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人团队奋战40天 24万帧逐帧修复 长影经典影片《开国大典》4K修复背后的故事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297564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600人团队奋战40天 24万帧逐帧修复 长影经典影片《开国大典》4K修复背后的故事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297564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600人团队奋战40天 24万帧逐帧修复 长影经典影片《开国大典》4K修复背后的故事

2019-10-11 16:5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0月11日,4K修复影片《开国大典》点映活动在长影影院举行。《开国大典》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是长影出品的向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之作。影片以全景画卷式视角,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大事件都囊括其中。此外,电影还集结了138位历史人物,影片中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被观众评价是对历史人物的高度还原。

  如今,30年过去了,《开国大典》这部经典影片将以“4K修复”的形式重新登上银幕。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4K?通过4K修复技术让老电影焕发全新的生命力,都要经过怎样的过程?中国吉林网记者在《开国大典》点映现场,对参与《开国大典》修复的技术团队、技术专家进行了相关采访,为您解读什么是4K修复,了解《开国大典》4K修复背后的故事。

  什么是4K?

  对4K修复的了解,要从图像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图像分辨率”开始说起。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图像,它的组成单位不是“图形”或是“线条”,其实是一格一格的像素。单位英寸中所包含的像素点数越高,自然画面便会更加清晰。4K的概念也正式诞生,它指的是水平方向每行像素值达到或者接近4096个(不考虑画幅比)。

  看看下面这组数据,或许你能更直观一些:

  分辨率数据

  高清电视:1920×1080

  2K影院数字荧幕:2048×1080

  4K影院数字荧幕:4096×2160

  也就是说,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平时在家看的电视的分辨率是1920X1080,其清晰度记者相信所有人都是有切身体会的,客观来讲还算不错,清晰度是没问题的。而到了影院,2K数字荧幕播放的电影,自然要比咱们在家里看的电视更清晰。至于4K,那您根据这组数据,就应该能有一个很好的对比了。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看普通电视的效果,就相当于一个近视患者不戴眼镜看东西;看2K电影的效果,相当于给这个近视患者戴上眼镜;而4K,就相当于通过手术把这个近视患者给根治好了之后看东西的效果。

本组对比图片由长影集团提供

  因此,通过4K修复技术给老电影进行“美容”,其实就类似于一次给老胶片画面进行的“近视治疗手术”,怎样将画面修复成吸引人的“双眼5.3”视觉效果,很考验修复的“手艺”。

  《开国大典》24万帧一帧一帧修复

  4K修复的工作量是2K的5倍

  此次《开国大典》的修复工作由三维六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负责完成。根据中国吉林网的了解,成立于2015年的三维六度公司是目前国内4K修复最大的公司。

  该公司首席技术官周苏岳也来到了《开国大典》的点映现场。“我在2012年的时候就在国内宣传4K修复技术了,当时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是3D。”周苏岳2009年开始,从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公司”带回了两项重要的技术,一项是“无压缩数字制作和技术工艺”,2010年张艺谋拍摄的《山楂树之恋》,就是中国第一个用2K无压缩格式记录的开山之作,周苏岳负责整个技术部分;另一个就是4K技术,国内4K拍摄的第一次实践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是用真正的4K摄影机拍摄的,拍摄流程也是周苏岳负责的。“在国内的数字视频制作领域,我可以算是祖师爷了。”他很自信地说。


