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懒作”代替“精耕细作” 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孙晓云 259212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免耕懒作”代替“精耕细作” 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孙晓云 259212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免耕懒作”代替“精耕细作” 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018-02-02 13:38 | 来源: 吉网

  吉网 吉刻APP讯 记者 李忠鑫 吉林省梨树县地处“黄金玉米带”,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50亿斤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黑土地越种越薄、地力减退问题。近年来,该县致力于恢复改良黑土地,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创建了以“免耕懒作”代替“精耕细作”、农作物秸秆就地还田培肥地力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力促进了黑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明确改革路径 回答“未来的地怎么种”

  为解决长期以来连作种植和风蚀水蚀导致的地力透支、土壤退化问题,梨树县按照“未来的地”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思路,把推进耕作制度改革作为恢复改良黑土地的治本之策,明确提出“紧盯一个目标、把握三个环节、做到四个到位”的改革路径。紧盯一个目标,即通过改良耕作模式,实现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把握三个环节,即抓好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服务保障工作,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保障到位、政策制定到位、群众动员到位、部门配合到位,保证改革创新举措落地见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深改办、农业、农机、农经、财政等11个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耕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革工作、及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梨树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出台了《耕作制度改革推进方案》,确定了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书,为实施改革提供依据、夯实基础。

  坚持科技引领 创建“梨树保护性耕作模式”

  梨树县把技术研发作为耕作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域内建立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院士工作站、实验站等科研平台,借助其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成功研发了宽窄行、均匀行平作、均匀行垄作3种条带休耕栽培技术,破解了农作物秸秆无处消化、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的难题。同时,协调农机生产企业对接科研平台,研制了适用于新型栽培技术的免耕播种机,满足了秸秆覆盖还田和不整地作业要求,实现了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形成了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为主要内容的“梨树保护性耕作模式”。根据测定,实施该耕作模式后,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40%,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土壤流失减少80%,化肥使用量减少20%,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粮食增产约8%;农作物秸秆“变废为肥”,有效解决了农民焚烧秸秆衍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抓好农技推广 追求“辐射效应最大化”

  为了使新型耕作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梨树县搭建了3个农技推广平台。一是实施“333”农技推广工程。在县域内启动建设30个科技示范园区、300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培训300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树立示范样板,让农民目睹技术应用过程及效果,引导其学着去做。今年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已达200余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二是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联盟”。 组织省内种植、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实地观摩,倡导有意向的法人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联盟”,在应用新型耕作模式的同时,负责向其他合作社推广。截至目前,已有24家大中型合作社加入到该联盟,带动省内合作社2400多家。三是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年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保护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等课题开展学术交流,集中展示“梨树保护性耕作模式”成果,在学术界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加速了其推广步伐。

  完善保障机制 确保“推进改革有力度”

  为提高科研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法人和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梨树县在研发投入、政策补贴、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强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建立了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划拨财政资金6000万元,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成了指导、服务东北四省区农业科技的综合实验站。积极争取省农机局的支持,将免耕播种机纳入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补贴额为单机销售价格的30%。建立农业专家入户培训机制,涉农部门组织域内农业专家驻村入户,免费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新型耕作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另外,将耕作制度改革任务纳入到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督促考核,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编辑: 孙晓云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