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温暖2016 用情感动2016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36730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用爱温暖2016 用情感动2016

——记“第六届吉林省道德模范暨吉林好人2016年度人物”感人故事

2017-03-27 20:13 | 来源: ​吉网

  个子虽矮却拥有强大的善心

  ——靖宇县肢残人协会主席李宝玉

  李宝玉,1964年6月生,靖宇县肢残人协会主席、河北社区残协副主席。

  20多年来他义务动员社会为残疾人献爱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20多万元,帮助残疾人弱势群体达到1千多人次,他个人为救助残疾人,帮助贫困大学生,支援灾区捐款累计达到8万多元。

  1991年,为了帮助贫困残疾的一个五口之家,李宝玉决定在他每月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帮助这个贫困残疾家庭,就这样,一帮就是十四年,从来没有间断过。2003年7月19日,花园口镇腰甸子村一村民不满3岁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给孩子看病,李宝玉从自己的存折里取出1万5千元钱交给了孩子的父亲,使进入病危期的孩子及时得到救治。2006年7月份,县委宣传部在一中举办了捐助贫困学生“手拉手”活动,李宝玉为一名刚刚考上重点学校的大学生捐助一千元钱。2006年10月在吉林省首届慈善大会上,他被评选为“吉林省慈善人士”。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宝玉心急如焚,他克服身体残疾等诸多困难,将平时省吃简用省下来的1000元钱在“白山有爱 抗震救灾”大型赈灾义演现场中,捐给了四川灾区。在场的人们看到一个身高只有1米的残疾人为灾区捐款1千元,感动地留下了眼泪。

  爱心汇聚“一米阳光”

  ——吉林省优粮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福洋

  王福洋,1976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优粮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5年,王福洋创立了优粮易购民生生活服务平台和“一米阳光”民生工程,为社区内的特困家庭、双残家庭、大病家庭提供帮扶救助,每年按季度免费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同时还提供紧急就医、重物搬运、法律援助及就业岗位安置等帮扶项目。

  “一米阳光”民生工程是由他带领优粮易购员工联合长春市内多家社区共同发起的,并以此为活动载体,形成包保制度,为社区内的特困家庭、双残家庭、大病家庭提供帮扶救助。“一米阳光”民生工程得到市县两级政府大力支持。截止到2015年12月,已为7家社区内的近百户贫困家庭提供帮扶救济。他的目标是到2020年,为长春市内273个社区,近2000户特困家庭、双残家庭、大病家庭提供帮扶救助。

  “得民心、顺民意,怀大爱、筑梦想”是他的企业宗旨,社会型企业更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点滴善心,大爱无疆,王福洋一直没停下扶贫助困送温暖的脚步。

  传播民族和睦、和谐发展正能量的使者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村民张树森

  张树森,蒙古族,1948年1月生,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村民。

  多年来,张树森一家始终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服务”的原则,默默办起全天向周边村民免费开放的“报吧”,引领全乡广大妇女和家庭在“平安家庭”、“最美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当表率、争先锋,成为正能量的核心。

  2004年,从乡政府退休后的张树森与老伴曲淑霞商量,毅然决定收回正在出租的临街门面房,投入1.8万元购置桌椅、书籍等物品,修缮建起全县第一家“报吧”,吸引众多乡邻前来阅读学习。12年间,“报吧”先后接待了12300余名老中青幼本地和周边村屯读者,夫妇俩从最初的到学校门口发宣传单吸引孩子和家长。

  此后,张树森立足少数民族乡实际,将推动民族团结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有机融为一体,利用“报吧”宣讲“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通过民族政策和法律政策宣讲解答,树文明风、科技引领农牧民和谐致富、开辟“青少年法律图书角”、举办“法律书画展”和“千古亲情图片展”、编写《青少年行为鉴言》、开设“民族团结书屋”等系列举措,用先进文化引导文明新风尚,传播民族和睦、和谐发展正能量,切实为民族团结进步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惧歹徒尖刀 弘扬社会正气

  ——长春市二道区杏花苑小区居民孙德波

  孙德波,1962年11月生,籍贯辽宁,长春市二道区杏花苑小区居民。

  面对歹徒的尖刀,孙德波毫不退缩,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平凡中的伟大,弘扬了社会正气。

