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的东北,气温陡然下降,在乡下,早晚的温度更低。上了年纪或者身体不好的人已经早早穿上了秋衣秋裤,这个时候,人的身体也最脆弱,容易患病。
伊通满族自治县莫里青乡兴宏村,老陈拄着双拐,慢慢地从村副书记夏志远家走了出来,右手攥着一个黑色的大袋子。
袋子里的东西不过两斤来重,老陈拎得却很辛苦。
“老陈,咋又整这些,啥时候能做完呐?”几个人正坐在村里小卖店的门口抽着旱烟唠家常,见到老陈的样子,大家似乎都知道他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这还不快,没啥事就整呗,别看我腿不好使了,手可比女人还巧着呢!”老陈挥动着手中的袋子跟众人打趣道,再说了,这都是钱呐!哈哈哈哈......
说到这,老陈加快了步伐,径直朝家中走去......
厂房里的手工艺品
村民老陈和他的副业
老陈的家在兴宏村西南窝棚屯,现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泥土房。走进院里,两条小土狗叫得厉害,像是很久没见到过生人的样子。
屋内的摆设很简单,除了放衣服的柜子之外,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用来垫补棚顶漏洞的,还是几张90年代学生间互相赠送的明信片。在墙上,贴着两张纸,“从今以后,不能喝酒,不能吃鱼,不能吃绿豆......”。
地上,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本来不大的屋子里,它显得格外显眼。
“早就不中用了,我说扔了他不干,非得要自己修修,到现在也没修上。”老陈的爱人李金英摆弄着手里的东西对记者说。
地上放着一张地桌,老陈和李金英相对而坐,各自忙活着手里的东西。地桌上摆放着的,是一些小鸟形状的半成品小挂件,李金英做的,是将羽毛嵌在小鸟身体上,而老陈做的则更枯燥了一些——用纸片将嵌好的部位再重新黏住。
老陈用毛刷将碗里的胶铺在玻璃板上,用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剥开每一片圆形的纸片,再将这些纸片铺在胶上,用镊子夹起,放在小鸟身上,手指轻轻一捏,使其完全粘住,这道工序才算完成。
“别小看这些小东西,想要完成一个,得需要12道工序。”老陈还在继续忙活着,不到半小时,已装了满满一小袋。
“包型、粘嘴、剪羽毛,每一道工序都得用心,出来的成品才好看、耐用,用的都是巧劲儿。”老陈说,现在这是他的副业。
老陈打开了地上的黑色大袋子,里面放着的,是上百个半成品小鸟。
“今天的目标,是将这些都做完。”
老陈的家
老陈和李金英
老陈的故事
谈起自己的副业,老陈笑得很腼腆,向记者讲述了这里面的故事。
老陈叫陈成才,48岁,土生土长的兴宏村人,家里有两个孩子,小女儿正在乡里读中学,每天都要通勤。
日子过得很平淡,早些年间,一家四口挤在50平方米的屋子里,虽然并不富裕,但也算充实。4年前的一场变故,却彻底改变了老陈和他的家。
“2012年的时候吧,有一天突然感觉腿特别疼,刚开始就以为是崴了一下,没太在意,可每一天疼痛都在加剧,家里慌了,开始四处看病。”老陈还在继续忙活着,似乎发生的一切就在眼前。
“那时候真就是有病乱投医了,走了好多地方也没见好转,最后只好去长春找大医院看看,结果检查报告一出来,全家人都傻眼了。”
老陈患了股骨头坏死,两条腿也很有可能失去行动能力,作为全家唯一的壮劳力,这个消息让老陈几近崩溃。
老陈说,没过多长时间,两条腿慢慢地开始行动迟缓,也越发地没有了知觉,为了给自己看病,家里花光了积蓄,欠了外债,而现在也只能依靠双拐行走。
老陈后续的治疗是分疗程的,每一疗程的用药都要5000多元钱,对于只有不到一晌地玉米的家里,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以前,在农闲的时候我都会出去打工,都是体力活,伊通、公主岭、长春,我都去过,别的不说,家里零花是够了。”老陈说,而现在看起来,能把双拐扔掉,似乎都是一件难事。
家里失去了劳动力,李金英变得更加忙碌,田间地外都得靠她,一直在村里做的手工编织活也成为了平常生活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患病的老陈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参与到了其中。
“做的这些小工艺品有很多种类,有的需要手工编织,早期的也得需要刀刻,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做的。”老陈说,用刀片在小小的模子上刻画,不是简单的事,干惯了粗活的他对于这种细心的手艺并不在行,几天下来,十个手指都是被刀片划过的口子。
“对于我来说,最多的也就是时间了,坐在屋子里我就研究,一点一点的去学,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去练,毕竟是男人,手硬得很。”老陈说,现在,他和妻子各有分工,配合起来也很默契,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出500多个成品。
“村里的手工制品厂订单越来越多,村干部也都想着我们。”李金英说。
村里的贸易公司
