翻建,其中:彩钢房10户,砖瓦房2户,都是40平方米的。

  这些新房,都是村里免费为他们建的。

  心气,自然也就有了。

  56岁的董吉国,从5岁时,右腿就患了小儿麻痹,进而丧失了劳动能力,靠着低保生活。站在他的新房前,董吉国一直笑着。

  “我本以为这一辈子都住不进这样的好房子了。”董吉国说,这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了。

  说起原先住的老房子,他用手比量了一下子,那墙缝子有一手宽,灌风不说,下雨也都进了屋里。

  他最怕过雨天和冬天,屋里屋外没什么两样。

  “那耗子就在我身上跑。”说到这,董吉国的眼圈红了,鼻子抽了一下。他双手猛拍了一下大腿,把好精神劲找了回来。

  “现在,一切都好了。”董吉国说,你看我院子里栽的那些花,都是我从路边移的,以往哪有这个心情啊。

  说起房子,42岁的冯艳兵眼泪就噼里啪啦的掉下来。

  “去年冬天,一把火把我家的房子烧没了,啥都没拿出来。”她抹了一下眼泪,缓了会儿。她的这个房子是5年前花了10万元盖的,其中5万元是抬利借的,房子很漂亮,家电啥的也都有。

  当时,一家三口人就眼睁睁地看着火把房子一点点烧没。“我老公害怕,晚上睡觉都要蒙脑袋,不管身上出多大的汗。”冯艳兵说,等缓过劲来,两口子准备卖力气挣钱,相信好日子还会回来的。

  谁想到,今年她丈夫又患上左胳膊肌肉萎缩,来长春住了3天院花了1万多。家里承受不住了,就回家养着,啥也干不了。

  上初三的女儿,每个月得600多元。

  这一切,都压在她的身上……

  “这打不垮我的。”说起自己面对的这一切,她很坚强,村里为她找了份活,就在村里刚建起来的食用菌大棚干活,每天能挣50元,中午供一顿饭。

  那像干不了活的怎么办?

  “我们有一项调查,就是看劳动力。”魏勇才解释,主要看有无劳动力和劳动能力,区分出有能力无技术、年老体弱、病残、好逸恶劳等情况。

  诸如,像冯艳兵这样有劳动能力的,就给他们介绍一些工作,能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问题;像董吉国这样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村里提供一些简单的零活,诸如栽花、除草等,支付一定的报酬,让他自食其力;而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则通过低保及扶贫基金来进行托底。

  除了对贫困户的帮扶与改造,整个双福村也在进行着改造。

  走在村里,不见泥泞的村路,都是水泥路。路的两侧,都安着太阳能路灯。沿着村里走,能见到一些在城市街路上栽种的绿化树种,诸如金丝柳、垂柳、紫叶稠李、山桃稠李、榆叶梅等。

  就连那围栏,都是统一制式的,很漂亮。

  “转了一圈,发现少什么没有?”魏勇才问。

  少了什么?

  记者想了想,四处瞅着,最后在冒着炊烟的烟囱得到了提示:没见到柴草垛。

  “我们把柴草垛,都搬走了,离开了主干路。”魏勇才解释,整个村子瞅起来,就不那么脏乱差了。

  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村民们都感到舒服,心劲自然也就提了上来。

  项目帮扶

  没有项目带动,农民很难富起来,也很难富得长久。

  在村子2016年-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进行了几项产业布局。而这些产业已经在村里实施,甚至有的已生产达效。

  实施食用菌种植项目一期,在双福村三组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大棚20栋,每栋大棚700平方米(可放置菌袋2万袋,每袋成本5元,每袋可产食用菌1公斤,每公斤可售8元,生产周期6个月,去除人工、水电等经营成本每栋每年可为村集体实现纯收入3万元),大棚已投入使用。这个项目,由双福村提供大棚所需土地,正旭菌业赊销菌袋、免费技术培训并保底回收产品。20栋大棚年可实现纯收入60万元,计划拿出40%(即24万元)作为扶贫基金,用于贫困户再生产。双福村把一期20栋大棚作为农民培训试验基地,二期、三期共发展到100栋,力争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村子增加集体收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

  实施纺织加工项目。利用双福村新村部作为场地,扩大金州乡中服服装厂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首批新上设备20套,带动28人就业,每人每月收入可实现2000至3000元,村每年收取场地租金2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另外,按照员工工资额3%的标准向企业收取扶贫基金,按照28名员工年收入84万元计算,预计每年收取2.5万元扶贫基金。

  实施榛子种植项目。结合东辽县实际情况,利用土地确权和林地清收工作成果,主张以双福村2组党员李长江果榛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双福村二组山地为项目中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村,农户种植面积共800亩。辽源市县林业部门加大对双福村榛农扶持力度,免费提供榛苗、化肥、农药、技术培训。村集体前4年每亩收取承包费100元,实现村集体收入8万元,40%作为扶贫基金用于贫困户再生产(即3.2万元)。第五年丰产后每亩收取承包费200元,继续按照比例提取扶贫基金。

  算了一笔账:通过实施以上三个重点产业,2016年可获得扶贫基金29.7万元,实现贫困人口人年均增收2700元,加上贫困人口现有收入,年内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可实现45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实现40余万元。

  今年年底前,全村65户113人可实现全部脱贫,当年摘掉贫困村帽子。到了2018年,双福村在金州乡就成了排头村。

  那时,双福村就融进了金州乡的那片花海。

  中国吉林网记者 王小野文/摄

  双福村新老房子对比




责任编辑: 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