  2016年2月17日下午14时许,孙德波和妻子一同回家。妻子下车后,他独自一人将车停在杏花苑小区地下车库停车位,准备下车。这时,在旁边有一女子也准备上楼梯。孙德波发现不远处有一男子尾随这名女子,形迹十分可疑。他立即联想到前几天也是在该车库发生的抢劫事件,于是他就在车里没有动,一直默默观察着情况,直到两人消失在视线中。突然,他听到那个女子喊叫,并看到刚才那个男子迅速向车库门中跑去,孙德波立即取捷径追了上去,在车库拐角处截住了该男子。他用手拽住该男子衣领,“你是干什么的,是不是抢劫了”,该男子对孙德波说“你想咋的”,随即掏出一把30厘米长的尖刀扎向孙德波,孙德波躲避不及,面部被尖刀划出一条大口子,顿时血流不止。紧接着,孙德波背部又被该男子扎了两刀。孙德波强忍巨痛,又追出了20多米,血迹染红了衣服,终于因失血过多体力不支,倒在车库门外的甬路上。孙德波被闻讯赶来的民警紧急送往医院,经医生的全力抢救,孙德波脱离生命危险。

  往返三次 救起7名落水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主任科员刘兴

  刘兴,1985年6月生,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主任科员。

  2016年7月23日下午4点左右,在九台市卡伦湖有一艘快艇不知道什么原因翻入水中,快艇翻的位置距离岸边比较远,处于卡伦湖湖心岛附近,据当时在场的一位目击者于女士介绍,船上有8个人,其中3个大人,5个孩子。被发现翻船后,所有当时在岸上的人都十分着急,开始同时大声呼救。由于翻船的位置在湖心,因此很多人都不知如何是好。紧急关头,来到水库对摩托艇进行测试的刘兴,刚好看到湖里的船翻,来不及多想,为了抢时间抓紧救人,他直接将自己的车开进湖里,在距离岸边有七八米左右的位置放下摩托艇,驾艇赶到翻船位置并迅速下水救人。刘兴用最快速度往返三次,把落水者救上来7个。遗憾的是最后一人,尽管刘兴进行了仔细寻找,却还是没有找到。

  今年刚刚32岁的刘兴,在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家在长春。就在6个月前,妻子为刘兴生下一个宝宝,因为妻子是九台人,他周末陪着妻子在九台照顾孩子。由于喜欢快艇,而且要参加比赛,也顺便到湖里对快艇进行测试和练习,没想到却赶上有人不慎落水,用刘兴自己的话说,当时根本来不及多想,就是赶快救人。一名获救者家属说:“如果那天刘兴不在现场,后果简直不敢想”。   

  诚信经营 带领下岗职工开启创业之路

  ——通化市日盛就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正梅

  崔正梅,女,1950年9月生,通化市日盛就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二十年前,她临危受命,毅然接下一个烂摊,这是一个由就业局创办的安排下岗职工组成的装卸队,由于劳务费不能及时到位,拖欠员工4万多元工资,使这个由百人锐减到8人的装卸队濒临散伙。看到那些下岗职工一双双渴望工作的目光,听到那些下岗职工一句句祈求的话语,她毫不犹豫的挑起了这副担子,以一个柔弱的身躯带领下岗职工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二十年来,她带领着这支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释解人员、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组成的劳动大军,围绕着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抢占通钢、电厂这两块大市场。她们干的是又苦又累,又脏又险的活计,有些活她的公司根本就不挣钱。由于用工单位给付的管理费一降再降。后来又变成了承兑汇票,这样算下来企业的盈利基本为零,但是她还是坚持下来。她认为企业不挣钱是小事,员工的工作保下来了,员工的生活有保障了这是大事,为了下岗职工她甘心情愿做这赔本的买卖。

  多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公益楷模”“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创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百姓信得过的好医生

  ——吉林市昌邑区范淑霞气管炎专科门诊院长范淑霞

  范淑霞,女,1945年3月生,吉林市昌邑区范淑霞气管炎专科门诊院长。

  从医时间四十多年,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二十余年,她以精益求精的高超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以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为困难群众解忧,以拾金不昧的个人品行为百姓所称赞,是“百姓信得过的好医生”。

