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小松子绘出产业大版图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郭龙 277790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梅河口小松子绘出产业大版图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郭龙 277790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盛放四十年·家国——你所不知道的吉林】

梅河口小松子绘出产业大版图

2018-12-06 18:3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很多人印象里,东北三省是连成一片的,黑龙江居上、辽宁居下,吉林居中。关于吉林的“宝贝”,人参、貂皮、鹿茸、大米、电影、汽车、动车、卫星等等,似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其实,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吉林,经济活力远比众人想象的还要精彩,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比大家想象中的更深入,好多“宝贝”你还不知道。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松子的传奇。

  既不靠海也不通江,长白山西麓的吉林省梅河口市,却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树生果仁加工集散地”,它们满世界寻着松子的气息;又将散落在世界各个产区的松子搬运到梅河口,加工、开发、成品,然后再销往世界各地。

  “每年九月末,梅河口大大小小的松子加工企业就开始忙活起来。”梅河口市松籽协会顾问高光伟告诉中国吉林网,全世界超过7成松子原料都聚集到梅河口,并在这里经过加工销往全球。而梅河口地区销往世界各地的松子产品约占全球需求量90%左右,主要出口至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河口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树生果仁加工集散地”

  70%与90%或许是一组枯燥的数字,但它足以说明梅河口人在这个产业上正在领跑世界,引领着潮流。

  细节能够传递出其讯号,在备受行业瞩目的全球树生果仁会议上,历届都有梅河口人代表全球松子产业做产情报告,这就是行业实力写照。

  看到这里大家要问了,世界上盛产松子的地方那么多,为啥梅河口成了“亚洲最大的树生果仁加工集散地”?

  揭开谜底,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末说起。彼时,梅河口土产二级采购供应站,从兴安岭、长白山采购少量红松子尝试加工业务,将原料松子发放到郊区农户手中,利用农闲时人工加工松子仁,当时主要是人工破壳,铁锤敲打、铁钳子夹,后来发展为用杠杆原理的手压式破壳器,又延伸为脚踏式破壳器,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加之高额的利润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许多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企业纷纷加入松子加工业,个体农民和工商户积极涌入这个行业,这为梅河口果仁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02.png

  “世界松子看中国,中国松子看梅河口”

  市场前景好,果仁加工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在梅河口出现。大概从1994年开始,梅河口市果仁市场有了雏形,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地提高,出口量也不断地增涨。时间到了2000年以后,大部分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纷纷引进新的技术设备,企业开始升级改造。至此,果仁市场日臻成熟,成为依托长白山松籽资源的松子加工和贸易基地。此后,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贸易市场的扩大,松籽的采购已经从长白山拓展到小兴安岭、云南、陕西、山西,以及俄罗斯、朝鲜、蒙古、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果仁产业在梅河口不断发展壮大。

  四十年磨一剑,梅河口松子产业从原始的脱壳、烘干,加工成松仁出口,到机械化大生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实现了“世界松子看中国,中国松子看梅河口”的华丽转身。

  果仁产业是梅河口市外贸出口额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出口创汇支柱产业。

01.png

  果仁加工产业梅河口“领跑”

  梅河口市松籽协会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梅河口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278户,其中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00户,果仁加工企业占地面积约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拥有果仁加工设备5180台套。全市年加工松籽能力15万吨,果仁成品量约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0%左右,每年出口1.2万吨左右成品仁,出口创汇2.5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5亿元左右),国内休闲食品销售量约3万吨左右,年销售24亿元左右,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左右,国内销售各类松子仁5000吨,年销售约8亿元左右人民币,国内销售原料1.5万吨左右,年销售6亿元左右人民币,其他山核桃仁等小品种松子销售额在4亿元左右人民币,果仁产业年创产值达57亿元左右人民币。

  与此同时,果仁产业在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统计,常年从事果仁加工、营销的从业人员有5000多人,在生产旺季,季节性从业人员可达5万人左右,每年为农民创收达1.8亿元左右。

  从默默无闻到全球领跑,一颗松子闯世界;这是梅河口人创造的传奇,亦是吉林骄傲!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编辑: 郭龙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