  《开国大典》跟一般电影不同,时长有171分钟,几乎相当于两部电影的长度,24万7千帧的画面、1082个镜头的修复工作是个巨大挑战。 李思是三维六度的首席修复师,这位“90后”年轻人告诉中国吉林网记者,老电影的4K修复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修复师们首先要对电影胶片进行物理清洁,之后通过胶片扫描仪对胶片进行胶转数处理,再进入到4K修复环节。在4K修复环节中,修复师会对胶片存在的脏点、划痕、霉斑、抖动、撕裂等问题进行4K修复,之后进入到画面调色,最终输出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帧率、HDR高动态范围的画面镜头。
  “从7月15日开始,这两个半月对于我来讲,都是做梦的过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然后在公司休息区简单休息。平均一个人每天干四天的活,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我们40人40天相当于干了160人的活。最紧张时,动用的工作人员高达600多位。”周苏岳回忆,公司最初拿到《开国大典》的三个版本,一个是翻正片,另一个是翻底片,还有一个拷贝。
  他的第一感觉想到用翻底片去做修复,因为是翻底片不能放映,所以损坏少,而拷贝已经放过了。但是把这三个版本数字化扫描后发现,只有拷贝的画面质量最好,颜色、通透度也最饱满,“如果用翻底片修复,工作量要下降一半。因为拷贝已经放过,上面有手印、油污和断裂。”但为了保证画面的质量,公司最后决定,还是用拷贝来做4K修复。
  4K修复的难度有多大?周苏岳解释,现在最好的显示器是2.5K、32寸的,要想做4K,意味着一个画面在这样的屏幕上修5次才能修完。就是说,4K修复的工作量相当于2K工作量的5倍。“2K在一个显示器上就解决了,4K需要分成5次来修复。”

  《开国大典》的修复一共分5个步骤

  最难的地方一天只能修一秒

  据周苏岳介绍,修复师在重新扫描胶片后,需要一帧一帧修掉胶片上的脏污、裂痕、变色……《开国大典》整部电影共包含1082个镜头、24万帧画面,其中镜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料片,共有72个镜头,占比6%。这些资料片镜头来源于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战地记者所拍摄的实战照片。第二类是全新拍摄经特效合成做旧的镜头,占比6%。剩余88%的镜头为1989年实拍的彩色画面。

  “《开国大典》中有百分之六的资料片,是1949年之前由战地记者拍摄的,经过多次的翻印,质量已经很差,上面有大量的划痕。这样的镜头,一个高级修复师,一天只能修一秒。”周苏岳说。


  周苏岳告诉记者,《开国大典》的修复分为五个步骤,通过AI算法,大量的画面全局性问题都得到了修复。“老胶片存在着收缩、卷曲、颜色跳动等问题,通过AI算法,这些修复工作都得以顺利完成。”接下来的局部修复工作就需要专业的修复师来进行了。胶片的撕裂、划痕等问题,都需要修复师一帧一帧进行修补。周苏岳介绍,整个修复过程中,修复难度最大的是资料片镜头。“修复过程中,我们70%的时间都在完成资料片镜头的修复工作。”团队的整体修复时间只用了40天,但这却是600人每天工作20小时的奋战结果。“从4K新版本看片会播放的效果来看,虽然修复难度极大,但完成度很高。相较原版中的划痕,4K新版画面中的划痕状态基本已经得到了‘根治’。”

  修复后的《开国大典》主体人物更加饱满鲜活

  4K修复工作不是简单的画面修复,声音、颜色都是修复的重点内容。周苏岳介绍,在影片色调方面,三维六度也整体进行了调色工作,有效加强对比度,促使画面更加立体,侧重突出重点事物。

  “以周总理在车中的画面为例,降低整体明度并压暗四周后,大大加强了反差、突出了主体人物。” 周苏岳举例,对话画面以毛主席与儿子谈话的镜头为例,整体明度降低并压暗明度跳跃的实物后,更多高光细节得以还原。在战争画面的调色中,在同样降低明度的基础上,还加强了画面的冷暖对比,大大增强了反差、着重突出战争的气氛。其他场景画面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调色为例,整体去了些红色,暗部加了冷色,强调了厚重感。

  在修复老版胶片中损伤缺失及褪色矫正问题的同时,此次修复工作还努力解决片中画面抖动和颗粒度较粗的问题。周苏岳介绍,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能满足制作需求。以171分钟的《开国大典》为例,采用最新技术将影片转换为影院放映的DCP格式,已从过去的24小时缩减至2.5小时。