  打磨精湛医术,以诚信赢得百姓信赖。李兰香老人患呼吸道疾病多年,被送到范淑霞门诊时已经神智不清,一头栽倒在病床上,范淑霞为她诊治后立即以西药缓解昏迷症状,以中药祛除多年病灶,不久老人便奇迹般的好起来。李兰香只是范淑霞众多患者中的一位,四十七年来,范淑霞从未放弃过钻研医术,特别在中医治疗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先后在国家、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治愈难杂症患者2万余人。一些久病不愈、久医不治的外地患者慕名而来,范淑霞总是竭尽所能,为他们带去健康的福音,在群众中积攒良好口碑,赢得江城百姓信赖。

  弘扬医者仁心,以诚信造福千家万户。“我要把毕生所学,带到父老乡亲的身边”。为了这一句承诺,范淑霞在社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她用自己的行动扭转传统“坐堂医”行医模式,坚持主动上门为患者送医送药,坚持以最低廉价格服务百姓,二十多年来,共入户往诊一千九百余次,免费为社区居民体检治病万余人次,抢救危重患者百余人,受到群众信赖和爱戴。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范淑霞气管炎专科门诊一直是街道、社区稳定的共建伙伴,帮助街道安置下岗职工,每年为社区发展提供费用资助。

  群众的“管家婆”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王淑清

  王淑清,女,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延吉市北山街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

  王淑清用15年时间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道最差社区转变为全国的典型,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她用自己的无私、善良、大度和智慧书写着一个传奇。

  2003年,出于对社区工作的热爱,她毅然放弃稳定工作走上社区书记岗位。上任之初,社区一穷二白,无办公场所、多项遗留问题及大量日常琐事等着她去处理。她对群众立下“军令状”决心彻底改变落后局面,她每天坚持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从解决办公环境入手,经过多方努力,一家房建公司会议室变成了社区办公室。随后,她“跑断腿,磨破嘴”,爱民路改造、地下水并入管网、小区路灯等遗留问题逐一解决,社区环境面目一新。过度的劳累使她住进医院,但术后6天她就重返岗位,术后缺少静养导致伤口化脓、身体发烧,她只是吃吃药坚持带病工作。不到半年,她将“军令状”中的承诺全部兑现,一提起她,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她常说:“百姓的事大于天,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在王淑清的带领下,丹英社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改革创新典型等各级荣誉近百项,个人获得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社会工作者之星、全国改革创新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各级荣誉50余项。

  为了抢救吉林文化 他选择一直在路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

  曹保明,1949年9生,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化家协会主席。

  几十年来,他一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十多个春节不在家过,把思想和文化无私奉献给吉林人民,每年以二十多场公益报告为村落社区、电台、电视台、学校和机关,送去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他不知疲倦,勤恳奉献,表现了一位党员文化学者的崇高情怀。2008年他从北京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归来时,志愿者举着“曹保明——你爱吉林!我们爱你!”的标语去车站迎接他。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他率领志愿者奔波在吉林大地上,采访了二百多名老兵,多次累倒在工作中,终于使《吉林抗战老兵口述史》问世,老兵代表去北京参加了阅兵式,他采写的老兵孙庭江还受到了习总书记接见并授勋。从腊月到正月,他在四平犁树蔡家乡,二道白河林业局贮木场,临江桦树乡,大浦柴河村,长春堡村,莲花泡村,朝阳社区,绿园社区,靠边吴,靠边王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开展讲座,在省图大讲堂开设东北亚丝绸之路、春节习俗来历等专场报告,在下边他辅导村长,支书,建村落博物馆,指导村落,社区群众进入新的文化时期。

  他说,做为党员文化学家,要终生热爱吉林人民,热爱本土。在走进生活、扎根人民的历程中,他几次遇难,险些丧命。如今他以《松花江河灯》、《东北火炕》等一百多部描写吉林的著作,回报养育他的东北大地和吉林人民。抢救吉林文化,保护吉林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父子两代为杨靖宇将军守陵园57年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离休干部徐振明