李金英所说的手工制品厂,现在叫腾跃贸易公司,创始人是兴宏村副支部书记夏志远。在夏志远的家里,有两间约100平方米的厂房,在手工艺品厂房内,摆放着制作完成正在等待出口的手工艺品,小鸟图案的挂件、各种蝴蝶形状的摆件和挂饰,还有栩栩如生的老鹰、鹦鹉、鱼类。夏志远介绍说,现在的厂子所制作的手工艺品种类涉及得非常广,用来塑造形状的模具有60多万种,仅不同造型的蝴蝶图案制品,就有1000多种。
制品厂2007年建厂,在最初的时候,也曾缺少经验,走过不少弯路。
“那个时候从外面接的订单都是对方提供原材料,没有预付款,厂子还要自己垫付一部分经费,在资金上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夏志远说,在这其中,也出现过对方拖款欠款的情况,有一次,就损失了10万多元。在那以后,制品厂决定自行采购,在原材料上省了一部分开销,也将成品的价格提升了一个档次。现在的手工艺品,主要是销往美国和欧洲,而他也专门聘请专家分析国外市场的形式,不断地改变和创新村里的手工艺品种类,现在如若赶上圣诞节等西方重大节日,订单还会增加。
在制品厂有两类务工人员,一种是厂子固定的工作人员,每个人每个月平均能多收入1500元至2000元;还有一种,就是像老陈家这样,利用空闲时间拿到家里制作的人员,多干多得。而制品厂对贫困户制作的手工艺品的回收比市场价还会稍高一些。
老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价格,他现在的所做的小鸟挂件市场价约为3毛钱每个,他和妻子每天平均可以做300个,工具和原材料都是厂子提供,每天的纯收入有60元钱。老陈和妻子刚刚拿到了制品厂给出的8000个订单,定为20天完成,这20天内,两个人就可以创收2400元钱。对于单纯靠种植玉米的老陈家里来说,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经济来源,而对于整个兴宏村来说,手工制品厂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言而喻。
兴宏村新修的水泥路
兴宏村
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北部有座莫里青山,莫里青乡的名字,也因此而来。从莫里青乡出发去往兴宏村,一路的交通状况并不乐观,十几公里的路程要走上四十余分钟。
兴宏村有4个自然屯,人口1568人,贫困人口243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700元。2015年,被定为贫困村。村里的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水稻,种植业收入也占了全村收入的95%。
此时的兴宏村正在大范围的进行修路,进村的路口有一条待建的约2400多米长的直线道路,此刻聚集了很多人,有施工单位的,还有村干部和村民,为了让新修的路质量过关,村干部每天都会参与到工程中来,附近的村民有时也会三五成群的,赶来帮忙。
今年9月份,政府下拨了1100余万元用于村里的修路工程,要赶在秋收之前把路修好,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村委会也成了临时的建筑材料存储地。
村里现在唯一的企业就是夏志远的贸易公司,夏志远告诉记者,公司从原来的手工制品厂再度升级,升级之后还会涉及农产品加工、土特产品出口等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带动至少20户贫困户增收创收。
伊通满族自治县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兴宏村的贫困有很多共性问题,因此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因户施法才是关键。在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对兴宏村的产业也给予支持,在思想上动员更多贫困人群参与到其中共同脱贫,在资金和订单接收上,也会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
采访手记:
在兴宏村采访的时候,正临近中秋节,到的当天,正赶上夏志远匆匆收拾行装准备出门。在外地有一个农产品交流会,夏志远准备去看一看。在会上,有很多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和产品,也许还能拿到一些订单。最重要的是公司要新添一批设备,需要前期考察。这么长时间,每一次有这样的展会,夏志远都要去参加,而每一次,都有收获。
公司的另一间厂房是专门做纸箱的,工人们正在放假,纸箱厂并没有运作,夏志远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每一台机器的功能和特点。
“我是土生土长的兴宏村人,也是老百姓推举我当的村干部,只想和他们在一起做点踏踏实实的事儿。”桌子上已经装箱等待出口的手工制品已注明了编号,只等验收。一旁的屋子里,两名村民正在利用模具制作亟待加工的模型,还会有更多的成品。
从老陈家采访结束,老陈拄着双拐执意送我们出门。老陈家的院子里立着一些椽木,是几年前为了盖房子用的,房子没盖起来,老陈就患病了,这些木头,还始终存放在院子里。老陈说,别着急,必有大用!
“这几年想了很多,以为我这辈子就这么完了。现在,挺满足的。”老陈笑着说道,我的名字叫陈成才,现在,还真算“成才”啦。
中国吉林网记者 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