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不当老板回村“种田”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38702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不当老板回村“种田”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3870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不当老板回村“种田”

2017-04-20 16:33 | 来源: ​吉网

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不当老板回村“种田”

  在城市里开公司当老板,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当别人都在羡慕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事业有成时,他毅然放弃城市的高收入,回到家乡——龙井市开山屯镇船口村“种地”创业。

  4月17日,记者来到龙井市开山屯镇船口村,玄熙楠正在大棚里,和工人们忙着水稻育苗。出生于1985年5月的玄熙楠,是个地地道道的朝鲜族。2004年,高中毕业后,不甘平庸的他怀揣梦想,踏上了南行的列车。他先后在青岛、大连打过工,后来到上海一家中韩合资企业工作,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那些年里,玄熙楠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还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他心头总是抹不去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父母的牵挂。2008年,考虑到家中父母年事渐高、无人照顾等情况,他决定放弃大城市生活,选择离家较近的延吉发展。当年,他在延吉市成立了贸易公司,自己创业当老板,并争取到延吉市二次加压设备的代理资格。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公司稳健发展,年收入至少都在四五十万元。

  虽然事业小成,但玄熙楠内心深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2014年春节回家探亲,他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两鬓斑白的父母,特别是返乡创业宣传标语和优厚政策,点燃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创业激情。几经考虑,他决定回乡创业。

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不当老板回村“种田”

  船口村是一个典型的朝鲜族村,近年来,村内的中青年人都到国外、大城市打工去了,留守的多数人是老弱妇孺,严重缺乏劳动力,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承包给外地人种植。了解到这一情况,瞅准了农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他决定把创业的落脚点放在玉米种植上。2014年,他承包了村里的67公顷土地,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再次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由于种子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病害虫得不到有效防治等因素,导致玉米大幅减产。乡亲们开始怀疑他议论他,甚至有人说,“毛头小子肯定干不了!”他的父母也埋怨他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为何偏要回村遭罪受苦。那段日子,他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挣扎,在徘徊犹豫中煎熬。静下心来,他觉得既然选择了返乡创业,就应该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努力。下定决心后,他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因为是缺乏农业技术。正在他发愁之际,开山屯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得知了他的困境,立即找他了解情况查找原因,并积极想办法帮着协调解决。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参加市里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加之他勤奋好学和自我钻研,他掌握了科学打药、施肥、除虫等关键技术程序。

  有了技术,他的信心更足了。2015年,他创办了专业农场,并通过土地流转,农场规模发展到215公顷。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资金问题又把他难住了。此时,开山屯镇政府再次伸出援手,借助龙井是全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通过土地抵押,帮其申请到100万元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16年,玉米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滞销问题。为了打开市场、保证销路,他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宣传自己的农场,多种渠道解决玉米的销路问题。2016年,在玉米销售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农场仍然逆市飘红,纯收入10多万元。虽然比2015年纯收入60多万元少了不少,但他仍然很骄傲自豪,因为2016年很多农场都是亏损的。村民玄光哲家的6亩土地流转给了玄熙楠,提起这个小伙子,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本来我们以为他就是回来玩玩,干不了就回城了,没想到他还真干成了!”

延边朝鲜族小伙玄熙楠不当老板回村“种田”

  经过这几年的辛苦努力,他的农场渐渐走上了正轨,有3名在外打工的朋友回到了家乡,加入到了他的专业农场中。“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为了帮助乡亲们致富,他让村里的困难户和种植户都加入到专业农场,让他们以土地入股,自己替他们管理经营,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受到乡亲们的肯定和称赞。在2016年的村委会换届中,他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当年年底,他成了预备党员。“我不能辜负乡亲们对我的期望,我有决心也有信心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同时,龙井拥有好政策好项目,希望更多的外地年轻人回乡创业!”

  眼下的船口村正在玄熙楠带领下,迈开大步奔小康。

吉网 吉刻APP 记者 胡兆意

责任编辑: 鞠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