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温暖生命的最后一程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韩方宇 243677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临终关怀,温暖生命的最后一程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韩方宇 243677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临终关怀,温暖生命的最后一程

—记吉林大学白求恩晚晴志愿者协会

2017-06-22 19:04 | 来源: 吉网

  生命的尽头景况独特,既是人生的浓缩版,也是人性的放大镜。“临终关怀”是一个略带沉重的词,但在吉林大学却有一代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七年的时间里,用行动和传承把它从一个冰冷的概念做成了简单却不简陋的关爱,这些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晚晴志愿者。

  缘起非典 为爱心插上翅膀

  晚晴的故事要追溯到2003年的非典。在这场劫难中,看到一线医护人员奋不顾身的身影,吉大学子心中唤起了献力于医护志愿服务的一腔热血,在此后进行医护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逐渐注意到,医疗的需求仅仅是一方面,对于即将离世的病人来说如何能够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的阶段、提高生命的质量,往往是他们更为迫切需要的!志愿者们开始有意地关注临终病人,用力所能及的关爱满足他们对陪伴、照料、及生命了无遗憾的渴望,这也成为晚晴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开端。

  “我们所做的,不只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送去一声真诚的问候,倒上一杯热水,打开一扇久未通风的窗,更是表达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临终关怀驻守生命的终点站

  晚晴志愿者李培轩,来自新疆,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级的学生,他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两年里,平均每周拿出5小时的时间用于宁养义工工作,共为5位癌症晚期患者及家人提供过志愿服务。

  李培轩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是一位姓张的60多岁肝癌晚期的老人。由于肝部肿瘤压迫脊椎神经,老人的双腿已经失去了知觉。李培轩每周去给老人送止痛药时,老人常是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疼痛折磨得她难以入睡。每周给患者送一次药、陪谈,患者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李培轩,从患者家出来时,李培轩的心情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波动。慢慢地,李培轩找到了一个排解的方法——跑步。因为上午课多,李培轩通常是下午去患者家。若患者家离学校近,李培轩就跑回来;若是远,乘公交车回学校后,李培轩就到操场跑上半个小时。这种方式,让李培轩觉得比较有效。

  李培轩还曾为一位被称为“箭奶奶”的老人服务。除给箭奶奶送药、陪谈外,为了拉近和患者的距离,李培轩还做起了老人外孙女的家教,小姑娘上6年级,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有些大。李培轩每周末义务为小姑娘辅导一次功课,每次两个多小时,他还邀请了另外3位吉林大学的学生轮班来当家教。老人感激李培轩为她家做的一切,聊天时常往小伙子手里塞水果,这让李培轩觉得“挺不好意思”。

图片65.png

  晚晴志愿者走进病房进行公益宣传

  “刘爷爷,我们又来看您啦!外面阳光很好,但是挺冷哒……”张亿萍俯下身,轻柔地说。老人的目光从天花板上拉回,慢慢掠过床前的几个孩子,已不能动的他竟努力着动了一下右脚,两行眼泪淌了下来,张亿萍为老人轻轻拭去泪水,坐在床前给老人慢慢揉起肿胀的手。

  刚刚加入晚晴志愿者的张亿萍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老人时,他仰面而卧,打着吊针,一床撒黄花被子与床铺贴合得如此紧,让人一望便知这被子下的身躯有多瘦弱。当问及去临终关怀老人有没有心理障碍、忌讳的时候,张亿萍推了推黑框眼镜,温婉一笑。“没有呀,觉得就像我的爷爷一样!”

图片66.png

  晚晴志愿者正在为患者服务

  临终关怀的对象是医生从生理角度出发判断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这些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临终关怀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每周一次的日常慰问,就是像朋友见面一样,和病人聊聊家常、或者为他们读读报纸,陪他们听歌。另外,每个月还会安排1到2次的主题关怀活动,比如一起过节日、种多肉植物、折纸剪纸、放飞气球等等。

图片67.png

  晚晴志愿者陪伴吉林省长春市社会福利院老人

  陪同病人进行检查,一起散步、聊天;冒着寒风为病患刘爷爷送去新衣,庆祝他和刘奶奶结婚50周年;临近春节,为病患王奶奶擦玻璃扫房梁,把小屋子收拾得亮亮堂堂;在吉大一院小礼堂,为不能回家过节的临终病人及家属举办“中秋情·志愿爱”小型晚会,为他们表演节目……,志愿者们就这样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写就了长长的爱。

  难免受挫 悉心陪伴暖人心

  生命终点,折射世态人心,见证人情冷暖。90后女生鄂虹延是吉大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齐大爷是她的第一个服务对象,第一次前往医院时就吃了个闭门羹。“齐奶奶看到我们非常排斥,直接就将我们赶了出去,人们的传统观念对于生死有关的事物很避讳。”