  徐振明,1925年7月生,祖籍江苏省赣榆县,1942年7月参加工作,1948年7月入党,1980年底从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岗位离休。

  1942年时,年仅16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的日照、郊县、诸城、高密等地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之后,徐振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1958年10月,他营职转业来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岗位让徐振明选,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守陵。徐振明说:“1942年我参加八路军时,部队正在大力宣讲杨靖宇率领抗日联军打鬼子的故事,将军身上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千万八路军将士抗,杨靖宇将军是我的前辈,能为抗日英雄守陵我感到光荣。”

  徐振明来到靖宇陵园的时候,靖宇山还是一座秃山。他带领陵园的职工植树、种花,把陵园内建得冬天一片苍绿、夏天百花盛开。当年徐振明栽下的红松如今已经成材,陵园内树木葱郁,百花齐放,这一切都离不开徐振明的奉献。

  1980年,徐振明离休后,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他的儿子徐永军参加工作也来到靖宇陵园,继续为杨靖宇将军守陵,可徐振明实在不愿意离开,在陵园当了一名门卫,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时至今日,徐家父子两代人共守陵园57年。

  徐振明在16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多次。徐振明身上有炮弹炸的伤、子弹钻的洞、刺刀留下的疤、战火烧伤的痕迹,这些战伤是他战斗冲锋在前的证明。如今,老人已经90岁,他最关心的还是靖宇陵园的建设,靖宇陵园有什么大型活动,他还是一定要参加,因为他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却没有丢掉军人的作风,离休离岗,他的心依然在为杨靖宇将军守护陵园。

  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幸福”当作座右铭

  ——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雪莲

  刘雪莲,女,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自1996年从事特殊教育事业至今,刘雪莲在20年的特教生涯中,始终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智慧、爱心,把特殊教育教师这一普通的职业书写的绚丽多彩。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能够遵循特殊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成绩突出。为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家长分担解忧,刘雪莲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全面落实培养学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办学思想,探索以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生活化,在校内开展穿衣服、拉锁链、系鞋带、洗毛巾、大扫除等生活技能竞赛活动;生活课堂化,到校外开展超市购物、餐厅体验、送教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特殊儿童认识社会的机会,帮助孩子们克服了自卑胆怯的心理障碍,使孩子们学会了沟通方法和生活技能,开创了学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特色教育模式,使特殊儿童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

  邻居中有口皆碑的好儿媳

  ——四平市铁西区英雄街道文苑社区居民李健

  李健,女,1964年10月生,四平市铁西区英雄街文苑社区居民。原为四平市油漆厂职工,1999年下岗,是一位有口皆碑孝老爱亲的好儿媳。

  丈夫胡海波今年53岁,原为四平市薄板厂车间工人。1988年,李健与胡海波相识结婚,自打结婚时起,李健就开始和公爹胡大禹一起生活。

  今年89岁的胡大禹是建国前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曾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个人四等功一次。胡大禹患脑血栓20年,2008年因年老体衰卧床不起。从此,照顾公爹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健的身上。由于公爹常年躺在病床上,每次为公爹换尿布、擦身子、喂饭、喂药她都不厌其烦,就像哄孩子一样照顾他,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公爹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被褥,她总是及时地拿去拆洗;公爹闷了,她就陪在老人身边唠嗑;天气晴朗时,她就推着公爹出门晒太阳。有时,公爹遇上不顺心的事加之长期被病痛折磨,难免摔筷子撂碗子,但李健从不介意。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李健却能一直把老人照顾得细致有加。公爹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屋内从来没有异味,卧床多年从没长过褥疮、湿疹等瘫痪常见病。公爹大便干燥是常有的事,用开塞露已经不管用。每次,李健都戴上手套用手把粪便一块块抠出来。邻居都说:“这老爷子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有这么一个孝顺、细心、善良的好儿媳!”

