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由吉林省“两办”通知印发的5872个字的“方案”中,“群众”出现了23次,“企业”出现了30次。
它,就是《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
3月19日,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
虽然,到今天(4月3日)已过半个月的时间,但今年被确定为吉林省的“项目建设年”,这份方案值得我们好好解读一下。
先来了解一下
中国吉林网通过检索注意到,在2018年12月24日由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主持召开省政府2018年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被讨论并通过,同时按程序上报。
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是深化最彻底的“放管服”和最高效的“只跑一次”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大数据等新型管理方式,以群众和企业满意为标准,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审批服务模式。
在3月19日,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相关通知中,明确表示“《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
这份《实施方案》的全文被刊发于3月22日《吉林日报》的六版。
同时,中国吉林网也注意到,就在《吉林日报》当日刊发的全省一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议的消息中,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强调,持之以恒推动“放管服”改革和“只跑一次”改革,把项目审批最快提效,把营商环境彻底改善。
审批服务便民化是服务型政府的最好体现。3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主持召开“数字吉林”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吉林省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方案》《吉林省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意见》,听取“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一期建设等情况汇报。
“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会上,景俊海提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能够整合的一律整合,应该共享的一律共享,化繁为简,提高效率。攻克“数据壁垒”,完善数据交换机制,推进网络协同,实现掌上可办、网上全办、一网通办。
吉林实践案例
在过去的一年,吉林省在审批服务便民化上,结合实际,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诸如,吉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对公章刻制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拿到公章,在杜绝行业垄断的同时,实现了“只跑一次”向“零跑动”的转变。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承担的45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4个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了互联网在线申报和审批,全部提前实现了“零跑动”。据测算,交通运输办事事项实现“零跑动”以后,审批效率可以提高20倍以上,每年可为办事群众节约费用200多万元。
吉林省民政厅明确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受理环节“只跑动一次”、其他6个环节“零跑动”,包括咨询“零跑动”、预审“零跑动”、验资“零跑动”、批复“零跑动”、取证“零跑动”、办结“零跑动”。
长春市政府的统计,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减到3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压减到15个工作日,97%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目前,省级已公布三批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跑一次”事项,“只跑一次”事项比例达到97.6%,各市县“只跑一次”事项比例全部超过80%。
在2018年,吉林省还有这些数据,值得关注:
不超过3个工作日可以完成企业开办程序,最短只需28分钟;
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223个工作日压缩到50个工作日以内,最快13个工作日办完所有审批程序;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只跑一次”改革统筹实施,开通市场主体登记“e窗通”系统,日均新登记企业322户;
不动产登记工作效率排名全国第2位;
营商环境全国首次排名居第12位。
进入到2019年,吉林省各地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更是举措不断,持续发力。
中国吉林网注意到,就在《实施方案》出台前后,省内就有不少好措施出台实施。
诸如,3月25日,中国吉林网发文介绍,吉林省公安厅近期推出了户籍管理“只跑一次”改革新举措,全省19项户籍业务真正实现“立等可取”。据了解,去年8月开始,吉林省公安厅户政管理总队就主动与教育部科技司、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教育厅、人社厅、市场监督管理厅、卫健委等8部门对接,反复洽谈数据共享事宜,最终实现了全省不动产、婚姻、出生医学证明、社保、工商营业登记及学历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查询,为“只跑一次”改革起到了数据支撑。
这一天,长春市“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综合改革首批111个电子表单事项共计117个电子表单正式在全市范围内上线运行,企业和群众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填写电子表单并进行事项申报。在线上,42个事项能实现全程网上办的“零跑动”办理,申请人只需登录网厅填写电子表单和上传相关材料就能完成申报,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业务事项的办理,其余69个事项可通过网上预审的方式实现“只跑1次”办理。另外,手机APP电子表单功能也将在近期上线。
也是在这一天,长春市依托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由长春市政府统一开发的“长春市中介服务交易平台”基本功能已建设完毕,开始面向全国征集中介服务机构。今后,企业找第三方中介“买服务”就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中介机构、服务费用、服务质量在网上一目了然。
此前,在3月15日召开的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会上,明确市(州)、县(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设立相应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整合文化、文物、出版、广电、电影、旅游执法工作。
长春新区打破原有机构设置,调整组建新区商务外事局,组建12个招商和产业服务机构,通过改革做加减法,优化整合相关联的业务机构,减少压缩十几个相关职能部门,形成了17个招商作战单位。
干货满满41条措施原文呈现
回到《实施方案》,中国吉林网注意到,方案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与地方机构改革统筹结合。市、县两级政府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将改革任务清单化、项目化,明确施工图、时间表、责任链,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同时,建立健全协作攻关机制,对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并联审批以及不动产登记、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建设工程、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和政务信息共享等重点难点问题,各地及省直相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尽快实现突破。
《实施方案》重点强调,严禁上级部门以考核评优、经费划拨、数据端口、印章效力等方式干预基层改革创新。协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适时开展督查督办和明察暗访,着力革除“管卡压”“推绕拖”和官僚主义、部门本位主义等“四风”新表现形式。对不作为的,抓住典型,严肃问责。