  声音立体:单声道变环绕声,气势更加“排山倒海”

  画面升级,声音质量自然也要跟上。记者了解到,新版《开国大典》由原有的立体声转换为了5.1环绕声。周苏岳解释,5.1声道指的是中央声道,前置左、右声道,后置左、右环绕声道,及所谓的0.1声道重低音声道。5.1环绕声结合了动态对象和播放声道的崭新混音与声音定位方式,将所有声音按照画面所展现的信息为基础做声音定位,令观众全方位被声音包围,在影院观看时,将带来更加逼真的声场。比如那句最令人振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单声道变成5.1环绕声后,声音会从四面八方向涌来!让你顿时有身临其境的神圣感。

  “我们将声音分为对白、环境氛围、特殊效果、拟音、音乐五大类,首先需要将各种类型的声音先分离出来,然后去掉底噪,再重按照画面的声相重新完成混音录制。” 周苏岳说,团队共花费了将近600小时来完成这些工作,“我们几乎是把整个声音做了重录。”

  请导演摄影师一起修复才能保证完美

  虽然4K修复是一个技术活儿,但并不意味着修复师可以单独把这个活干好。“只要被修复影片的导演和摄影师还在的话,我们都会把他们请来,沟通商量,这样才能修复出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影片。”周苏岳说,胶片在存放中的劣化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劣化就是其中的蓝色会最先丢失,所有的老胶片数字化扫描后会发现画面偏红。因此在校色的时候,一种方法是完全按照颜色的科学来调校,这样看似准确,但未必有艺术效果,因为颜色中很多都是主观的东西,每个摄影师都希望有自己的影像风格,“像有一个摄影师就跟我说,我要加5度的蓝进去”。镜头调色时就需要跟导演沟通确认。

  在《黄土地》修复时 ,因为张艺谋是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他有自己的颜色感觉。让周苏岳意外的是,过了几十年,张艺谋自己的颜色感觉也改变了,“为什么叫重生?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在其中加入修复师的感觉、调色师的感觉、现在导演的艺术感觉和摄影师的颜色感觉,当然还包括我这个执行制片人的味道。”这样的碰撞才能修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同样, 《开国大典》的修复工作,也少不了该片导演李前宽的参与。李前宽在接受中国吉林网记者采访时就直言,“我对这次《开国大典》4K修复后的效果非常满意!我已经看了多遍自己执导的这部作品,但每回看都会落泪,不管是画面的清晰度还是声音的空间感,都要比原来胶片版的强。近段时间,有关‘4K修复’的话题不断出现,我相信修复版《开国大典》在10月18日的重映,会开启经典影片修复后重映的热潮。”

  4K的未来

  影视制作领域带来全新革命

  中国吉林网记者了解到,三维六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先后完成过多部早期老电影的修复工作,如国产经典影片《黄土地》《盗马贼》《雅马哈鱼档》《那山那人那狗》,外国影片《滑铁卢》《丑小鸭》《The Big Heat》《兰基先生的罪行》等。

  对于4K修复的前景,周苏岳非常看好,他认为,在未来5年,那些经过4K修复后重映的经典影片可能会形成一股热潮,“这是经典影片迎来在市场上重映的最好时机,因为我们开始追求我们的文化自信,观众对于经典影片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他透露,三维六度在未来两年有20部电影修复计划,其中包括李前宽导演的六部电影作品。而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和李前宽导演的《黄河之滨》是他个人最想修复的作品。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修复单元”展映中,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等修复后的影片一票难求,这些经典影片在修复后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之前国内经过4K修复的作品大部分都用于交流和电影节上的展映,但随着国内观众观影多样化需求的形成,发行方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现象,“修复后的经典影片重映正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不少片方已经闻风而动了。”周苏岳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于洋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马瑞

编辑: 张杰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