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叫“大房身”,是军民合用机场,却开启了长春的蓝天高度。
2005年,它改名为“龙嘉”,结束了吉林省没有独立民航运输机场的历史。
如今,它用崭新的T2航站楼,以“鹤舞云天”之势横亘在世人面前。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论是饱经沧桑、洗尽铅华的“大房身”,还是再上征程、蓄势待发的新“龙嘉”,都留下了吉林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几代吉林民航人的艰辛奋斗的足迹。
从“大房身”到“龙嘉”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前身为长春大房身机场,大房身机场经20世纪80年的几次改扩建成为国内干线机场。
1984年,国家民航局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扩建改造长春大房身机场。1985年10月,长春大房身机场飞行区完成扩建,跑道长2600米,停机坪总面积8.1万平方米。
1985年开始动工兴建的长春大房身机场新候机楼
上世纪90年代的长春大房身机场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长春大房身机场由于城市建设与机场营运的矛盾日益突出,相互制约的矛盾难以协调,且军、民航飞行矛盾十分严重,民航发展受到限制,影响飞行安全等原因,着手进行改善长春地区航空运输条件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我1986年到机场工作,现在已经32年整了。在我印象里的大房身机场,当时是军民合用的,只有一个日伪时期7000平方米的航站楼。在机场开始扩建后,航站楼增加到1.7万多平方米。当时到机场的交通也十分不便,只有1条公交车通往机场附近,旅客下车后还要步行20多分钟。”吉林机场集团运行指挥中心总经理、长春机场运行总监王连军回忆当时对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说到。
经过客观细致地论证,认为建设长春新机场必要也是可行的,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合理布局滚动发展”的原则,分近、远期实施建设。一期工程以2013年旅客吞吐量320万人次、典型高峰小时1700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67万吨的预测航空业务量为依据设计。
2005年,长春机场实现从“大房身”向“龙嘉”的顺利转场,结束了吉林省没有独立民航运输机场的历史,架起了吉林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
2005年8月27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2005年8月27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首班出港航班起航
2009年,总投资2.76亿元的长春机场一期续建工程正式启动。续建后,停机坪面积扩大到22万平方米,航站楼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站坪机位增至32个,飞行区等级由4D级升至4E级;设计年旅客吞吐量升至650万人次。
2015年10月,长春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47.6亿元,新建第二平行滑行道、两条快速滑行道、一条垂直联络道以及28个站坪机位,新建12.8万平方米的航站楼、5万平方米地面停车场和4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楼。经过3年的紧张建设和运营筹备,2018年10月28日凌晨3时,长春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2018年10月28日,长春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长春机场二期扩建指挥部航站楼工程部经理苏凤桐谈起 “我们团队一共才7个人,却要完成在20天内打入1218个桩的任务。时间非常紧急、工作量非常大,打桩作为二期工程的基础,不按时完成势必会拖延整体进度,此外由于二期工程是2015年11月开始的,再冷的话施工难度还会极具增加。”
为了保质保量完美完成任务,苏凤桐团队基本是吃住在工地,每天天一亮就要出发,加班加点也成了常事,晚上8点例会巡场后能休息已是万幸。“工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每天回到屋子沾枕头就能睡着。”苏凤桐告诉吉网 吉刻APP记者。
旅客流程更加便捷,人文气息更加浓厚,科技手段更加丰富是新航站楼的最大特色。俯瞰崭新的T2航站楼,它以“鹤舞云天”之势横亘在世人面前。站在T2航站楼内,王连军十分感慨:“民航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老机场人,看到民航的飞速发展,我真的很欣喜,也很激动,特别是T2航站楼投入使用以来,我感觉机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硬件的改善,旅客的出行也更加舒适便捷。”
“蓄势待发”的2号航站楼
奋进新时代 从“三一”历史到展翅的“鲲鹏”
1986年,是长春大房身机场经过扩建后的第一年。由长春-沈阳-北京的1条航线增加为长春至广州、上海、北京、沈阳、大连、延吉、哈尔滨等地的7条航线,20个航班。机型也由单一的安24型增加到麦道82型、三叉戟型、波音737型4种大中型客机,结束了大房身机场长达28年之久的只有“1条航线、1种机型、1个航班”的“三一”历史。同年,成为国内大型干线机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激励的竞争局面,积极实现了长春与国内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及经济中心城市、旅游城市通航,实现长春与国内主要城市通航,使国内航线网络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迅速拓展,布局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1991年末,在吉林地区的自营航线发展到15条。使用机型主要为安24、运7、三叉戟、麦道82型、波音737等。
1992年8月22日,国务院口岸办批准长春机场为口岸机场,9月2日,长春机场开放为口岸机场后迎来第一批外国旅客,打开了吉林通向世界的空中大门。
1997年底,已有航线22条,初步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连接国内各大中城市的区域性辐射航线网络,航班由每周22个增加到66个,航线和航班分别比1992年组建初期增长2.1倍和1.7倍。
1986年-2000年,吉林省民用航空运输量高速增长。15年间,省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由1986年的13.4万人次/年增长至2000年的135.84万人次/年。其中,长春机场旅客吞吐量由12.77万人次/年增长至2000年的96.73万人次/年。
长春机场发展的历史就是吉林民航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2002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2008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2012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
2017年11月13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
2017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正式跨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第30家“千万级机场”。
栉风沐雨,长春机场已从中小机场成功蜕变成为大型枢纽机场。2012年至2017年期间,吉林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从707万人次增长至1383.7万人次,通航城市由52个增加到78个,开通航线由92条增加至194条。通航城市日益增多,航线网络逐步完善,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辐射国内、布局东北亚、连接东南亚主要国家和俄罗斯地区重点城市的空中交通网络。
截止到2018年9月份,吉林机场集团共有42家航空公司累计运营航线183条,通航79个城市(国内63个、国际14个、地区2个)。全集团保障航班起降8.46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1143.8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7.41%、12.97%。其中,长春机场保障航班起降6.87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968.87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9.07%、12.97%,运输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增速在东北地区四大机场中位列第一。
保安全优服务 奏响企业发展主旋律。
在国民经济新常态下,吉林机场集团凭借新理念和新战略,倾情演绎着吉林模式,传承着龙嘉精神,用跨越式发展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旅客的广泛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机场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牢固树立“三个底线”思维,紧盯安全理论创新,相继总结出“1-4-6”安全管理理念并提炼出集合安全思想、文化、责任、监察、技术、培训、应急处置和保障预案“七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在民航东北地区企事业单位安全责任考核中蝉联第一,被选为东北地区监管执法模式调整试点机场。完善《机场服务质量标准》,摄制《地面服务标准及规范示范教学片》,组建专兼职服务监察员队伍等措施,深入推进服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多元化的“四化”建设。
而随着旅客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吉林机场集团结合“真情服务”理念提炼出具有吉林特色的“四真四情”服务标准,不断采取措施提升“软环境”。重新梳理航班保障关键节点、持续提升航班放行正常率;进一步美化候机楼环境,增加人文和自然景观;陆续推出了“春之约”“吉.吉.思蜜达”等服务品牌,一系列服务举措,诠释着“真情服务”的内涵。2016年,长春机场ACI平均分为4.82,全球排名24位,同层级(500-1500万)全球排名第2位。
“真情服务大使”协助旅客自助值机
一座机场,腾飞一座城市。如今,长春机场正在将“智慧机场”建设融入到“数字吉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文旅”建设体系中,逐渐成为吉林对外交往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