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鏖战冰雪的气象“先驱者”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59301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新春走基层”:鏖战冰雪的气象“先驱者”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鞠华军 259301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新春走基层”:鏖战冰雪的气象“先驱者”

2018-02-03 18:21 | 来源: 吉网

  为民管天,观云测雨,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需要有些人为之奉献半生。总有这么一群人,像风雪中的“先驱者”,于默默无闻中,给我们带来方便和温暖。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1月24日气温再次刷新2017年入冬气温最低值,现近32年最冷“腊八”,位居历史“腊八”日最低气温的第5位。吉林省20站最低气温在-32℃以下,4站最低气温在-35℃以下,长春市区为-30.3℃。

  早7点,伴随着闹钟的准时响起,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观测员张世成穿着厚厚的冬大衣,开启所有的设备,“笨拙”地走向寒风中的探空气球站,当7时15分充满氢气的探空气球成功飞向天空时,张世成和他的同事们一天的业务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充气中的探空气球

充气中的探空气球

探空气球正在放飞

探空气球正在放飞

  “气球怎么样?平稳么?数据监控如何?”。张世成通过对讲机向室内检测人员汇报,话语间哈气凝结,短短十几分钟他的睫毛上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

  “一切正常,进行地面探测。”

  升放探测气球是一项技术活儿,至于升放方式,风小的时候怎么都好说,把气球升起来,一撒手就行了。但遇到电闪雷鸣时,对于升放人员来说是一次相当大的考验,在空旷草地上升放时需要时刻防止雷击。假如遇上台风、暴雨、雷电、霜冻等恶劣天气,气球在升空途中遭遇“不测”,还要在规定时间内立即再充一个气球,升放到空中;而在夏季汛期,每天气球的升放次数还会额外增加1次。

张世成前往地面探测的路上

张世成前往地面探测的路上

  “无论失败多少次,气球都必须要上天。”张世成说。每个球都要在规定时间升空,并要达到规定高度。“规定每天早上7时15分和晚上10点15分升放气球,早晚1秒都不行,否则就算事故,所以说我们是时间观念最强的部门。”

DSC_6882.jpg

DSC_6903.jpg

DSC_6930.jpg

  踏着台阶、弯着腰,测量积雪、做记录…每天近两个小时重复着这些动作,这便是气象观测员们的工作日常。在东北的寒风中,每次外出检测仪器设备,都是对工作人员身体素质的考验。

  在气球升放以后,雷达操作、跟踪与数据观测便会同时进行,而气球通常能上升到3万6千米左右高空,在整个过程中,探空气球就犹如一个CT扫描仪,从低空到高空进行逐层扫描,把不同高度和经纬度的温度、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通过信号发回地面,从而获得关键的气象要素值。

  探空气球能每1.2秒传回一组数据一分钟便能收集50组,此外还有人工与自动双轨运行的常规地面观测,L波段雷达高空探测,GPS/MET、日射、酸雨、大气成分、地下水位、物候、土壤水分、露天环境温度、草温、闪电定位、紫外线、微波辐射、风廓线等数据资料正源源不断的传输着。这些对平常人来说犹如“天书”的数据,对于气象专业人士来说,却弥足珍贵,通过解读之后,它们就会成为每天预报的依据。

上传探测数据

上传探测数据

  “每一项数据的观测、抄录和校对都不能有误,”7点30分,孙克敏将天气现象、地表数据、云层状况等刚刚抄录完的观测数据再次校对。“气压413、平温-45.5、湿度29、高度6338、气温-48.4、,风向322、风速28...”孙克敏已经在这里度过了24个年头,她告诉记者,这里是国家基准气候站,可以说是国家所有气候站中位置最重要的,坚决不能出错。他们测报员群体自称为“小心眼”的人——细细地抠每一个数字,一丝一毫也不能有误。

DSC_6866.jpg

DSC_6991.jpg

DSC_7016.jpg

  1986年7月,他走进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的前身——长春市气象站时,它还是一个只用几个百叶箱观测气候的简陋小站;而在32年后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已经拥有了先进的雷达系统,拥有了及时、准确、一流测报水平。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许东哲,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亲眼见证了长春市气象事业在30年间所经历的脱胎换骨般的飞速发展。

许东哲带领吉网、吉刻APP记者参观

许东哲带领吉网、吉刻APP记者参观

“大功臣”701雷达

“大功臣”701雷达

  “这叫701雷达。它从1974年开始工作一直到2010年4月它才退役,主要是用来配合59型探空仪,随着探空气球的漂移,空间的仰角方位等来观测风向风速。它的故障率很少,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特别的实用,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皮实,它在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服役了30多年,是我们的大功臣。”

全自动化的L波段雷达

全自动化的L波段雷达

  “这是L波段雷达,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在探测气球放出后,从跟踪到球炸里面的压温等记录都是自动处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人工计算。”

DSC_7146.jpg

  “这是WUSH-RS辐射观测站,这是用来观测pm1.0的探测器,这是观测地面到6千米大气气流流与风的流向用的,这是配合人影项目用的微波辐射器,这是降水现象仪,这是GPZI自动探空系统......”一个个线条流畅、充满科技感的仪器替换掉了老旧的设备,观测项目愈全也愈加现代化、智能化,对于这些“宝贝”,许东哲如数家珍。

  “地面观测从1973年开始,一天24小时,一小时观测记录一次,特别辛苦,现在这些都有自动传感器代劳。发报手段也从80年代初的老式手摇电话发报到如今的网上发报,高空观测也由1951年的只能观测风向风速到如今的全探测高空雷达,时代的变化在我们这里体现的特别明显。”许东哲告诉吉网、吉刻APP记者。

  如今,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在第69届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会议上,通过大会批准,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首批共有60个百年气象站。

DSC_6849.jpg

  据了解,百年气象站应满足运行时间百年以上、缺测不超过10%(不含战争和灾害等影响)、没有造成观测气候特征变化的迁站等9个条件。世界气象组织认为,保护包括百年气象站在内的长期观测站是政府责任,保护的是不可替代的气候遗产,是满足当代和子孙后代对长期高质量气候记录的需求。

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文哲接受记者采访

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文哲接受记者采访

  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文哲跟吉网、吉刻APP记者说:“我们气象探测中心的前身长春市气象站始建于1908年11月20日,1987年1月1日经国家气象局审批,正式列为国家基准气候站。主要业务职责为负责全市气象观测设备和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监控、维护维修与技术保障;另外就是负责管理本单位气象探测资料的采集和传输。在未来,我们也将立足“百年老站”,提升“百年老站”的综合业务能力和对外形象,更好地保证观测业务运行和质量,满足气候变化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及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许东哲接受记者采访

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许东哲接受记者采访

  由于工作原因,加班加点是常事,但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已习以为常,“习惯了,一到时间自然醒,想多睡都不行。半夜值班的时候更加辛苦,想睡却不敢,直到现在我听到闹表响声心里都发颤,这是我们气象人的职业病”许东哲淡然地说道,一句“习惯了”道出了气象工作的辛苦。

  观测风云,辛劳付出,工作虽然辛苦,但当看到仪器正常,数据及时传输的那一刻,成就感和满足感瞬间冲淡了疲劳,弥补了一切,在他们身上,“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吉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摄影 罗浩 摄像 崔靖楠

编辑: 鞠华军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