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都不圆润,盘他!”最近,德云社相声《文玩》里的一句“盘他”火遍了大江南北,一夜之间流传出了“万物皆可盘”的玩笑梗。武警吉林总队机动支队侦察中队无人机班班长施源就是这么一个喜欢“盘”物件的人,不过他“盘”的不是文玩,是特种作战装备。
刻苦专研 从小白到大神
一提到四级警士长施源,侦察中队的战友们总是能涛涛不绝地讲出许多故事,二等功臣、科技达人、无人机飞行专家,身负各种标签的施源俨然成为了官兵们心中的偶像,可就在几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特战队员。
“刚当兵时我就有一个念头,要当就当个特种兵!”这是施源入伍后说的第一句话。2005年施源高中毕业,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走进象牙塔,而是毅然选择了穿上橄榄绿,开启了军旅生涯。3个月后他以军事考核排名第一的成绩印证了他的诺言,被选入特战中队,成为一名预备特战队员。
“我上学晚,比同批战友都要大2岁,作为‘大哥’我肯定要做得更好!”下队后的施源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无论在中队还是在训练场,他都有一股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执拗劲,中队长看中了他这点,给他委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装备管理员,从此也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专业性的岗位需要专业性的知识,装备管理员要求对每一种装备都要做到会使用、懂讲解、知原理,上千种的反恐特战装备看得施源眼花缭乱,这对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交接前,中队长问他怕不怕干不好,施源没有说话,只是低下头坚定地在交接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为了尽快掌握装备知识,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作训服衣袋里永远都有一本说明书,只要有时间,他就照着装备说明书学原理、练操作,专业装备有很多专业术语词语生僻、晦涩难懂,但这并没有挡住他钻研的劲头,不懂就查、不会就问,短短两个月就将反恐特战装备的基本参数和技术性能烂熟于心。
2008年,为适应现代化侦察需要,总部向全国优先配发7台卫星侦察车,由于专精,此时的施源已经成了总队的技术大拿,被选派代表总队参加首批列装培训。
“当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去之前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怀着忐忑的心情施源开始了培训,除了日常上课,他就是守在侦察车旁边,构件架设时他就在旁边递螺丝,线路焊接时他就帮忙拿焊枪,从看着师傅做,到帮着打下手,再到独立操作搭建,培训期间,他只要睁开眼就是在设备旁“驻守”,短短一周便熟练掌握了侦察车所有装备性能,已然成为了一名“老师傅”,回到总队后,由于对装备的了解和操作的熟练,吉林总队成为了与总部和其他兄弟单位建链最稳、对星最快的单位。
一路走来,施源已经从一个技术“小白”变成了官兵心中的“大神”,他常说:“我并不是什么大神,我文化水平并不高,只要能够沉下心去学习、去钻研,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神!”。
专精一致 从应用到创新
“当时我正在参加国家反恐办组织的‘利剑1号’反恐演习,前往‘案发现场’侦察时,发现现有的装备对高楼层和小空间等特殊地形难以做到有效侦察,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实战要求,我就萌生了自己动手改进的念头。”
演习结束后,刚回到中队,施源就一头扎进了装备库,查了两天的资料,他发现当下部队普遍配发的0.3米潜望镜和体积较大的软管窥镜有着观察视野小、距离短且不易携带的弊端。在实战任务中,若单靠人力侦察,高处攀登本身就极具危险性,容易将自身暴露,反而造成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源尝试过许多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目标过大就是不利于携带、操作复杂,无法在实战中应用。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出生在山东省渔民之乡的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给他讲述的铁道游击队在微山湖边利用树枝连接成鱼竿钓鱼的故事。
“当时我就想为何不利用伸缩鱼竿的便携性和可调节性呢?”想到什么就立即行动,这就是施源的一贯作风。他立即采购了伸缩鱼竿,在鱼竿的顶部绑上小镜子,打算利用鱼竿的伸缩性和镜子反射原理达到延长视野、观察敌情的目的,然而第一次的实验就惨遭“打脸”,原来受到镜子单侧反射的局限性影响,视野观察范围很小,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基本看不见东西,一旦反光还很容易被发现。
研发过程一度陷入僵局,苦恼的施源压力很大,心头总有一丝若隐若现的灵感却始终被雾气蒙蔽,心里的苦也只有家人能够诉说,就在他准备跟父亲视频连线时突然灵光一闪,心中的雾霾瞬间消散,镜子不行,那就用功能更全、灵活性更高的视频摄像头!
说干就干,他将鱼竿同红外线摄像头进行连接,在底部装上显示屏,第一台便携式红外视频伸缩式观察镜就这样诞生了,经过几轮的改进和探索,观察镜进行了最后的升级,终极版的携式红外视频伸缩式观察镜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该技术、装备已被广泛应用,大量配发部队。
“发明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由精通到创新的过程,钻进去、做出来,每个人都会成为发明家。”施源如是说。
制胜打赢 从训场到战场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施源参加了武警部队无人侦察机操作技能培训,获得了初级证书,从此激起了他对无人侦察机的热爱,仅仅3年,他就完成了从一个初学者到通过无人侦察机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并入选了国家人才储备库,被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航空服务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聘为“UTC”专业考官,配合特种警察学院编写了《新大纲》配套无人机专业教材,成为享誉军地的侦察专业行家里手。
无数的荣誉和成绩并没有挡住他前进的步伐,2017年参加总队“魔鬼周”时,施源发现远距离人工投掷爆震弹、催泪弹很难达到精准效果,并且目标较大,投掷距离短,为此,他萌生了利用无人机实施精确打击的想法,但无人机不同于单一的特战装备,精密的仪器和高精尖的技术需要极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对无人机进行改装的难题犹如一座大山压在了施源的心头。
“无人机的说明书几乎都是英文的,那段时间我走到哪都带着一本英语词典,很多专业名词在词典上查不到,我就对着说明书硬记,到后来我一看到这个单词就能说出在哪页,什么位置了!”说这句话的时候施源显得有些云淡风轻。
数百次在工作室与演训场之间的奔波,数百次反复的实践,数百次失败的打击没有磨灭他的信心,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一次试验中,施源为了投射成功率,在调试系统时不慎将5枚催泪弹引爆,为了保护在场的官兵,他用双手捂住发射管,一声巨响后他右手五指骨裂,血流不止,但现场官兵无一人受伤。施源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不怕死的精神,最终成功研制出无人机挂载爆震弹、催泪弹投射系统、轻武器射击系统3项战术级无人机挂载系统,全面实现了实战中高效侦察和精准打击的现代化战争需要。
2018年3月至5月,施源凭借战术级无人机挂载系统参加了“全军八类部队装备体系观摩活动”,为中央军委领导演示,同年荣获了“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
领奖台上他说:“我没有更多的过人之处,我只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国防事业做一点事。”说施源“盘”装备是战友们对他的戏称,更是对他钻研精神、坚守初心的尊敬和肯定。了解到“盘”的意思后,施源笑着说:“我不仅要继续‘盘’装备,我还要‘盘’出国门,‘盘’向世界哩!”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曹逸群 摄影李煦 摄像李昊洋 通讯员刘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