  碰了钉子,鄂虹延并没有气馁。隔了半个月,她和同学捧着花带着水果第二次来到齐大爷的病房,原来,鄂虹延在上次离去时从床头的病历卡上得知今天是齐大爷的生日。同学们唱歌祝寿,为齐大爷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我们没指望马上就和齐大爷熟悉,但坚持每周去,帮助取药送药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儿。”鄂虹延回忆,“一段时间过去,齐大爷有变化了,眉头不再紧锁,身体状况好点时会和我们一起唱歌、聊天。再后来,齐大爷总会打来电话,说时间长了不见我们特想念,齐奶奶也接受了我们,常常准备一些水果,像等待孙女一样的等待着我们。”

图片68.png

  晚晴志愿者与病患家属合影

  在得知齐大爷喜欢京戏后,鄂虹延叫上吉林大学艺术团的同学去前去现场表演,看到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的齐大爷她的内心满满的。“当齐大爷拉着我的手,不愿意让我走的时候,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让我感到很有动力、有意义。”

  直面生死 感受生命之重

  “第一次见到刘爷爷,虽然有些消瘦但精神还是不错的,第二次见到他时愈加憔悴,喝水都有些困难了,听刘奶奶说前几日进行了急救,强心针就打了三针。再不久人就没了,一个跟我们聊了一年多的人,说没就没了!我们每次都和他们说再见,但是他们总是最不守约定的那个人,我们习惯了把每次见面都当作最后一次。”即使见多了生死离别,忆及此处,一直保持着微笑的张亿萍,眼睛里还是浮现出哀伤。

图片69.png

  晚晴志愿者细心呵护病患

  面临死亡,人们会因教育背景、家庭状况、个人修养等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诉求。对成年人来说,关于死亡的想象尚且多为纸上谈兵,更遑论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谁也难以在不断直面生与死的抗争时、久病床前的悲凉时,依旧保持强大的内心,输出正能量。

  “我们基本每次回来后都要做心理疏导,小伙伴们相互分享经历,共同鼓励。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也会有陷入悲痛无法自拔的时候。不过,正是因为看到太多的死亡和生命末期的挣扎,才让我明白人的生命中有比财富地位更重要的东西,有改变也有触动,更加热爱生活,也让自己有机会提前思索一些人生本真的东西。”

  尊重生命 让生者善别,死者善终

  通过学生在临终关怀中的表现,晚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吉大商学院教授张金山对90后的看法大为改观:“以前感觉他们像襁褓中的孩子,但现在看来,可以独当一面。大学是孩子们刚刚来到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环节,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够真正的理解生命,尊重生命,通过他们对老人的临终关怀,能够在老人经历、过往等上对他们有些许的启迪,让他们从尊重生命的过程得到价值和感悟。”

图片70.png

  晚晴志愿者为老人穿上新衣

  “临终关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即将离世的人带去身体上的舒缓和精神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把死亡看成是理所当然,把死亡当做生命的一种完成。从专业角度来讲,患者需要的是倾听和陪伴,是同理心的表达,更多地去倾听,不需要自己说太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放到情境中体会,让他感受到我们理解他,愿意陪伴他走过一段非常黑暗的日子,能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得了。”

  人间温暖 赤子之心传递着公益情怀

  自2010年5月4日,吉林大学白求恩晚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至今“晚晴志愿者”的名称突破了协会的边界,成为了更多参与、关注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身上的一个标签,累计已有超过700位注册大学生志愿者、340位流动大学生志愿者,以及400多位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加入到晚晴志愿活动中,其中不乏受国外留学生和受到过帮助的病人或家属。一路走来,晚晴志愿者们已走访50余市、乡、镇,历经行程20多万公里,服务时长累计超过了25万小时,陪伴超过2000位临终病人舒适而有尊严地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

  李克强总理曾赞扬晚晴志愿者的医护志愿精神。2014年,白求恩志愿者向总理书信汇报了开展医护志愿服务的情况。不久,总理在回信中给予了他们“在临床医疗中创新方式服务患者”的肯定。时隔6个月,总理来到吉林大学视察期间,欣然在晚晴的志愿服务活动画册上签名留念,并鼓励他们继续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一同向社会传递守望相助的正能量。

图片71.png

  “我之所学,供之于世。以我所至,献之于身” 一边是如夏花般绚烂的90后大学生,一边是走近人生终点的病患,一份关怀,延续十二载春秋,一代又一代的晚晴志愿者用赤子之心传递着公益情怀,当他们牵起手时,便若暖阳撒满冬日,枯萎的生命又多安享了一抹阳光。

  吉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责任编辑: 韩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