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到底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301256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到底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张杰蔷 301256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网络访谈】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到底

2019-12-05 08:50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突出位置,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中。这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必须准确把握的关键和根本。

  中国吉林网特别邀请到了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贺教授,请他就四中全会《决定》相关内容进行深入阐释。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对我们的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固化,这样的安排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

  孙贺: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第一个是时间节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的节点比较特殊。从党的角度来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即将成为百年历史的大党。1921年我们建党的时候党员只有十几个人,到现在我们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党组织。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人类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这样大的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的样子”强调的就是党的治理、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问题。这么大的党怎么治理?制度是贯穿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管党治党中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制度治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制度治党的具体表现。这次《决定》又专门对制度治党作出擘画,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

  从国家的角度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有句老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讲,70年风华正茂。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国家饱受战争创伤、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国力羸弱。当时参加国庆阅兵的飞机仅有13架,开国大典也是选择在下午3点举行。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启的,历经艰辛探索发展到今天。这7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样大的历史变化促使我们思考飞跃背后的原因,制度无疑是绕不过去的因素。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到制度层面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在这样的节点,我们需要回看、总结走过的制度之路,擘画前行的制度之路。

  从历史方位看,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走向强起来的时代。回顾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它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科技。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科技革命,正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从而助推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跃升,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助推的结果。我们今天要实现强起来的现代化目标,依然离不开科技。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道理就在于此。另一个就是制度。跟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是先进的,因为它可以快速地释放生产力;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释放上,更体现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体现到共同富裕上。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今天中国发展阶段而言,制度已经是一种软实力。过去讲国家间的竞争是科技竞争,现在我们不仅要讲科技竞争,还要讲制度竞争,而且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从防范风险看,制度作用不可替代。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但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既有来自国内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文明风险等等,也有来自国外的颜色革命、意识形态风险等政治风险;既有大概率、潜伏期长、危险系数大的“灰犀牛”风险,也有超越认知、小概率、不可预见的“黑天鹅”风险。所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突出治国理政中的底线思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各种风险进行防控,特别是要“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我们规避风险的举措有很多,但制度避险成本最低而又最为可靠。特别是风险挑战愈加复杂多变,愈要强调制度规避风险漏洞的作用,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另外,虽然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对我们的制度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我们党一直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也从未间断过。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对这30年进行了战略设计,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战略擘画。直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13个方面重点任务,而且这也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破题。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请问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什么行?

  孙贺:《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国独有的。

  从历史上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河中走来,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以大一统思想、大同思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正义思想、改革思想等一系列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逐步构建了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巡视制度、监察制度、礼乐制度、军事制度等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实践对当代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们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镜鉴,我们的很多制度都可以从历史深处中找到渊源。

  从实践上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新中国70年的发展中走来,在制度演进的逻辑中演进,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大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制度陆续建立起来。此后党的历次全会都对国家制度建设进行改进和优化,一整套制度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形成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体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制度效能上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推动中国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丰厚的实践成果,充分彰显了其实践伟力,具有厚重的实践转化效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这两大奇迹,一个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大局没有发生大的波动,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综合来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对西方制度模式的削足适履,也不是突然搬来一座飞来峰,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华大地的历史和实践中走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赓续完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行,我们才说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的优势。正是这一显著优势,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而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到底宣言了什么?

  孙贺:第一,宣言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些年,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快释放发展红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制度设计是奔着制度的合力去的,而不是西方制度之间的相互掣肘和制约、耗散和拖延。再比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明年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了二三百年也做不出这样的成绩,到那时,我们将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过去我们说坚持“四个自信”,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第二,宣言了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守正”。历史地看,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稳定对一个国家保持长期发展繁荣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好制度,是能够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好制度,这样的好制度必须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坚持下去。

  第三,宣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仅源于我们的制度彰显的制度效能,更有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不仅要从国内看,还要从国际对比的看,与西方社会暴力事件频发、政治极化严重、种族歧视不断、社会撕裂加剧等乱象丛生相比,显然风景这边独好,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制度自信。坚持制度自信要有定力,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稳坐钓鱼台”的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到底,推动制度自信向制度效能转化。

  第四,宣言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高度自觉。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受发展水平、发展位阶的制约。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这之后才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后现代化。这期间,我们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道理所在。这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后半程而进行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高度自觉。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文 罗浩/摄影 马瑞/摄像

编辑: 张杰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