这份《实施方案》共有八个方面41条具体措施,干货满满。
这里,将这41条原文呈现给大家。
(一)持续深化“只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1.合法合规的事项“马上办”。以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做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减少企业和群众现场办理等候时间。
2.积极推行“网上办”。依托吉林省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以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为重点,涉及此类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加快推进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有条件的市县和开发区8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能办。已在实体大厅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补填网上流程。
3.面向个人的事项“就近办”。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大厅(中心),下沉事项受理权限,所有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审批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
4.推动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原则上一次办结;需要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的,实行马上响应、联合办理和限时办结。
5.在梳理一批、公布一批的基础上,集中公布各级政府“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目录,2019年5月底前实现全覆盖。
(二)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
6.聚焦不动产登记、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建设工程、民生事务等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的要求,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
7.按照国家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8.编制和完善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表),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询,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
9.探索推行审批服务运行评价标准,将审批服务标准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省数字化和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定量考评与定性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年度综合考评。
10.消除审批服务中的模糊条款,属于兜底性质的“其他材料”“有关材料”等,应逐一加以明确,不能明确且不会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上一个审批服务环节已收取的申报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交。
(三)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11.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大力减少盖章、审核、备案、确认、告知等繁琐环节和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被其他材料涵盖或替代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证明一律取消。清理过程中需要修改法律法规的,及时提出修改建议,按照法定程序提请修改。
12.依法公布“证明事项”清单。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说明理由并对外公布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严格实行清单式管理。对保留的证明,要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推进省市县之间、职能部门之间政务信息共享,从源头上避免“奇葩”证明等现象。
(四)大力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
13.优化提升各级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统一办理。根据企业和群众办件频率、办事习惯,不断优化调整窗口设置,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一窗通办”,确保企业和群众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只进一扇门”。
14.完善服务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探索推行全程帮办制。对于涉及企业和群众急需办理的即办审批事项,通过预约、轮休等办法,探索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受理、办理通道,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实行“5+X”工作日模式。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或有特殊需求的事项,可有针对性地探索个性化服务。
15.健全市县审批服务部门与同级监管部门及上下级部门间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加强政务服务效能监督,全面推行审批服务过程和结果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16.深化和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整合优化审批服务机构和职责,有条件的市县和开发区可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省委、省政府已批复的6个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市、区)要积极推进“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的审批模式,重点解决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即“一长四多”)等突出问题;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巩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果。
17.依法设立的行政审批局办理的行政许可等事项具有法律效力,原主管部门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再加盖本部门印章,杜绝重复盖章。
(五)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18.打破信息孤岛,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与统建、自建业务办理系统受理、办理和办结等全过程信息的同步,统一明确各部门信息共享的种类、标准、范围、流程,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统一接入吉林祥云大数据资源平台,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做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跨业务政务信息可靠交换与安全共享业务协调,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全面支撑“只跑一次”改革,实现“一网通办”。
19.完善网上实名身份认证体系,明确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印章法律效力,建立健全基本标准规范,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推动省级部门审批服务系统向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开放端口、权限和共享数据,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实现对自然人和企业身份核验、纳税证明、不动产登记、学位学历证明、资格资质、社会保险等数据查询需求。
