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啊,抓鱼去!
车窗外寒风凛冽,但“渔猎查干湖·2018冰雪吉林行”采访团的成员们脸上却流露出了期待和兴奋。“为什么在草原上骑马、射箭、摔跤的蒙古男儿也拿起了渔网?寒冬腊月,鱼把头们又是怎样在冰封如铁的湖面上捕鱼的?高超的捕鱼手艺究竟怎样在他们之中代代相传的?”作为此次行程的重头戏,成员们将在此直面冬捕盛况,亲身体验中国北方原始捕鱼部落神奇的盛事。
从2002年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到如今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查干湖冬捕对于国人可谓是久闻大名。大巴车行于湖岸之上,冬日的阳光洒在无际的冰原上反射出一缕缕晶莹,车内的讨论声不绝于耳。“早就想来看看捕鱼的盛况了,来瞧瞧咱们吉林著名的冬捕盛况。”
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的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内,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渔猎之地。查干湖为蒙语,意思是白色圣洁的湖。据史料记载,查干湖的冬捕,起源于近千年前的辽代。公元1022年,辽帝耶律隆绪第一次带领群臣嫔妃从上京出发,来到查干湖畔的长春州“春捺钵”,直至天祚帝,历时九十余年间,辽代的三朝帝王都曾到查干湖畔“春捺钵”,拜日祭湖,卓帐冰上捕捞头鱼,在湖畔大摆“鱼头宴”。神秘的八角鼓激荡着古老的梦幻,不但留下历代帝王亲临查干湖的千古佳话,也传承下来神秘、神奇、神圣的查干湖冬捕祭湖习俗。
东方未白,北纬45°的查干湖早晨风冷气寒,查干淖尔340平方公里的冰冻水域迎来了宾朋,随着震天的锣鼓声骤起,略带几分神秘与神奇的祭湖仪式拉开了帷幕。
九名喇嘛诵读经文祈福,将酒洒在装满渔具的马爬犁上,继而双手将红绸包高高举过头顶,将其投入到冰洞里,所有的虔诚都随着那一抛,抛进了这方圣水湖,抛进了今年的收成里。鱼把头用“抄捞子”在事先凿好的冰洞里捞出“开湖鱼”,蒙古族少女给渔者们递上奶干、炒米和大碗的壮行酒。这群东北渔猎汉子,一饮而尽后越上马爬犁,在鞭炮声和查玛舞的旋律中,驶向圣湖。
“震撼!充满民族气息!”
媒体团坐着渔猎者的马车或爬犁在查干湖上前行,如在水晶宫上划过,任风来,任雪飘,马蹄阵阵,车老板的鞭子声,爬犁和冰面的摩擦声,融成了一曲特有的音乐。
随着挥舞的鞭子在空中划过的完美弧线,这群渔猎者、这群东北汉子,一个个身着羊皮棉袄、头戴狗皮帽子,腰上系着红绸,与那银白的世界相得益彰,脸庞上绽开着的祈望丰收的微笑。
此时,查干湖的冰面上,已经热闹非凡,蒙古族千古传承下来的独特生产方式吸引着媒体团成员的眼球。
到达冬捕地点后,渔者们立刻“各就各位”。冰镩凿洞、破冰下网。大网最长的足有320余丈,要将这巨网下到冰面下,需凿近百个洞,然后用长长的木杆辅之以铁钩子,在冰下“穿杆引线”,将网牵引到一个个冰眼。
只见经验丰富的鱼把头,在茫茫飞雪中,透过十几厘米厚的冰层,准确地找到最佳的下网位置。再以令旗为号,指点渔工凿开冰面,用一把“抄捞子”在湖中寻上几个来回。随后暗暗发力,伴着围观众人的一声惊呼,迅速带出一条摇头摆尾的胖头鱼,这便是自古帝王领头渔猎的“开湖头鱼”。
没到过查干湖,你很难想象这一“鸿篇巨作”,很难想象东北汉子还能如此细腻地完成这么高难精准的动作。
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只听鱼把头一声雄浑的“起网”号令,身上挂满了冰珠的马匹一同发力,拉动绞锥缠绕网绳,渔网在钢丝的牵动下逐渐从出鱼口里露出。渔网中不时出现大小不一的白鲢、胖头、嘎牙子鱼,每次出现大鱼,周围的人都会发出惊叫声。渐渐地渔网中的鱼越来越多,出网口的鱼几乎是一堆堆地往外冒,四周的人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渔场职工个个脸上笑开了花,每一段渔网的拉动,都是喜庆丰收的画面。
人间腾鱼妙,大美查干湖!
一时间,万鱼腾湖,号子声、欢呼声、马蹄声在查干湖上此起彼伏,转眼间湖面上就堆起了壮观的“鱼垛子”,大鱼们跳跃着、翻腾着,鱼身带着温度,在空气间腾出蒙蒙雾气,著名的“冰湖腾鱼”让人迷醉。
聆听着辽阔的冰面上的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鳞光闪烁的渔网上,沉甸甸地缠绕着新年的希望,丰收的喜悦在湖面上聚集回转,驱散了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咔嚓咔嚓”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一幅幅冬日渔歌的美丽瞬间在媒体团成员们的手中、笔下定格,而这美丽瞬间又通过社交媒体飞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丁隽 王小野/文 罗浩/摄 李昊洋/摄 (部分图片由查干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