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糖尿病日即将来临。
每年的11月份,对于糖尿病患者和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紧张忙碌的月份。对于糖尿病,您有什么想了解的?10月31日,在世界糖尿病日来临之前,长春民生直播间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及副主任刚晓坤,为大家介绍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都有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王桂侠称,据保守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而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6%。 俗话讲:“老百姓过日子,除了兜里有钱,还得身上没病。”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么高,王桂侠称,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等均有关系。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吃喝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淡。交通工具发达了,出门坐车,上楼坐电梯,运动越来越少了,体重却越来越高了,这些都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王桂侠称,现在糖尿病有遗传的倾向,有遗传基因的人群患病率相对来说也会比正常人高一些。此外,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睡眠状态、生活习惯等也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提到遗传,一些家中有糖尿病人的市民颇为担心。有市民想知道“如果家里老人60岁才患上糖尿病,会遗传给早已30多岁的子女吗?” 王桂侠认为,这种情况,子女的确有因遗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父母有糖尿病,子女身上便携带了易感基因。至于发病的概率和年龄,还取决于各种因素。
糖尿病家中指尖采血测量只能当参考 那么糖尿病到底该如何诊断?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王桂侠称,糖尿病的诊断非常容易。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可以去医院测量血糖,即静脉血糖。“很多市民家中有血糖仪,喜欢自己通过采指尖血用试纸测量。但是指尖血测量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和参考,并不能准确地确定被测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王桂侠建议,想要确诊,必须去正规医院抽血测验,还可以做服糖后的糖耐量实验。市民最好不要在家进行自我诊断,那样是不准确的。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比如说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但现在很多人没有这些症状也是糖尿病患者。“通过我们平时的接诊发现,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也得了病,有些患者只是乏力,还有的患者什么症状都没有,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得了糖尿病。还有一些患者血糖不仅不高,还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所以,想确诊是否患病,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王桂侠说。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糖尿病等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最多,占总体的90%,1型糖尿病占5%。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特殊糖尿病诊断率越来越高,比例在日后还会有所波动。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有所不同。现在有些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喜欢把自己的治病经验告诉给病友,患者有时候对病友比对医生还信任,甚至放弃在医院的治疗,听病友的方法治疗。 对此,刚晓坤认为,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精准治疗,不同类型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病要因人而异、因病因而异,别人治疗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效。糖尿病的患病类型多,以2型糖尿病为例,根据病人胰岛素功能状态的不同、分泌胰岛素量的不同等各种因素,治疗分为很多种,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个体化的。而且不同降糖药的作用靶点也不同,所以患者一定要找专业医院医生进行治疗,因为别人善意的意见不一定适合你。
用上胰岛素一辈子离不开?这么说不准确 很多患者一听到治疗要使用胰岛素,心里就有负担,认为一旦用上了胰岛素,这辈子就戒不掉了。对此,王桂侠认为,目前并没有打上胰岛素一辈子就离不开的说法,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患者是否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糖尿病分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身体不能制造降血糖的物质,所以才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分很多种,有的人可以正常制造胰岛素,只是体内胰岛素工作效率不高。”刚晓坤认为,这样的患者有时候只需口服药即可。有的甚至只是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就可恢复。还有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高,在住院后医生会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而两周后便可以停用。胰岛素并非一用上就停不下来的药。 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即将到来,近年来,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始终与家庭有关,关注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刚晓坤称,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与“守护家庭、防治糖尿病”有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家人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得了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过度关注,希望市民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从自身做起。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