20.整合省级各部门信息建设资金资源和管理职能,加快实现全省域“一平台、一张网、一个库”。除有特殊保密要求外,各业务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审批服务业务平台系统。探索对适宜的事项开展智能导引和智能审批,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
21.以审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为重点,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融合发展。谋划构建智能审批服务,通过图文、语音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线上、线下预审、受理、办理和结果反馈提供统一支撑。建立全省统一的APP、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不断推动更多高频、高关注度的政务服务向“掌上办”“指尖办”“两微一端”等延伸拓展,为群众提供多样性、多渠道、便利化服务。推动一批应用时间长、成熟度高、有特色的行业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平台间的交叉互认,确保企业和群众“一次登录、全网通办”。
22.加大非紧急类热线整合力度,建设全省一体化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探索与110等紧急类热线有效衔接,除因专业性强、集成度高、咨询服务量大确需保留的热线外,其他热线力争做到“一号响应”企业和群众诉求。
(六)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
23.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扎实推进“照后减证”,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
24.全面推动在建设工程领域实行联合勘验、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
25.对国家鼓励类企业投资项目探索不再审批。
26.对不新增用地“零土地”技改项目推行承诺备案制。
27.在各类开发区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一定区域内土地勘测、矿产压覆、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实行“多规合一”基础上,探索“规划同评”。
28.加快推进居民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便民服务事项互联互通、在线可查、异地可办。
29.推广容缺后补、绿色通道、首席代表和数字化审图、告知承诺、邮政或快递送达等便利化措施,推行预约办理、同城通办、异地代办、跨层联办、智能导办、一对一专办等多种服务方式,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排号等号、耗时长、来回跑等问题。
30.对量大面广的个人事项可利用银行、邮政等网点实现服务端口前移,进一步提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暖等公共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针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农村地区实际,积极开展费用代缴、事项代办、服务代理等便民服务。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公开服务事项和指南,分类开通预约、申请、办理等服务,加快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七)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
31.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无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对已取消的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证明材料,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保留的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要明确办理时限、工作流程、申报条件、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开。
32.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切断利益关联。放宽中介服务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各类资本进入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破除中介服务垄断。
33.对导致垄断的行业政策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清理,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各部门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一律取消。严禁限额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营造服务高效、公平竞争、监督有力的中介服务市场。企业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不得强制指定或变相指定。
34.开发建设中介服务网上交易平台,中介服务机构“零门槛、零限制”入驻,实现网上展示、网上竞价、网上中标、网上评价。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必须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一律由部门支付并纳入部门预算。
35.强化中介服务监管,全面开展中介服务信用评价,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退出机制。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信用档案,全面开展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评价。依据“信用四张清单”确定中介机构守信典型名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联合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中介服务行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八)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6.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强化落实监管责任,健全工作会商、联合核验、业务协同和信息互通的审管衔接机制。
37.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积极推行跨部门联合检查。依托吉林省地方部门协同监管平台依法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和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积极开展跨部门联合惩戒,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
38.探索智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提高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
39.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建设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法人、自然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覆盖各类主体的信用档案。开展各类主体的信用评价,监管结果向社会公开,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结果嵌入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依据“信用四张清单”形成各类主体守信典型名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奖惩实施部门依据“守信激励政策措施清单”和“失信惩戒政策措施清单”共同对有关市场主体采取相应奖惩措施。
40.梳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类职权事项,规范程序、行为和自由裁量权,推进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
41.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执法机构、职责和队伍,大幅减少市县政府执法队伍种类,进一步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整合优化基层治理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能”,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