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学术为生命 马克思主义教育常青树——郑德荣教授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梁欢欢 265498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视学术为生命 马克思主义教育常青树——郑德荣教授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梁欢欢 265498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视学术为生命 马克思主义教育常青树——郑德荣教授

2018-05-15 10:41 | 来源: 吉网

  2018年5月11日,中共吉林省委下发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5月3日,中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因病逝世,享年93岁,教育部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0余所高校,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等150多家单位、学术机构,以及专家学者通过不同方式表示深切哀悼。

  1952年郑德荣教授留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从教的67年间,一直致力于中共党史、共产国际与中共革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郑德荣教授与黄景芳、陈一华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一书是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据了解,郑德荣教授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均有藏书。

  信仰坚定 方能育人

  郑德荣教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父亲经常对我们说,自己必须信仰坚定,才能教育学生们,边讲课、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由感性变成自己的理性。”郑德荣教授的儿子郑晓亮回忆道,郑先生从年轻时开始每天只保证5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每天都会研究、看书、写作到深夜,不论是兴趣使然还是工作需要,从参加工作起,郑德荣教授的名字就时刻与中共党史研究相伴,郑教授常说,“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

图片3.png

郑德荣教授儿子郑晓亮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郑德荣教授60岁之后开始培养博士生,30年间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国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人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指导博士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这是郑德荣教授生前经常说的话。

  平易近人 讲师德 怀师爱

  即便是90岁高龄,郑德荣教授依旧坚持为学生作报告,去世前几天,仍在病床上听学生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体会汇报,与其他人固有印象不同的是,他对每一位学生都极为亲切,经常与年轻人交流,对年轻人的想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于郑门弟子的挑选,郑德荣教授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不问出身,不问推荐人,只在乎是否有培养价值,而郑德荣教授也用他那种坚定不移跟党走、矢志不渝爱教育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师门的每一个人。据郑德荣教授学生黄伟回忆,当时,他的第一学历是中师,非科班出身的学历背景让他感到自卑,2008年决心考博的黄伟犹豫了很久才鼓起勇气拨打了当时名动四海的郑先生家的电话,郑教授亲切的鼓励和安慰给了他莫大的信心,而第一次去郑教授家交谈的经历,黄伟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来形容,每一位和郑教授有过交集的学生,都能被礼遇、被启蒙、被震撼……

  “理想、勤奋、毅力、进取”

  “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我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郑德荣教授生前常常如此讲。

  人们往往认为博士研究生不再需要德育教育,郑德荣教授非但没有对此放松,更是把德育教育贯穿培育博士生的全程,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不是教授专业知识,而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勤奋、毅力、进取”是郑德荣教授反复强调的座右铭,他在病床上对学生叮嘱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不忘初心”。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

  郑德荣教授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90岁之后,他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承担了国家课题,连续发表了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特征等10余篇高水平论文。“郑德荣教授为学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很多研究具有开创和引领性,他的理想和信念特别坚定,他经历过东北被侵略,经历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对党坚定的信念,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时代相结合。”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说。

  吉网 吉刻APP记者 崔佳 摄影 罗浩

编辑: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