  丈夫常年卧床 因为爱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辽源市西安区人民医院人事科科长高晓玲

  高晓玲,女,1975年1月生,辽源市西安区医院人事科科长。

  “工作20年来如一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为人厚道、办事公道、敬老孝道、对夫忠道、教子有道、工作做到、她的事迹人人知道。”这是一位退休老员工对她的评价,同时代表了全院员工的心声。

  她的丈夫患有“脊髓出血”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服药换药维持生命。瘫痪5年多的时间里,她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每天晚上她除了为丈夫洗尿布还要陪孩子学习。每天早上饭菜做好后,还要一口一口的送到丈夫的口中,而后匆匆忙忙的赶到医院。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到处为丈夫求医问药,而且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她患有子宫肌瘤,经常流血不止,医生劝她尽早手术,可她心里放不下久病的丈夫而一直未做。2012的一天,她在单位突然晕倒,经检查是流血过多造成的虚脱。当时妇产科的医生生气地说道:“再不做你要不要命了,以后你丈夫谁来照顾?”经过同事们的再三相劝,她被推进了手术室。术后第4天,她偷偷地跑去医院看望她的丈夫,她丈夫说:“做这么大的手术,作为丈夫不能护理你,我的心在痛。”她却说:“手术做完了很成功,等我出院后再来照顾你,我俩是多年的夫妻,要坚强面对。”术后第7天她就来到工作岗位,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个平凡女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她担任人事科科长,负责全院员工每月工资报表,每月医院工作量统计报表,人事调动安排,外聘员工的各种证件保管。还承担医院病案室的管理,全院各种文件、例会、决议的保存,每天在繁忙琐碎之中,将病例和所有材料分门别类的随时整理、归档、入库,井井有条,样样出色。

  用生命诠释当代军人忠诚奉献的本色

  ——生前系中国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成员、陆军第16集团军战士申亮亮(已故)

  申亮亮,1987年8月生,河南温县人,上士军衔。生前系陆军第16集团军三级士官。2016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申亮亮不幸牺牲,年仅29岁。

  西非马里当地时间5月31日,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这在联合国维和历史上,也不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有关人员如此评价。

  在服役的陆军第16集团军某工兵团,申亮亮是公认的一专多能骨干。入伍第二年的盛夏,申亮亮所在连队要参加集团军武装5公里越野比武。比武前一天,一名老兵突然发烧不能参加比赛。连长正为难时,刚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申亮亮毛遂自荐。为了能入选,他还特意原地跳了几下。

  负重跑了不到一半路程,时任班长吴斌就看到申亮亮一边跑一边咬着牙,双手还扶着腰。“累了就歇一会,别把身体弄垮了。”吴斌说。“我不能拖后腿,一定得坚持到底。”申亮亮回答。最终,连队得了第一名。可一到终点,申亮亮就一头栽倒在地。救护车上,吴斌帮申亮亮卸下身上的装备时,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已被汗水浸透的诊断书,上面写着“腰椎间盘突出,建议住院”。

  2013年,晋升为上士的他,被任命为车场站长。在车场工作的3年,57台各型装备和车辆性能、参数、状态甚至行驶公里数和常见故障点,申亮亮都“一口清”。

  得知部队有维和任务,申亮亮连续3年向组织递交志愿参加维和请战书,他说:“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前两次,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等身体不适,申亮亮没能入选。2016年,为了能去马里维和,每天早上别人正起床时,他已自行训练结束回到宿舍。不仅如此,申亮亮还买来15斤重的沙袋绑在身上,练习跑5公里。选拔时,他的5公里体能考核比以往快了两分多钟。最后,他顺利通过各项考核,成为一名“蓝盔勇士”。

  用生命诠释医生救死扶伤精神

  ——生前系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医师宋巍(已故)

  宋巍,男,1982年11月出生,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镇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宋巍决定捐献器官。六位素昧平生的病人因此获得了新生。无数人为之深深感动,无数的声音通过各种方式向折翼天使致敬。其中最打动人们的一句话是:无论生前还是离去,他都没有忘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一个肝脏、两个肺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和皮肤组织,共挽救了4位病患的生命,让2名病患重见光明。这是上海市第195例器官捐献,也是上海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和组织最多的一例。而许多吉林人不知,这位被全国人记住的“仁心善举”的好医生其实是一名地道的吉林人,他不仅出生在吉林的梨树县城,而且其学医、从医的足迹,以及善于助人、医者仁心做事的点滴故事也已流传在白山松水之间。

吉网 吉刻APP记者 丁隽

责任编辑: 鞠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