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是全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预防出生缺陷,助力健康扶贫”。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据了解,我国每年有近百万名出生缺陷儿,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出生,其中30%左右患儿在出生后死亡,约40%将成为终生残疾。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启动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和高龄产妇的增加,剖宫产后再孕高危人群比例的增加,对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提出更大挑战。预防出生缺陷,亟需全社会共同关注。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在一级预防环节,启动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这些民生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群众科学备孕、优生优育;在二级预防环节,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网络建设,全省有16家医疗保健机构获得产前筛查中心资质、5家获得产前诊断中心资质,全省产前筛查率达到63%,每年可筛查出严重出生缺陷胎儿500例左右,通过主动干预有效减少了出生缺陷儿发生;在三级预防环节,全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筛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已累计为163万余例新生儿进行了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率达到98.5%,听力筛查率达到97.34%。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也将在吉林、通化等地区先行先试。
今年,通过省卫生计生委积极申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遗传代谢病患儿救助项目落户我省,符合救助条件的患儿主动申请后可获得相应额度的医疗费用补助。
根据全省近三年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在90/万左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出生缺陷发生率排在前三位的病种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对可干预的新生儿出生缺陷,我省坚持“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策略,患遗传代谢病的可疑儿童召回率达96.65%,累计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960余例,所有确诊患儿均建立了相应的专科档案,专人负责追踪随访,绝大多数患儿在生后4-6周内得到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与评估。
为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宣传,形成全社会群防群控合力,在全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到来之际,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处联合省妇幼保健院于9月11日举办“预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宝宝”孕妇学校主题讲座;9月12日,举办“养育健康宝宝、呵护美好未来”家长课堂主题讲座;9月12日,为苯丙酮尿症(PKU)儿童开展免费义诊活动。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周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