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李凯睿的2016年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陈尤欣 224457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第一书记李凯睿的2016年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陈尤欣 224457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第一书记李凯睿的2016年

2016-10-19 17:53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春到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有多远?这个村子到底有多少贫困户?

  如果放在过去,上面的问题李凯睿根本无法作答。可眼下,对于这个问题,他会脱口而出:相距300多公里,贫苦户115户。

  今年4月,来自吉林省政府办公厅的李凯睿,驻进了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李凯睿名字在这个村子里传开了,对于这位特殊的“村民”,大家早就把他当成了家里人。

  亲人般的称谓背后,李凯睿究竟为村民们做了什么?想要了解这些,还得从进村那天说起。

同德村第一书记李凯睿

同德村第一书记李凯睿

  印象同德村

  根据吉林省政府办公厅的安排,为更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李凯睿将成为驻同德村的“第一书记”。

  4月18日,这是他正式报到的日子。

  对于同德村,李凯睿过去没有什么印象,只是知道这里自然条件恶劣。

  事实上,即便此前有所了解,但对于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李凯睿来说,这些印象也仅仅停留在文字释义上。

  不过,当他走进村子的那一刻,彻底明白了“自然条件恶劣”的真正内涵。

  “天苍苍白茫茫,风吹牛羊心拔凉”,李凯睿说,白茫茫的盐碱地,伴着大风,坑洼不平的村内路上,放牧的村民赶着牛羊往来,整个村子与现代无关,房屋老旧,围墙开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穷”。

  此时此刻,眼前的一切,深深触动着这个男人的内心。

  “上级派来驻村,首先是信任,一定要做成点事儿,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走在前往村委会的路上,李凯睿步子更大了,他想快点见到村干部,和他们聊聊同德村,了解一下村里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第一书记来干啥

  在农村,但凡有陌生人到来,都会引起村民们的注意,并两三个人一伙,猜测其进村的意图。

  李凯睿也不例外,在前往同德村村委会路上,村民们眼睛紧盯着这个男人,几位好奇的村民,一路跟随看看他到底要去向哪里。

  “来了,来了!”村委会到了,村班子成员欢迎新同事的到来。

  进到屋内的李凯睿,向大家问好后,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

  在补充环节中,村支书向在座的村干部传达了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具体工作和主要任务。

  “这个人叫李凯睿,省城来的干部,听说今后驻村就不走了,是来村里协调扶贫工作的,村书记说他是第一书记,那是干啥的?跟现任村支书是什么关系?”一传十,十传百,李凯睿到村任职的事儿,不到一个上午时间,就成了村里的大新闻。

  村民对这个从来没有听过的职务好奇之余,也好奇他到底能为村里干什么?是来村里镀金,或是走走形式?这一切的一切,不断在发酵。

  走在村里,李凯睿知道村民在想什么,但他只是一笑了之。

  田间地头唠家常

  春耕前的同德村,村民开始为新一年的种植做准备。

  这里的农民有一个习惯,趁着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干活,太阳出来的时候,回家吃饭。

  凌晨3点多,是多数村民上地的时间

  李凯睿知道,这个第一书记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大家都在关注着。更知道,精准扶贫,绝不是坐在村委会里,掐着表格看名单凭空想象。

  “想农民所想,解农民之忧,就要对村民们,尤其是对贫困户家庭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回忆起驻村时情形,李凯睿如是说。

  相处之道,在于沟通。他将沟通地点,选择在了田间地头。

  “说句心里话,来之前对农村工作如何开展没有什么经验。”李凯睿回忆说,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当成农民,和大家交朋友、交心。

  村民犁地,他上前帮忙,休息时候,和农民坐在垄沟里,聊上一会;村民放羊,他在一旁,跟农民唠唠家常……

  时间长了,村民对李凯睿有了全面认识。大家知道这个第一书记驻村真不是走形式,真要做些事。

  熟悉以后,与其有过接触的村民,都和他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村民家里的自然情况,生活生产中遇到怎样的困难,致贫的根本原因,全都聊了出来。”与每一个村民的交流,李凯睿全都记在他的日记本上,用来加深印象。

  早起晚归的李凯睿,靠着这个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迈出了驻村工作颇有成效的第一步。

