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县域百变样本㉕大安:昔日不毛地 今朝稻花香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李超 274715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吉林县域百变样本㉕大安:昔日不毛地 今朝稻花香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李超 274715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县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

吉林县域百变样本㉕大安:昔日不毛地 今朝稻花香

2018-10-19 02:2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初秋时节,位于大安市两家子镇的千顷稻田里,一片金黄。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光出碱沙不打粮的盐碱滩。

  盐碱滩,盐碱滩,让多少人犯了难。盐碱滩上盐类集积,严重的盐碱滩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更别提种粮了。

  可大安市偏偏就是个盐碱地大县,盐碱地面积11.1万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58.8%。盐碱地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地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增效的最大障碍。

  几十年来,当地的老百姓曾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仇不用报,劝他种水稻。”“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就是对在盐碱地种粮的真实写照。

  可有些人偏偏不信这个邪,太岁头上动起土,盐碱地里种水稻。

image.png

  寇金有和爱人

  已过天命之年的寇金有就是代表人物之一。1999年,他创办了原喆家庭农场,2009年和2011年获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两次受到国务院嘉奖。

  2014年,他决定承包大安市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两家子镇470公顷盐碱地,用胆量决心和智慧果敢实现了在不毛之地种植水稻的丰收梦——2017年,该盐碱地实现垧产12000斤水稻。

  “不是地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寇金有道出实情,自己本是松原人,异地经办农场,皆因“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松原那边,长得好的水稻恰恰都是从盐碱地里长出来的哩。”寇金有的眼睛会闪光,他说,盐碱地能产弱碱米,弱碱米能够中和酸性体质,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奇效。而要想在盐碱地上种出优质水稻,就要采取科学的改良方法,“采取压沙、水洗的物理疗法,匹配脱硫石膏,施加有机肥、生物菌肥的生物疗法,让盐碱地吃上‘营养套餐’”。

  水稻离不开水,营养套餐也需水来“解渴”。可对十年九旱的大安来说,这水去哪找?

  “嫩江!”

  没错,嫩江是松花江的支流,嫩江干流流经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的交界。可要想把嫩江水引入万亩盐碱地,该怎么引?

  “灌区!”

  是的,大安灌区的水源就是嫩江,渠首泵站设在三道岗子,总装机容量14400千瓦,设计流量每秒63立方米,全年供水量达4.55亿立方米。

  “灌区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抽嫩江水灌溉盐碱地,目前覆盖到四个片区的三十一万亩盐碱地。”泵站技术员狄钢说,嫩江水灌溉到盐碱地,能够抑制深层土壤中的盐分,让盐分下沉,把盐碱地改成米粮仓。

image.png

  大安灌区

image.png

  盐碱地上种植出水稻

image.png

  稻田里随处可见的鱼虾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10年前,大安市被列为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建设区。历时7年,累计投资18.4亿元,综合采取以水洗碱、以沙压碱和脱硫石膏治碱等方式,将土壤PH值高达9.5以上的荒草地和未利用地降为PH值在7左右可耕种的耕地。实现新增耕地70.53万亩,其中水田30.88万亩,旱田39.65万亩。2016年大安灌区全线供水后,大部分盐碱地改良水田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旱田亩产400公斤。

  天堑变通途。

  华清农业、中国农大等10余家拥有土壤改良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继入驻大安村落,对症下药。哪里有盐碱地,哪里就是试验场,哪里就是新大陆。

  10年间,工程师、专业技术人才成功研发了以药治碱、以肥调碱等多项专利和实用技术,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中科佰澳格霖公司通过专用改良剂和秸秆炭化后制成改良与有机肥一体的改良剂水洗等方式,为盐碱地改良与开发利用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17年,该公司在海坨乡三业村成功改良了18000亩重度盐碱地,试验种植了1800亩水稻,亩产1000斤左右,全部通过有机认证。2018年,该公司又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试种2亩由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超优1000”。从生长情况来看,耐碱性和扎根性非常强,长势非常好,明显优于其他品种。

  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安充分利用被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有利契机,加强同“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深入实施弱碱大米品牌开发战略,形成了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拉动发展的格局,2018年上半年,就签订了8000万元的弱碱米订单。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个地处北纬45.5度“世界水稻黄金生产带”的田间,这个拥有原生态碱性黑钙土壤的地头,正摇身一变,与“不毛之地”永远告别。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路丰源

  记者手记

  观一域可晓天下事,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村落的一个人能够反映出整片乡土的三农水平。谁能想到,昔日人见人怕、望而生畏的盐碱地,如今竟成为农民手里的香饽饽。农民憨厚朴实,有以土为归途的生命夙愿;科技进步与引水灌溉工程又治碱救粮、还土于民,实在是互通有无、相得益彰。

  采访中,我看到见天高云淡,炊烟袅袅,灌区水域浅浅流动,像神经血管把营养滋养到大地田间。突然,又发现有三五只从未见过的大鸟在稻田里翱翔,觅食鱼蟹。听开车的师傅说,那鸟当地农民称作“歪脖老等”,后来查询得知,那正是苍鹭啊!这我才明白,原来一块好的稻田不只吸引农民,更能吸引整个自然。

  路丰源

编辑: 李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