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团看“一带一路”上的新吉林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241600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海外华文媒体团看“一带一路”上的新吉林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241600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海外华文媒体团看“一带一路”上的新吉林

2017-05-27 09:21 | 来源: 吉网

  感受过了“中车”中国智造的震撼,品味了电影动漫的视觉享受。5月26日,“全球推介·海外华文媒体看吉林”采访团第二站来到长春新区及长光卫星、吉林化纤、东福米业。“天眼”吉林一号卫星的巨大震撼,新丝路下的化纤丝绸发展和吉林大米享誉世界的品牌。一路走来,海外华文媒体人感受着“一带一路”吉林战略,吉林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

  走进长春新区 看“天眼”吉林一号

  长春沐浴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东风,长春新区应运而生。走进长春新区,海外华文媒体团对吉林的振兴发展有了一个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新区覆盖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大板块,规划面积约499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1154平方公里。

  “长春新区能与‘一带一路’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有效衔接,整合优势资源,先行先试的探索也将为东北地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长春新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长春新区是长春面向世界开放的新节点,是自由贸易实验区,是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搭建航天信息服务的平台做商业经济让大家大开眼界。 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升空。 2015年10月8日11时07分,我国首颗市场化运行、自筹资金、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获取首幅0.72米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图片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  

  “‘吉林一号’组星的成功发射只是开始,让航天信息造福天下苍生才是梦想的终点。”长光卫星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宣明说,“吉林一号”将多星组网运行,继一箭四星之后,2016年长光卫星公司将发射10颗卫星,完成首次组网,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3至4小时内数据更新;到2020年,在轨卫星数量将达到60颗,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将达到半小时一次。

  采访团一边观看各种模型、光电设备,一边感受着“一带一路”给吉林带来的机遇。来自俄罗斯龙报的李双杰社长说:“这次来到吉林,真的是颠覆了之前我对吉林的印象,没想到吉林有这么多的世界领先和科技优势。”

  走进吉林 上演新丝绸之路

  “用竹子做成的衣服!”媒体团看到吉林化纤集团内的宣传语后惊叹道。在吉林化纤集团内,吉林化纤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王剩勇向媒体团介绍,“目前,吉林化纤集团产品主要有人造丝、腈纶、竹纤维和碳纤维原丝四大主要纤维产品。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亚、欧、美、非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们企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腈纶纤维生产基地、竹纤维生产基地,全球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保健功能纺织品原料基地和国家差别化腈纶研发生产基地。”

  “这真是新时代发展中新的丝绸之路。”媒体团的成员感叹。

  在吉林东福米业现代农业信息化监控中心,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很直观地看到了东福大米从播种到走上餐桌的13道工序,放心大米、安全大米就是通过这些工序后应运而生的。

  据了解,2000年,东福米业正式成立,到2016年东福集团发展成为拥有12家子公司,总资产近17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为加快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确定大荒地村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区,实现东福集团和大荒地村共同发展的愿景,创造了“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共赢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

  许是这米香感染了在场记者的鼻翼,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的成员们纷纷购买吉林大米,澳门《濠江日报》首席记者戴雅平告诉吉网、吉刻APP记者:“我要把这米香带回家乡,让家人品尝到来自吉林的新鲜大米。”

吉网 吉刻APP 记者 姚婉如/文 王涛/摄

责任编辑: 张杰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