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武汉 吉林医护手记】吉大三院重症ICU副主任医师姜南:武汉十日记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郭龙 30608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驰援武汉 吉林医护手记】吉大三院重症ICU副主任医师姜南:武汉十日记 吉网原创-第一新闻 郭龙 30608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网原创

【驰援武汉 吉林医护手记】吉大三院重症ICU副主任医师姜南:武汉十日记

2020-02-17 16:59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不知不觉,到武汉已经10天了,每天都在医院,酒店,消毒,洗澡,睡觉中度过,我也逐步适应了这样的节奏。看到很多同行的同事都写了驰援武汉的战时日记,触及内心,深有所悟,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吧!

  心情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武汉,第一次对她的印象是岿巍的黄鹤楼,热闹的户部巷,雄伟的长江大桥,遥望的龟山蛇山,静谧的东湖,文艺的昙华林,光谷拥挤的地铁,路边好吃又便宜的热干面,走的很多,接触不深,满满的都是安静的生活气息。而这一次,武汉却更加安静:飞机上,看见的是夜间城市的美丽灯光,走出来,却是空荡荡的天河机场。我们医疗队的每个人都在和家人报着平安,平日里见面嘻嘻哈哈打着招呼的同事,此刻却是这长长通道里唯一的逆行者们。我因为之前有过一次备战经历且接到的出征信息较早,心情不是紧张,反而有些许的兴奋,或许这就是使命的召唤吧!

图片1.jpg

  工作

  我们和第一批同事一样,进驻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我的印象里,武汉同济和协和是很牛的存在,一直是中国医院排名榜里的“前十守门员”,我在丁香园的一个好友还是同济的大血管外科副教授。在经过了紧张有序的培训工作以后,我们于2月9日晚开始接收转来的“新冠肺炎”患者。之前对武汉感染患者的情况了解仅限于新闻和医疗公众号,在真正接触到了患者后,才发觉实际工作的开展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患者的年龄都偏大,基础疾病比较多,经常是肺炎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很多说当地的普通话,对我们这些心直口快的东北人来说不能几句话就听明白,要求大家耐心的询问病史,解释病情;由于发热病房不能有家属陪护,护士还要肩负起生活护理的任务,高龄的爹爹婆婆很多是卧床患者,要更耐心的去进行护理工作;新的医疗环境,电脑系统和仪器,人员都需要适应磨合。我作为医疗组长,和另三位教授老师一起分工合作,在同济医院老师的帮助下,以最快的速度熟悉疗区的近50名患者,开展医疗工作。

  来我们疗区的爹爹婆婆们,很多都是已经确诊,早期却因为床位数受限,得不到住院治疗的。每一次查房,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我都会多听他们说一些,而几乎每个患者都会对我们说“医森,感(一声)谢(二声)”,因为我们是迷茫中的援军,甚至是生的希望。我也在防护服允许的角度下,对他们点头示意回谢,谢谢他们的信任,让我们来自吉林的素未谋面、操着不同口音、却有着共同信仰的医生护士为他们进行治疗。昨天下午,我和宫立程医生领一位患病后卧床,意识不清,肺部感染重的卧床患者做头部和肺部CT检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双层帽子、口罩、鞋套,要经过换床过车,下台阶,搭120才能到院区的CT室,尽管过程艰辛,但一切顺利,最让我感动的是患者儿子和我说的几句话。这个圆脸大眼睛的中年汉子操着武汉话口音,在抬患者时对我们说辛苦了,我觉得领病人检查是应该的,尤其是这么重的患者,在我们医院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他说了很多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家庭和周围人的变故,这种感受不到武汉这个城市身临其境是无法感知的。看到了检查结果,我和他说了很重,老人的预后不乐观。他仍然对我们表达了感谢,说至少他的父亲得到了救治,无论结果如何,大家都一直在努力,给了他和他的家人希望,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有希望生活才会有改变。我想,正是这种希望,这种努力,才是我们来到武汉这座城市的目的和意义!

图片2.jpg

  生活

  絮絮叨叨的说了不少,其实很多家人朋友同学都在关心我在前线的生活。刚到的时候真的不适应,博士期间我经历过江浙的冬季,但武汉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这种冷让我们习惯了冬天有暖气的东北人着实体验了一把。刘院长为我们积极联系了物资,几天之内,电热毯、暖宝宝、牛奶、方便面各种取暖和生活用品食品都配备到位,大大的解除了医疗队的生活后顾之忧。尽管我写这些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冻手,但是已经不影响我的打字速度了。我们在酒店住是单间,为了医疗隔离安全,每天晚上回来后换掉穿的衣服,给自己消毒,美美的冲个热水澡,进到有电热毯温暖的被窝,也是生活的一种小美好。

图片3.jpg

  写到这里,望着窗外,阳光洒落,马路上已经有车开过,这个安静的城市,春天即将到来!

  姜南

  2020/2/17 14:31

  于武汉汉口北广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 李墨 整理

  图片由医院提供

编辑: 郭龙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