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队伍中的一员,卢应没想到这场战斗会如此艰难。如今,她已在武汉坚守了一个多月,“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每一个人都不是自己在战斗。愿撷一仙草,众生皆安然。”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卢应是一位“逆行者”。立春刚过,十五未到,她作为作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队伍中的一员,奔赴武汉。疫情发生后她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职责与使命。“记得大年初一,接到科主任的电话,院里准备分批组织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我作为后续队员随时待命。”卢应回忆最初接到驰援武汉通知时的情形,“接到电话,爱人很兴奋,全然不顾我的恐惧和紧张,一个劲地鼓励我,说:这种形势,急救、呼吸、重症科的医护人员肯定是少不了,躲是躲不过的,全国会调集这些专业力量支援湖北武汉,而且参加这样重大的抗疫任务,将会是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值得回味一辈子,儿子也会为你骄傲。”爱人是警察,2008年参加了汶川抗震救援,他一直为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感到自豪。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卢应知道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武汉救治病人的第一道难关竟然是语言的沟通。患者入院问病史,每天查房问诊,听不懂患者的武汉话,好多患者和家属也听不懂东北的普通话,交流的障碍,让大家都很焦急。“一次问病史,我没办法叫来了一个同济本院的小护士帮忙。靠听的不行,就靠文字看,与岁数大的患者靠写字,我们医疗组还与部分患者及家属建立了微信群,终于实现了彼此沟通顺畅。”
困难远远不止交流上的障碍。“医院收治的一位老年患者既往有帕金森病史,耳背,反应迟钝,由于心情烦躁待不住,不仅不带口罩、不躺着、不吸氧,还要出病房,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暴露风险。但我们没有不耐烦,耐心细致地做患者工作。为了改善患者氧合、减少氧耗、保护脏器功能,我们给予镇静治疗的同时还请了心理科医生会诊,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这样就必须更加密切的监测病情的变化。从发现患者病情恶化的趋势,到插管有创呼吸支持,这一系列过程,在这个特殊时期变得尤为不易。触诊患者肢端皮温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在这里都变得极其困难。为了减少交叉感染,触诊患者之前要手消毒,等手上的消毒液干了、不凉了,才能接触患者。同时由于带了3层手套,触觉变得十分不敏感,要反复的触诊确认。经过17天的努力,患者的病情终于有改善了,成功的撤机拔管。但这又是一个新的治疗阶段的开始……”
“取鼻咽拭子,暴露的风险大,需要三级防护,在平时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再带头罩。隔着眼罩、面屏和头罩看东西,再加上眼罩上的雾气,视野很快就变得模糊了。取鼻咽拭子操作虽然不难,但非常憋闷,第一次做,连着取了6个标本,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每次看到患者呼吸平缓、体温稳定,肺CT明显吸收改善,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我心里感到特别兴奋,为治疗小组付出的努力见到效果感到欣慰。”看到每一个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好转,都意味着医生们距离这场战疫的胜利近了一步。卢应说:“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战斗,我相信我们能赢。”
从忐忑到有序 慢慢适应了武汉的生活
“从初到武汉时的的不安、忐忑、焦虑,到慢慢地变得平和、有序和自信。驻地的卫生防护、病房的感染控制、诊疗操作方案、标本采集流程……一项一项学习、一样一样理顺,不敢有一丝一毫放松,因为大家都明白,一点点疏忽和大意,都可能引发整个团队的安全风险。经过短暂的培训,我们就立即投入了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就是我们这一批医疗队的战场。疗区设置了50张床位,不到半天时间就收满了,全部都是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年纪几乎都在60岁以上。记得第一次进入疗区的病房,伴随着通风机呼呼的声音,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做什么都要慢慢来,瞬间就体验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卢应说,“开展抗疫治疗,一切都在摸索、适应、调整,没有什么是不会做的,什么都可以从头学。这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全新的疾病、全新的救治理念。这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灾难——不论是病人、还是救护者,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心理、精神、身体的冲击。每次从病房出来,都需要进行标准的消杀全流程,一件一件慢慢地脱掉手套、面屏、护目镜、口罩、防护服、帽子、隔离服、鞋套,从病房到清洁区,足足需要操作进行30次的‘手卫生’!从医院回到驻地,每一个人又需要做一轮驻地防护流程,消毒、洗澡、洗衣服、打扫卫生。不论多累,都得把这套流程一丝不苟地进行完才能坐下来休息。”
令她欣慰和自豪的是,新闻报道上说,全国支援湖北的42000余名医护人员,无一例被感染。这一奇迹的创造,首先得益于每一个团队、每一位成员、每一道环节的严谨和细致。能够参加这场特殊的战斗,对于卢应是难得的人生历练和心灵洗礼。
在他乡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
晚上开疑难病例讨论会,在有限的时间间隙,带队的吕院长特地为正赶上生日的她和同事两个人一起过生日,大家唱生日快乐歌,吹生日蜡烛,吃生日蛋糕。惊喜之余,是深深的感动。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生日。
“心脏病中心主任郑杨教授是我们第2医疗小组的组长,老师虽然已经60多岁,但浑身充满了干劲。无论患者病情轻重,坚持每天查房,即使是小组刚下完夜班,早上也要再去疗区或者通过视频观察患者状况。从她每天的工作安排上,你能深刻地体味到,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她是时时刻刻把病人挂在心上,是医疗队所有人的榜样。”
每天,在医院疗区的岗位上,你能感受到患者和家属对治愈越来越清晰的信心;在医院与驻地每日往返的车上,你能看到沿途街路细微的变化;在驻地房间的窗前,你能放眼看到视野及处城市日渐涌起的勃勃生气。是的,天气暖了,草木绿了,樱花开了,春意更浓了。
前几天,卢应儿子的班主任在家长微信群里发了一篇文章——《疫情时期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许多时候,暂停,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以家庭为单位,让家长和孩子们一同关注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关注社会发展的进程,深刻的理解学习与生活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样的‘暂停’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一定是良性的,这样的‘暂停’不会直接让孩子们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题目,但在正向引导下一定会提升孩子们对学习意义的认知和为了参与社会而点燃学习的热情,这样的‘固本’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长久而深远的。”她也在想,在家里上网课的儿子,真的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吗?真的能体会岁月安好的背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的付出吗?
在武汉待了这么久,卢应非常感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总能看到,患者的子女每天给患者送来米汤和牛黄安宫丸,还是用水融好的一管,方便让护士直接鼻饲。总能看到凌晨路灯下环卫工人井然有序地打扫街道,让这个城市始终一如既往,整洁如初。总能看到社区员工、交通警察、快递员、志愿者……不论风雨,坚守岗位,一丝不苟。从他们那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普通人内心蕴藏的力量,每一个平凡人眼中充满的坚毅。从他们那里,你能真正地明白,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加油,武汉!祝福,这座英雄的城市!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墨 图片由医院提供