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动着湖水,泛起层层波澜,依然盛开着的荷花,还有那已泛金黄的芦苇荡,亭台玉立,飞鸟不绝……秋季的查干湖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查干湖,最大湖水面积50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2018年9月26日下午,查干湖畔,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栈道,步行察看水体状况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他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
如今的查干湖,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俏丽的身影更加婀娜。
9月17日,记者走进查干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这三句话在查干湖随处可见,且十分醒目。
护好“金字招牌”——景区内外的加减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查干湖重要指示精神,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查干湖在景区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做好景区内外加减法。“加法”是把新建的“吃、住、行、购、娱”项目,全部摆在8-10公里以外的区域,最大限度减少湖区生态压力。“减法”是突出查干湖生态自然景观,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痕迹,积极开展湖区清洁整治专项行动。
查干湖管委会副主任王凤林介绍,一年来,对于湖边的退耕还林、还湿、还草1500多公顷,引导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进行结构调整,重点进行中草药、梅花、林果和水生植物种植。将减少查干湖周边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四分之三以上,消减农药使用量13吨、化肥使用量2737吨,有效促进查干湖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逐步实施查干湖湿地恢复、查干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移民等工程。
“花海从原来的50多公顷发展到现在300多公顷,重点打造生态旅游经济。”王凤林说,一年来,游客量比往年数量翻了一番,经营业务收入比往年翻了3倍左右。
王凤林表示,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经营业绩的翻倍,都要源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业户的收入增加了,职工也富裕了。
高水平的规划是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查干湖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吉林省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正式出台后将有力确保查干湖和周边乡镇多规合一,共绘蓝图。
护好“金字招牌”——生态庄稼不仅增加收入还更加环保
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查干湖管委会一手抓整改治理,一手抓主动保护,不断提升查干湖的生态环境质量,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目前,查干湖景区内餐饮业共计48家,已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老关东鱼庄就是其中的一家。
老关东鱼庄老板尚影正在厨房忙碌着,虽然不是周末,但仍然有游客协同家人来查干湖游玩,并住在了鱼庄。
“现在的游客量逐年在增加,我们的生意也特别好,到了节假日的时候,我们的客房和鱼都需要提前预定。”她说,生态环境好了,来查干湖度假的游客也增多了,以往都是节假日的时候人多,现在无论是否是节假日,都有游客来查干湖游玩。
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为生态庄稼种植,从原来的玉米、花生业到现在的蒲公英种植,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妙音寺村张保全介绍,全村目前全部种植了蒲公英,市值一斤10余元,并且已经被预定一空。
“原来种玉米需要使用化肥农药,肥料少了玉米不长,还需要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现在蒲公英的种植很少使用化肥农药。这样就能对湖水减少污染。”他说。
护好“金字招牌”——渔业更加兴旺
生态兴,渔业兴。如今,查干湖渔场已经转型升级为生态渔业、开始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之路。
查干湖第20代传承人鱼把头张文介绍了一年来所发生的变化,查干湖遵循生态链客观规律,严格控制鱼种及鱼量,将夏季捕捞量定在2800吨。
夏季捕捞不同于冬季。冬季,查干湖用6寸网眼的渔网进行捕捞,夏季则改为3寸网眼,“育”“捕”结合。
“我们年投放量从原来的180多万斤到现在的200万斤鱼苗,成鱼达到300万斤,所以说我们得用鱼苗补缺我们成鱼的产量,所以我们就轮捕轮放。”他说。
水质好了,更适合鱼类的生长,如今,查干湖主要有胖头鱼、鲤鱼、贡鱼及各类水产品。
张文表示,查干湖的美景和捕鱼文化也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景采购。黑龙江、内蒙、吉林、辽宁甚至更远的地方的客人,到这来采购旅游,然后带鱼回去当旅游纪念品给家里人吃。
对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张文都牢牢地记在心上,不但反复说给别人听,自己也在不断地回味。他也将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自己的责任。
经过努力,查干湖的水质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有了查干湖的声名远扬。
今日查干湖,清水绿岸凝成“金字招牌”,化作金山银山。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文 罗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