  村班子讨论会

  本次扶贫工作,要做到精准。不脱贫就不脱钩。这是他来到时候,接到的驻村“军令状”。

  “同德村总户数425户,贫困户214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达74户146人,占贫困户户数和人口的63%和66%。”经历了前期的调查后,李凯睿和村班子成员,开始讨论如何精准帮扶。

  此后,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等一系列工作,并与包保部门多次进村入户调查,确定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具体的措施。

  而在项目选择方面,大棚园区、猪羊养殖等项目被确定。

  “农民脱贫致富,不同贫困户要有不同指导。”他告诉中国吉林网记者,村里90%以上贫困户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于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对于先进生产方式不掌握,为了让农民更好在技术保障上无忧,他协调大安市农业、养殖业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这无疑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点对点,更精准。

  脱贫致富的种子埋下,李凯睿和村班子成员们,期待着开花结果。

  风餐露宿盼改变

  贫困其实只是同德村的一个方面。

  村内基础设施落后,也深深困扰这个村子的发展。

  “省里面在精准扶贫战役启动后,让村庄里的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李凯睿说,道路、排水沟、围墙、铁门、休闲广场等项目,需要协调一些手续,敲定动工时间,为了保证各项目推进,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同德村位于两家子镇西南部,距大安市区51公里。李凯睿,因为协调工作,最多的一天曾往返4趟。

  除此之外,还有施工前后的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人家负责施工,村民协调和工程监督,我们也要跟着。”李凯睿说,每天的时间过得飞快,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吃饭都在工地现场解决,一个馒头一碗水,就算吃完了,这些都是工作的常态。有时候,工地夜间施工,现场要留人,搭个棚子就睡下了。

  风餐露宿,李凯睿没有怨言。他盼望着村容村貌早日改变。

  小西米泡旁的思念

  距离村部不远的小西米泡,是同德村村民心中“风景区”。李凯睿完成工作后,有时候会来这里坐坐。

  这里有芦苇,有水鸭子,还有自然生长的草鱼。听村里人说,干旱严重那几年,小西米泡都没水了,泡子里有水,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

  每个人的心底里,总会有一份深情锁在心里,这个情是亲情,也是爱情。

  每当想到这里,李凯睿就深深地愧疚。

  “刚来的时候,妻子怀孕已经5个月了,孩子出生的时候,我还在同德村的工地上,都没来得及赶回去。”李凯睿坦言,双方父母岁数都大了,需要人来照顾,里里外外都是有孕在身的妻子一人打理,真难为她了。

  早起晚睡,一天到晚忙着村里的事儿,李凯睿想起给家人打个电话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家人们熟睡的夜里,不忍心打扰她们,只能朝着家里的方向,默默思念。

  孩子满月时,妻子曾给李凯睿发了语音留言:“宝贝很好,勿挂念。”

  “妻子给我减压,让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真挺感动的。”他说,第一书记,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次让老乡们改变生活的机会,同德村的工作必须干好,干不好对不起村民,也对不起家人。

  没有贫困户的同德村

  贫困户的大棚丰收了,养殖户家里的羊产崽了,村民铁门、围墙漂亮了,文化广场使用了,通往镇里的柏油路通车了……

  如今的同德村,变了大模样。提起驻村“第一书记”李凯睿,同德村村民们评价很高,“李书记确实给村上办了实事,整天想着帮村民致富,真是一个好干部。”

  从村头转到村尾,第一时间帮村民解忧,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这些早已成为李凯睿工作中的一部分。

  眼下,他和同德村同事们,劲头足,士气旺。

  3年,是同德村全村脱贫的时间表。在他看来,精准扶贫,因人施策,如果按照这个干劲干下去,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

  头发白了,皮肤黑了,体重轻了。36岁的李凯睿,全力以赴投入脱贫攻坚战同时,憧憬明天。

  他坚信,今后同德村没有贫困户,路更平、景更美,乡风好、农民乐!

  记者手记

  舍小家为大家

  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有一支重要的力量。

  他们通过上级选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综合统筹、协调事物,精准帮扶,肩扛重担,攻坚在先;他们脱产驻村,努力工作,推进扶贫工作的落实。

  其实,在当前全力脱贫攻坚的号角里,像同德村这样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也有家庭,但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放弃小家,为大家。

  承载村民致富期望,竭尽所能贡献力量。吉林大地,第一书记们,正谱写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新篇章!                             

  中国吉林网 栾喜良 摄影 李煦

责任编辑: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