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吉林网记者从榆树市驱车1小时15分,来到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交错延伸。笑意写在小乡人的脸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吉林省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小乡,在历史的进程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小乡的光辉历史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追溯。当时的小乡屯是由一个乡办养殖场演变成的自然屯。当年小乡很穷,全部家当是1头老牛和一辆破花轱辘车。“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是当年小乡集体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当年小乡很弱,全队73口人,能下地干活的只有19个;当年小乡很贫,虽处于花园山脚下,但土壤贫瘠、水灾泛滥,粮食亩产只有65公斤。由于年年吃返销粮,外村人都管这里叫“养老院”,戏称农户为“五保户”。
穷则思变。在组长齐殿云的带领下,小乡人开始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势,没有耕犁,就用镐刨;面对“岗地白浆土,沟地黄鳅泥”的山地,没有车马,就用肩挑;面对十年九不收的白头沟,八名女劳力肩挑手拎,开壕挖渠,改水造田,发展生产。短短几年,小乡终于呈现出山坡有梯田、荒野成平原,稻谷飘香、硕果累累的美丽景象。小乡的名字也从此传遍全省、全国。“学大寨、赶小乡,粮食亩产过长江,县县变昔阳,社社变光明,队队变小乡,”成为当时唱响吉林大地的最强音。小乡也就成了六、七十年代吉林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提到小乡带头人,“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齐殿云,年过40的人,大都有些记忆。这位普通的,带领农民改变落后面貌的领头雁,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国家、省和长春市领导多次来到小乡检查指导工作,省内外慕名前来参观的也是络绎不绝,各级各类媒体连续报道小乡和齐殿云的事迹。小乡,曾一度成为榆树、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1970年,小乡被中共吉林省委命名为苦战奋斗的红旗生产队,齐殿云和小乡人的事迹被写进了当年的小学教材。齐殿云曾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一道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1979年9月16日,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长春接见吉林省党政领导时曾提到榆树小乡,盛赞小乡精神可贵。
如今,“小乡”这种苦战奋斗的精神,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爱国情怀,仍然在为“小乡”经济发展、群众富裕发挥着助推的作用。几年来,小乡人通过加快劳务输出、土地流转,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特色山野产品等经济,使小乡的致富之路越来越宽。在劳务输出这条致富路上,小乡人勇敢地率先走出黑土地,走出家门,去都市种田,到他乡收获。
如今的小乡,可谓山清水秀,环境优雅;400平方米的小乡展览馆、7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大楼、庄严肃穆的齐殿云墓,翔实的文史资料、珍贵的文物再现,小乡已成为“天下第一粮仓”独树一帜的集历史教育、红色旅游、山田经济、现代居所为一体的新村美景。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涛 文/图 褚新宇 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