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祖国的东北最前哨。
1354公里边境线,110块界碑。
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国门,每一片无人区,
都有着他们在守卫!
“白天兵看兵,晚上星看星。”
海拔1532米的长白山双目峰边境检查站,
方圆百里无人烟,
每年有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
最低气温可达-47℃……
是吉林省海拔最高的边境检查站。
这里,
不通班车、
不通邮、
不见人迹。
在双目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白天兵看兵,晚上星看星。”
55号界碑,就被他们守护着。
建站之初,
电,长年靠柴油机发电,平均每天供电两个多小时;
水,要去百米外的河沟打,但含金属高,喝完之后掉牙、掉头发;
给养,一送就是一个月;
遇到大雪封山……两三个月都不见人影。
酱油泡饭?!
在那时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味。
这里,以前没信号。
战友妻子预产期提前,
家里也联系不上,
等有人送信都是半个多月后的事。
一下山,
妻子、孩子都出院了。
这里,距离最近的城镇60公里。
每年9月份开始降雪,
长达8个月的降雪,
年平均气温-7℃左右,最低气温可达-47℃……
遇上点头疼脑热在所难免,
为了不耽误病情,
打针、包扎,人人基本都行。
这里,推轮胎是必练科目。
每个,足有80公斤。
冬天雪大,
可以淹没到腰部,
下盘是否有力量,决定着能否在这生存。
现如今,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3年,电解决了!
2015年,有了信号塔,可以打手机了!
2017年,挖了一口417米深的水井,喝上放心水了!
现在,院子里有蔬菜大棚,小白菜、油菜、生菜、小葱,一点化肥都没有!
在此驻守的负责人曲玲心,人称“活地图”。
到哪儿都拎着地图。
有路的地方,就在地图上标记下来。
没路的地方,就硬往林子里钻,不断扩展地图范围。
三年来,
他带领大家开辟出能通车的大路7条,供人步行的“小路”达30多条。
只要有人打电话求助或者报警,能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横山边境检查站,
驻守在长白山南坡,
是吉林省最偏远的边境检查站之一;
检查站的民警是全省平均年龄最小的,
平均年龄只有24岁。
他们的执勤区域从海拔1600多米到2600多米,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是这里最形象的写照。
现在,是晴空万里,
眨眼间,就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山下,下的是雨;
山上,就可能是雪。
从检查站到天池主峰峰顶约50公里,行车大概1个小时。
越往上走,
两边的树木就越来越少,
渐渐地变成悬崖和峭壁……
在几个险要点位,
都有一名边防官兵背崖而立。
天池观景台一侧是36号国界碑,
两名移民警察笔直站立两旁,
帽子、棉大衣都已经被雾气、雨水打湿,
脸颊、鼻子被寒风吹得通红。
“出门是高山,四周无人烟。”
二十一道沟边境检查站平均海拔1600多米,
周边是茫茫长白林海。
长年驻守在这里的干警们编了一段顺口溜:“出门是高山,四周无人烟,夏季虫蠓咬,冬季雪封山。”
来到这里,
手机没有信号,
盛夏时节还需要穿上厚厚的衣物。
最难熬的,还是午后。
这里的“小咬”是防不胜防,皮肤上留下连成片的“浮肿”,甚至溃烂。
要知道哪个民警在山上呆的时间最长?
查查他身上的包就知道了。
坚守这里,
有了家,对家人愧疚;
有了孩子,对孩子愧疚。
检查站站长周伏生在儿子12年成长的过程了,
第一次叫爸爸,
第一次蹒跚走路,
第一次自己吃饭,
第一次自己上学……
他都不在身边。
检查站勤务中队中队长殷卓俊,是名“90后”。
他与父母、同为警察的妻子、孩子三地分居,
每年最多能回家五次。
他们,
都还有着青春的脸庞,
本应是父母的“心头肉”,
却已成为身经百战的“老队员”。
如今,
“90后”早已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
“00后”也已加入进来。
他们,用青春、热血,
在寂寞中执着守卫,把青春走成界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共和国国门界碑千里吉林行”,
我们终于有机会走到他们身边,
亲身感受,
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国门和界碑的他们!
总监制:杜宇峰
监 制:矫雁肇
文字:王小野
摄像:冯云鹏 郑子侯
制作:王姝乔
设计:赵一妍 方雪婷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